时间经秋入冬,小新将继续和大家一起看展,看秦汉文物带给我们的文化基因,破译那些历久弥新的文化密码。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这首听起来耳熟能详,前奏响起人人能唱的歌,是国人共同的骄傲。这首创作于1995年的《大中国》,让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国人,有了更多情感上的共鸣。 20多年的传唱,影响就如此深远。如果是2000多年呢?今天小新要带给大家的,就是历时2000多年,与现代的我们取得共鸣的“中国”这一称谓。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秦汉文明展”上,有这样一件文物,它只用两个字,就勾连了中国人上下2000年的民族情感。镌刻在铜镜上的“中国”二字,更像是一个图腾,勾起看展者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观想。 小新在观展前后,特意翻看了很多中国语言文字发展的资料,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从文言到白话,有很多称谓都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在这样的变化中,对国家的称呼却穿越千年而留存下来,中华、中国、华夏这三种称谓,仍然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传统的古文用在现代的语境中,毫无违和感。 带着对这一现象的好奇,小新作了一番功课,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三个称谓是如何经历时间洗礼流传至今并成为维系国人情感的纽带的。 “中国”的源起“中国”更多的指向是政权。“中国”这个称谓,汉代之后,多指在中原地区建立的王朝政权,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只要建在中原地区,都以“中国”称之,这就不难看出,有着56个民族的国家,为何能够在“中国”这个称谓上找到共同的自豪感了。青铜鎏金“中国大宁”铭规矩纹镜,记录了多个民族在2000年前所取得的共识。 尽管中国的称谓一直以凝聚文化的语汇出现,但直到辛亥革命之后,“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才成为正式的国名。 “华夏”的流变“华夏”更多的指向是文化。夏朝是我国最早的朝代,是我国文化的滥觞,其影响也最大,之后所有的朝代都以传承其文化与礼仪为己任。至于“华”字,则是周代对遵守“礼”的人的称谓,所以“华”与“夏”连在一起,就成为最高的文化与最高的人的结合。也就不难理解“华夏”与“文明”结合,能够概括我国5000年的文明史了。 “中华”的积淀“中华”更多的指向是心理。汉代后期,“中华”一词作为一个超越当时汉族、兼容当时内迁边疆各族的概念被响亮提出。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能否被视为正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称为“中华正统”,所以各个民族都找足足够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到得如今,“中华”就成为各个民族凝聚在一起的一个心理依归。“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就强烈地反映了这种心理。 三个词,有差异也有共通之处,但更多的用法是约定俗成,几乎没有人会将这三个词用错场合,这就是文化的熏陶和文化的力量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