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罗马和古希腊文化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Ven_Uttama 2017-10-21

在西方传统中,人们习惯称西方文化(文明)为“基督教文化”或“基督教文明”。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有着三大源头;
1。以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文明,发展为后来的科学传统;
2。古希伯来文明和犹太教从对上帝的敬畏,引发出宗教原罪思想;
3。古罗马法制文明,发展为近代法制观念。而这三大文明都汇总于基督教,并以宗教信仰的形式在西方构筑起庞大的文化体系。

 

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与基督教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差异

 

罗马文化中对希腊文化有一个继承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关于希腊古典哲学的继承,同时,由于在古希腊自然科学的那一部分东西都包含在古希腊哲学之中,因此,罗马文化也把自然科学这一部分也继承下来了。

另一个方面就是全盘继承了古希腊的宗教,古希腊的宗教是多神教,因此,在基督教出现以前,罗马也是一种多神教的宗教。

而希腊的政治制度古罗马没有继承下来。希腊实行的是一种民主制度,而罗马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这是希腊和罗马的一个本质区别。

基督教文化和罗马文化也有一个继承关系。这里面,基督教文化主要继承了罗马文化中的哲学和自然科学,并以此对耶稣创立的基督教进行了改造,使基督教由一个民族宗教上升为世界宗教。在基督教历史上,比较公认的研究认为,完成这项工作的是保罗。

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还是有一些区别的,一个是宗教内容上的变化,罗马文化原来是多神教,后来吸收了基督教后,变成了基督教的一神教。这是一个由多神教向一神教的转变。有的西方社会学家据此认为,由于一神教是宗教的最高阶段,因此罗马帝国由多神教向一神教转变具有本质上的意义。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学者都同意这个观点。

另一个是在政治制度上,在罗马文化中,基督教的教会领导人是由罗马帝国的皇帝确定的,罗马帝国的皇帝对教会有无上权威。而在基督教文化中,国王即位是要由教会同意的,甚至在一段时期内,国王的选择也是有教会决定。

 

    古希腊和古罗马两大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摘要: 古希腊和古罗马这两大文明是西方文化的摇篮,留给我们一个无论是文化史上还是艺术史上的难以超越的高度。其中古希腊文化又是罗马文化的源头,罗马文化在其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创新,创造了许许多多独树一帜的文化,艺术构想和杰作。

 

    经济发展模式


    希腊是由本土半岛和一些散落在爱琴海和地中海的一些小岛组成的。它三面环海,只有北面与陆地相接,且多丘陵少平原,属于温和的海洋性气候。正是因为这样的地理条件使得它的农业难以发展,为了生存,希腊人学会了和其它地区进行农产品的交换,并逐渐形成了地中海地区繁荣的贸易往来。罗马的环境和希腊类似,它地处今意大利半岛,是一个多丘陵,多沼泽的地区。因此农业也不十分发达。但罗马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像希腊一样通过自由贸易,物物交换。它使用的是一种血腥的方式——侵略和扩张。为了满足罗马帝国日渐庞大的粮食、财富的需求,罗马人选择了不断地侵略。依靠着强大的军队、武器,罗马从昔日台伯河边上一个卑微的小城一跃成为统治着200万平方英里的帝国的中心。每天码头,道路都有成百上千的船只,车辆抵达罗马,源源不断地带来从各地掠夺来的金银珠宝,粮食谷物。同时随着罗马帝国的不断膨胀,使得对这些物资的消耗急剧增多,反过来这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继续扩张,如此一来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它由始至终都伴随着罗马帝国。相比而言,为了抵御恶劣多变的海上环境,希腊发展起来的却是一种互相合作的良性竞争模式。并且,后者己渗入当代西方人的精神领域。除此之外,希腊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商人进行的海外和地区间的贸易往来和本土的农民耕种。希腊城邦中的奴隶数量比罗马少得多,罗马经年累月的征战,带来财富的同时还有大批大批的奴隶,这些奴隶广泛地分布在大部分的产业,比如采矿,冶金,驾船,铺路和大型建筑的建造。可以这样说,古罗马的伟大和成就很大一部分是由奴隶创造的。


    总的来说,希腊和罗马的经济发展走的是截然不同的道路,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这些思想的以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只要稍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后世西方各国基本上都经由了这两个阶段,比如欧洲新帝国对非洲,美洲的海外扩张,奴隶贸易,俨然是罗马形式的另一版本,而同时期广泛存在于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却又是希腊式的重现。


    政治与民主


    一谈到民主,我们就会想到当代西方的“人权”社会,但民主这个字眼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的雅典。希腊的民主政治,一方面给予几百人或几千人以民主,另一方面又剥夺了数以万计的奴隶与自由民参与政事的权力。当时希腊民主的要义就是:多数人的统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个人生活自由。虽然此时的民主具有很强的阶级性,只是对于公民的民主,但在几千年前,这种观点己远远超越了它的那个时代。相比我们这个时代的民主,我认为它们的内涵是一致的。虽然当代西方政界口口声声说的是“人人平等,维护人权”,可是这种民主真实存在吗?比如美国,它的政治还是掌握在少数有钱有权的大资本家手中,体现在表象上是一个由其资助的“民主”代言人——美国总统。处于中,下层的公民在很多时候仍是被政治家玩弄于“民主”的假象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民主和古希腊的民主是完全一致的。


    古罗马早期的政治体制是仿照希腊的,后期从奥古斯都·凯撒起,“民主”便不存在了,转为君主专制,直到它的灭亡。罗马人最大的贡献是立法。在贵族和贫民之间的激烈的矛盾和斗争过程中,产生了第一部成文法律《十二铜表法》,虽然此法律依旧维护的是贵族和上层阶级的利益,在那个时期却又是文明的一大进步。之后陆续产生的《万民法》,《公民法》,《民权大法》更是奠定了西方法律体系的雏形。尤其是《民权大法》中规定的“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成为后世西方法律中永恒的主题。


    宗教与艺术


    罗马诗人贺拉斯曾经这样咏唱到:“希腊被擒为俘虏,被俘的希腊又俘虏了野蛮的胜利者,文学艺术搬进了荒僻之地”。的确,早期罗马的文化几乎是对希腊的纯粹的继承与模仿,反映在神话与宗教上,譬如,在神话中罗马的神几乎是希腊神话的翻版。希腊的地母神德米德变成了罗马的谷神塞利斯;万神之王宙斯变成了朱庇特;天后赫拉变成了朱诺;爱与美的女神阿芙罗狄成了维纳斯,凡此种种,举不胜举。随着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外来的宗教在各地传播开来,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大约公元40年出现在罗马的基督教,从出现时起,基督教很快在整个罗马帝国兴起,而此时帝国的皇帝为了统治的需要,迫切需要一种精神舆论来束缚人民的思想,于是在最后一个皇帝狄奥西多时代,基督教被定为罗马的国教,从此开辟了欧洲基督教时代,直到今天西方的广大区域都以基督教为精神支柱团结在一起。


    在教育方面,罗马人发扬了希腊人的“学园”教育,创造了一系列非常健全的教育体制。包括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这一体制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各国教育的主体。值得一提的是,罗马的高等教育——当时称为“学府”是近代大学的前身,它强调德育,指出“老师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同时也要在生活处世方面做学生的楷模 ”。这种教书育人德才兼备的思想为后世所承继。


    在艺术领域内,表现在建筑,雕刻等凝固艺术,以及文学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风格上有较大不同。意大利建筑师布鲁诺·赛维在他的《建筑空间论》中指出:“希腊式=优美的时代,象征热情激荡中的沉思安息;罗马式=武力与豪华的时代。”如果说,欣赏希腊建筑像聆听着一首安宁唯美的小夜曲,处处启发你最深沉的思考和想象,那么古罗马建筑更像是否一曲富丽堂皇的交响乐,如果说古希腊建筑是精致连续的展开,那么古罗马建筑即是宏伟磅礴的汇聚。希腊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神庙。一般用大理石建造,各种石柱支撑,简洁典雅,从流传后世的帕特农神庙和雅典卫城的风格上可窥一斑。古罗马的建筑是从希腊风格上继承和吸收并逐渐发展起来的,最初罗马人的建筑多采用圆拱圆顶的营造方式,他们的神庙建筑更多地采用科林斯式的圆柱,如著名的罗马万神殿就是极其庄严,华美的巨大建筑,它始建于公元前27年的屋大维时代,整个庙身是一个巨大的鼓形建筑式样,上面有金光闪闪的圆顶,里面则是琳琅满目的浮雕,一样比样富丽堂皇,气势辉宏。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对后世的西方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效仿古典时期的浪潮。此时出现了大量的仿古风格的建筑,比如:以古罗马凯旋门为样本的曼图亚圣安德烈教堂;采用古典立柱式的鲁切拉府邸;结合穹顶和立柱式的圣彼得大教堂等。


    除此之外,在文学、雕塑、自然科学等方面,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也为后世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活力。
   

    当古埃及文明显现出衰微之势时,两河流域的美索布达米娅已经发展成了人类第二个文明中心,古巴比伦文明。随后,一支称自己为赫楞人的印欧种族部落从美索布达米娅来到了爱琴海畔。他们就是古希腊人的祖先。公元前十一世纪,希腊人攻进了特洛伊,欧洲历史从此就开始了。


    马其顿人菲利普征服了希腊城邦,却没有完成振兴希腊的伟业,于是他的儿子亚历山大踏上了征途。他把希腊的疆土几乎画满了整个已知世界,如果没有喜马拉雅山的阻碍,天晓得他会跟战国七雄演绎出多少震惊世界的故事。不过亚历山大也是英年早逝,他建立的帝国也随后土崩瓦解。当罗马人从希腊结果文明的火种后,也把这些遗产照单全收。


    希腊所有优良的港口都是朝东的,因为爱琴海才是世界的中心。而亚平宁半岛的西侧,另一只印欧种族逐渐发展了起来。希腊人后来开始跟他们做毛衣,并知道了他们就是罗马人。罗马人从希腊人那里不仅仅学会了贸易,还学会了文字,神话传说等一切文明,并发展成了拉丁文和罗马神话。但他们不喜欢希腊人的政治制度。后来罗马在通过对迦太基的战斗中,不知不觉地征服了世界。经过了凯撒和屋大维的辉煌之后,罗马帝国最终被基督教和匈奴等北方少数民族击垮

    光辉的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诞生在地中海沿岸。环地中海的文明还有黎巴嫩地区的腓尼基文明,以及北非和小亚细亚地区的文明。这个地区的历史例证典型地说明了人类怎样一步步地毁坏自己的生存环境。

    腓尼基人的土地位于海边,由一条狭长的海滨平原和与之平行的狭长丘陵地带组成。这里土壤肥沃,降水充足,草地和森林郁郁葱葱,黎巴嫩雪松闻名于世,自然条件非常优越。有利的地形阻止了好战的内陆部落的入侵;给腓尼基人提供了可靠的保护;另一方面也阻碍了他们向内陆发展,向地中海发展的“蓝色文明”由是而生。腓尼基人很早就发现了遍布在其国士上的木材是一种畅销商品,对于埃及及两河流域等大平原上的文明人来说更是弥足珍贵,于是木材交易大行其道。公元前8~前6世纪,腓尼基人度过了他们的黄金时期,但是这种繁荣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因为它依靠的是海上权力庇护下的木材交易。随着林地迅速减少,随着希腊舰队在公元前480年成为海上霸主,腓尼基文明走向衰落。

    在希腊,第一次大规模的破坏发生于公元前680年,原因是人口的增长和聚居区的扩大,造成了耕地的减少和土地生产力的下降。随后希腊人开始其殖民政策,以求缓解本土上的人口压力。尽管希腊人从其亲身的教训中痛切地认识到,保护土壤极其重要,肥料的使用可保持土地的肥力和改善土壤的结构,台地可防止水土流失,等等;尽管从公元前590年开始,历代统治者为了恢复土地的生产力,号召人们种植橄揽树及修筑台地,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环境及鼓励生产的措施,但是人口增长的压力实在太大,以致谁也没能阻止希腊文明在公元前339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衰落。

    几个世纪以后,古罗马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人口的增长引起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和洪水的泛滥,这一切使肥沃的表土被带进河流,并在河口处淤积,繁荣的都市一个接一个地消失在沼泽和荒野中。曾是古代罗马主要港口的佩斯图姆港在公元前1世纪被沉积物完全淤塞,整个城市变成一望无际的沼泽,疟疾的流行使该城直到公元9世纪荒无一人。公元前200年曾出现了16个繁荣市镇的富饶大地,在公元200年左右成为著名的庞廷沼泽。环境的恶化就这样使辉煌的古罗马文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地中海地区各个国家的文明兴衰过程非常相似:起初,文明在大自然漫长年代中造就的肥沃土地上兴起,持续进步达几个世纪;当越来越多的土地变成了可耕地,或者当土地上原先的森林和草被遭到破坏的时候,侵蚀就开始剥离富于生产力的表土;接下来持续的种植和渗透淋溶,消耗了大量作物生长所需的矿物质营养。于是,土地生产力开始下降,赖土地以繁荣的文明也开始衰落。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有些国家通过征服掠夺邻国的土地和其他资源来维持自己的繁荣,但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手段,只能延长苟延残喘的时间,并不能避免它的最终衰落。古罗马和古希腊文明中心永远地北移了。

 

    哲学是一种思维方式。因此,一种哲学就是一条思想之路。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 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存在过许多不同的思想之路。西方哲学和古代中国哲学 就是两条重要的思想之路。


  西方哲学之路发端于古代的小亚细亚和雅典,随着历史的变迁,它在走完了古希腊的历程后又延伸到古代和近现代的欧洲诸国及至北美。这是一条理性主义的思想之路,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是理性的、逻辑论证型的。古代中国哲学始于先秦,在以后各个朝代 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儒、释、道为主流的思想派别。众所周知,这是一条直觉主义之路,因为这些思想家的思维方式是直觉或体悟。


  然而,除了上述两条思想之路外,在古老的希伯来文明中又生发出另一条道路,这就是犹太哲学。这是一条奇特的思想之路。它起始于耶路撒冷,在地理位置上属于东方但又靠近西方,处在东方和西方的中间地带——中东地区。但是,后来的历史却神奇般地使之从中东而挺进欧洲,在西班牙、法国、意大利、荷兰、德国等欧洲腹地独辟蹊径,开出一条新路来。斐洛、萨阿底、哈列维、迈蒙尼德、格森尼德、克来斯卡、门德尔松、科恩、罗森茨维格、布伯、海舍尔、开普兰、列维那斯是这条思想之路上功名卓著的哲学家。它之所以成为一条新路,乃由于它是一种新的哲学,是一种既不同于理性主义的西方哲学,也不同于直觉主义或神秘主义的中国哲学,而是一种融合了理性与信仰的新哲学。无疑,这样一种哲学对于中国哲学乃至世界哲学的发展都应该有积极的意义。迄今,犹太哲学在中国却尚未得到广泛的了解和认同,其价值和意义还没有显示出来。所以,本文拟阐述犹太哲学是如何形成的,其基本性质和特征,并在与现代中国哲学的比较中,探讨它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一、亚伯拉罕主义与雅典主义的交会:犹太哲学的心路历程


  著名犹太哲学史家古德曼(Julius  Guttmann)说:“犹太哲学可以描述为用一般哲学的概念和规范对犹太信仰和习俗所做的描述。”[1](P4)他这里所谓“一般哲学”指的就 是希腊哲学和由之发展而来的西方哲学。这个颇为流行的定义表明,犹太哲学的构成需要两个因素,一是西方哲学,二是传统的犹太教。它还包含这样的意思,在原初的以色列人那里是只有宗教而没有哲学的,只是随着希腊文化及其哲学的传播,犹太人开始用 希腊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对自己的传统做出解释时,犹太人才拥有了自己的哲学。


  众所周知,以色列人为人类贡献的《圣经》,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一神教。但是,按照古德曼等犹太哲学家的解释,尽管《圣经》作为宗教的经典也包含了一些宇宙论和人生论的哲学思想,但它不是哲学著作,其中没有系统的哲学。犹太哲学的产生是与犹太教与希腊哲学的相遇分不开的。


  公元前323年,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攻占了巴勒斯坦,把希腊文化带到了这个一神教的诞生地,使原本两个独立的民族、独立的文化系统正式相遇了。这是一个战败了的民族和一个强势民族的相遇,一个弱势文明和一个强势文明的相遇。对于犹太人来说,这样的相遇具有“不得不”的性质。这样的相遇不似朋友间平等的会面,其间有冲突、对抗 ,包括犹太人“以身殉教”这样的血的代价,当然也有温和平静的对话,天长日久的熏 陶和逐渐的相互融合。两种传统相遇300年以后,在地处北非的亚历山大里亚孕育出第 一个犹太哲学家——斐洛。他在血统上是地道的犹太人,笃信犹太教,而且以诠释犹太 教的《圣经》为毕生的事业,他同时也是在希腊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精通希腊语言、哲学、历史和诗歌的希腊化了的犹太人。希伯来的信仰和宗教精神与古希腊的哲学理念和理性主义精神交织在这位希腊化的犹太人心中,经过艰苦的综合与调和而形成了一种既不同于犹太教,也不同于希腊哲学,同时又包含犹太教信仰和希腊理性内容的新的思想体系,这就是犹太哲学。尽管由于历史的原因,斐洛哲学在很长的时间内不为犹太人所知,因而没有直接影响后来的犹太哲学,但是,他作为犹太哲学的始祖的地位却是公认的。


  公元70年,罗马帝国的军队焚毁了耶路撒冷的犹太教圣殿,犹太人从此失去了自己的国家,流散在世界各地,巴比伦、西班牙和德国、波兰先后成为犹太人最为集中的地区。公元7世纪后,伊斯兰教和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兴起。在穆斯林学者的努力下,重要的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哲学著作都被译成了阿拉伯语,帝国境内的犹太人再次与希腊哲学相遇,并逐渐塑造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哲学家,使中世 纪成为犹太哲学的第一个繁荣、辉煌的时代。这个时期著名的犹太哲学家有萨阿底·高 恩、犹大·哈列维、伊本·道德、摩西·迈蒙尼德、列维·本格森、克来斯卡。尽管这些犹太哲学家身处阿拉伯帝国(后来欧洲南部成为基督教的辖区),但他们面对的依然是希腊哲学,他们都是用希腊哲学的概念和理性的方法来审视犹太教传统的。因此,这个时期的犹太哲学依然是犹太传统和希腊哲学相遇、对话和融合的结果。


  在中世纪,犹太人被迫居住在和基督徒分离的“隔都”里面,宗教上受迫害,政治上 无权利,人格上受歧视。法国大革命以后,欧洲各国的犹太人逐渐被赋予了公民权,取得了与宗主国人民平等的地位,史称犹太人的“解放”。“解放”使犹太人冲破了“隔都”的围墙,更加直接地面临西方文化的挑战。犹太启蒙运动的领袖门德尔松认为,犹太人应该同时兼顾两个方面,即一方面坚持犹太教的传统,另一方面又要融入到西方文化和社会中去。对于多数犹太人来说,这是一个痛苦的思想文化上的交锋和对话的过程。之后,犹太人内部又产生出一批后启蒙时代的卓越哲学家,如科恩、罗森茨维格、布伯、海舍尔等等。科恩本是新康德主义的一代宗师,属于理性主义的哲学家,但是,他在退休后却回到了自己民族的宗教,发展出犹太教哲学的体系,影响了罗森茨维格、布伯等哲学家。


  这就是犹太教发生发展的大致历程。这个历程表明,犹太哲学是古代犹太教传统和与希腊哲学以及后来的西方哲学相遇、碰撞、对话和融合的产物。用一位犹太哲学家的术 语来说,这是“亚伯拉罕主义”和“雅典主义”相会合的结果。


  二、东方与西方之间:犹太哲学的特征


  作为东西方文化相遇的产物,犹太哲学有亦东亦西的特点。这里的亦东亦西性就是犹太教中固有的信仰和神秘主义的因素和西方哲学中理性和逻辑的成分的整合与统一。


  西方哲学的主流是理性主义的。理性主义哲学的前提是承认对象的可理解性,其核心是对人的理性能力的确信,即认为人的理性有能力认识研究的对象——这种对象也许是自然界,也许是人类社会秩序或人的本性,也许是科学知识和语言,诸如此类,并能够把自己的认识和思想逻辑地表达出来。尽管西方哲学的发展曲折多变——古希腊的繁荣 时期,中世纪的“奴婢”阶段,近现代的鼎盛春秋,后现代时期传统的衰微,然而其主导的方面是理性主义则是毋庸置疑的。当然,西方理性主义哲学的表现形式不同,有唯心主义哲学,如柏拉图的理念论和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有唯物主义哲学,如古希腊 原子唯物主义和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体系,有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如洛克、巴克莱、休谟的古典经验主义以及维也纳学派的现代逻辑  

    

  犹太哲学的以上特点表明,犹太哲学不是纯粹东方的,也不是纯粹西方的,它在吸收西方哲学的概念和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同时保留了犹太教的信仰和神秘主义因素,采取的是一种综合的亦此亦彼的做法。因此,它既是东方的,又是西方的,可以说是介于东方和西方之间的第三条思想之路。它还表明,犹太哲学家没有故步自封,没有被狭隘的民族主义所蒙蔽,他们对西方文化和哲学采取开放、学习和汲取精华的态度;他们也没有妄自菲薄,犹太教的基本信仰和精神在他们的新哲学中得到了创造性地保持和弘扬。犹太哲学这样一些特点及其态度和精神,对于当今中国乃至世界哲学的发展应有其不容忽视的意义和价值。


  三、犹太哲学对于中国哲学的意义


  中国文明与希伯来文明都是最古老的人类文明形式,都有丰富厚重的文化传统——在犹太人那里为犹太教,在中国人这里为儒释道宗教和哲学。世界上其他古老的文明,有的由于历史的原因而中断了,如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文明,有的虽然没有中断,但是迄今尚未开发出完整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哲学系统,如印度哲学——她和西方的相遇几乎与中国同时,目前也和中国一样正处在探索和形成新哲学的时期,还没有成熟到成为范例的程度。而犹太人最早以完整形态的宗教传统和西方哲学相遇,并在相互的冲突和对话中发展出自己的哲学形态,从而成为后来东西方哲学会通的范例。尤其值得指出的是: 与犹太哲学发展的背景相似,现代的中国也是在和西方哲学相遇、碰撞和对话的大背景下发展自己的哲学的,而且这样的相遇都曾经有过被迫的性质。犹太人与希腊文明的相遇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中国人与西方哲学相遇的时间还不足200年,因此,犹太哲学是相对成熟的第三条道路。这样,对于正在建设的中国哲学应该有积极意义。


  首先,犹太哲学的“发现”,确认了中国现代哲学发展的走向。中国哲学源远流长。先秦的儒家、道家、墨家和名家都是很有哲学意味的思想体系。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魏晋、隋唐以来的佛教以及宋明之际的理学和心学都富有博大精深的内容。但是,现代意义的哲学则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尤其是“五四”运动后,在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相 遇的过程中逐渐兴起的。换言之,假如没有伴随鸦片战争而来的大规模的“西学东渐”,假如没有由此而引起的中西哲学的相遇、碰撞和整合,中国哲学很有可能仍然停留在儒释道的传统中,而不存在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关于现代中国哲学的含义,冯友兰先生说得很清楚。他说:“现代化的中国哲学,并不是凭空捏造一个新的中国哲学,那是不可能的。新的现代化的中国哲学,只能是用近代逻辑学的成就,分析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概念,使那些似乎是含混不清的概念明确起来。”他所谓现代逻辑学的成就指的是共项和殊相(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也就是古希腊哲学中“一”与“多”的关系的学说。这也就是说,和犹太哲学相似,现代中国哲学的旨趣也是用西方哲学的概念和方法来阐释古代的哲学传统。因此,中国现代哲学和从公元前业已开始的犹太哲学走的是同一条路。不同之处主要是犹太哲学在先,中国现代哲学于后;前者历史悠久,后者历史短暂罢了。中国现代哲学之始,哲学家们对犹太哲学一无所知  ,即使是最近的中国哲学家如牟宗三、刘述先、杜维明等,对犹太哲学也不甚了了,没有受其影响。今天我们“发现”了犹太哲学,始知犹太哲学和中国现代哲学所走的竟是同一条道路,这本身就是对现代中国哲学走向的认同。同时,先行的犹太哲学向世人表明:东方传统与西方理性主义结合是可行的,同时也向21世纪的中国学人昭示:“中西合璧”的现代中国哲学之路是可以走通的。


  其次,犹太哲学提供了一个融合东西方文化的范例。如果说犹太哲学已经被证明是一条成功的思想之路,那么,其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形式上,它成功地运用了希腊哲学和后来西方哲学的概念和方法分析和阐述传统的犹太教信仰,使传统犹太教中观念和问题学理化、系统化。二是在内容上较好地做到了信仰与理性、神秘主义与逻辑风格,即犹太精神与西方理性主义精神的融合,而且越是靠近现代,这种融合的工作就越完善。在中世纪,迈蒙尼德这种综合与融合的工作做得最好;在现当代,科恩、罗森茨维格、布伯、海舍尔则是整合和融合犹太传统与西方哲学的典范。相比之下,现代中国哲学在后一方面还有明显的欠缺。冯友兰著有《贞元六书》,创建了名曰“新理学”的哲学体系。他的新理学,就是用共项和殊相以及其他希腊哲学的概念去分析宋明理学中的范畴,如“真际与实际”、“理”与“气”、“性”与“心”、“太极与无 极”、“道体”、“大全”、“精神境界”等,以期使它们明晰并充实起来。他所谓“ 真际”就是事物的形而上学根据,属于一般或本体界;“实际”则是可以见到的这个或那个事物,属于个别或现象界。由于“理”是一般,是个别事物之所以为个别事物的形而上的根据,类似于柏拉图的理念或形式,所以理是属于“真际”的;“气”被解释成 “料”,或“质料”,是使事物能够存在的东西。世界上的事物包括无机物、有机物和人都是由“理”和“气”即形式和质料两者构成的,都以“理”和“气”为形而上的根据。他还认为,与人的认识或得到的概念的层次相联系,人生有四种境界,这就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是最高的,指的是人在直觉中达到的“浑然与物同体”或“自同于大全”的精神状态。他的《新 理学》“是‘接着’宋明以来的理学讲的,而不是‘照着’宋明以来的理学讲的”。而“接着讲”之区别于“照着讲”就在于前者能够用西方近代逻辑学的成就,“使那些含 混不清的概念明确起来”。在这个意义上,新理学没有在内容上对“旧理学 ”做实质性的发展,他的工夫和主要贡献是,使宋明理学在形式上学理化和系统化。借用冯友兰自己的说法,这仍然属于“新瓶装旧酒”。牟宗三对西方哲学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尤其对康德哲学有深入的研究。但是他并没有吸收多少西方哲学的内容。如郑家栋先生所说,康德对他影响也只是在形式上为他提供了诠释中国哲学的框架罢了。


  冯友兰和牟宗三都有很好的西方哲学素养。但是,似乎可以这样说,西方哲学的内容对于他们多半还是异己的,他们对于中西哲学的认识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中体西用”的模式,他们的“问题意识”主要是中国的,其精神也仍然是中国的,西方哲学只不过是可以用来阐述中国哲学的工具而已。如前所述,在犹太哲学家那里,尤其是在当代犹太哲学家那里,西方哲学与犹太传统是糅合在一起的理性主义的阐述,西方哲学的内容 与犹太宗教的精神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可以说,他们做到了“即体即用”、“体用无间 ”。这是现代中国哲学家所欠缺的,同时也是当代中国哲学家在创建新哲学时应该向犹太哲学家学习的地方。


  第三,犹太哲学提醒中国哲学家关注宗教信仰因素。如前所述,犹太哲学乃是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和犹太教信仰的统一体,实质上是一种宗教性的哲学。它在揭示了西方哲学与犹太教会通的可能性的同时,表明了宗教对于哲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宗教和哲学不应该是纯粹的、孤立的文化现象,哲学家在从事哲学研究时应该关注宗教和信仰因素。许多中国学者在看待西方文化时,往往只注意到了西方的科学、民主和哲学,而忽视了宗教。冯友兰于1934年在布拉格世界哲学大会上说:“我们把它们(中西文化)看作是人类进步同一趋势的不同实例,人类本性同一原理的不同表现。这样,东方西方就不只是联结起来了,它们合一了。……希望不久以后我们可以看到,欧洲哲学观念得到中国直觉和体验的补充,中国哲学观念得到欧洲逻辑和清晰思想的澄清。”在他看来,所谓东西方的联合就是用中国的直觉和体验补充西方哲学。他没有宗教意识,其目标是“以哲学代宗教”。牟宗三虽然认识到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对于早期儒学的宗教性也有深刻的认识,但他强调的是“理智的直觉”对于“智性存在体”的把握,在他自己的哲学体系中也没有融入宗教信仰的因素。在我们看来,如果此岸的现象世界之后或之外存在着一个彼岸世界,那么,如康德所解释的,这样彼岸世界就不仅是作为自然界的本体——物自体,而且包括自我的本体——灵魂和整个宇宙的本体——上帝,而后二者正是宗教所由以产生和存在的根据。如果理智的直觉可以把握自然界的本体( 牟宗三称之为“物如”),那么,似乎信仰就应该被承认为把握灵魂和上帝的方式。牟宗三、冯友兰等现代中国哲学家认同直觉的哲学意义,而且在理性和直觉的综合统一上做了出色的工作,这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是一大贡献。但是,当我们知道犹太哲学是一种融理性与信仰为一体的哲学后,是否应该在今后的哲学研究中充分考虑宗教信仰的因素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犹太哲学对于中国哲学的意义恐怕不止以上这三条,但我们不打算在这里列举更多。 最后,我想引用一位西方学者的这样一段话:“假如没有犹太人,我们用来看世界的眼睛,听世界的耳朵,感受世界的感觉就会不同。不仅我们借之接受世界的感觉中枢不同 ,就连我们思想世界的心灵也不相同,我们将对自己的经验给出另外的解释,从在我们身上发生的事情中得出另外的结论。我们将为生活设计.

 

 

一谈起西方文化,就像西方人说的“言必称希腊”。对于西方人来说,对稍微受了一点教育、受过一定文化熏陶的人来说,你要问他属于什么文化,绝对多数的人会毫不犹豫地说:“我们是基督教文化”。一直到今天,尽管西方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仍然觉得自己是基督教文化。这并不意味着每个西方人都是基督教徒,但他至少觉得自己的文化属于基督教文化。也就是说,基督教文化之于西方就好比儒家文化之于中国一样,它已经深入骨髓了,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形态,而不单单是一种宗教信仰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方文化就是基督教文化。但是,你如果再继续问下去,你们的基督教文化的源头是什么?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你:“是古典文化”。所谓的古典文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希腊罗马文化”。所以,谈西方文化,就得从它的源头--希腊、罗马文化说起。

西方文化涵盖了很多方面,包括它的文学、艺术、哲学等等。本文就简略地讲一些比较感性的东西—希腊的神话传说和希腊悲剧,然后再讲讲希腊文化、希腊人的宗教对希腊人生活的影响,最后概括出希腊文化的一个总的特征。

希腊文化是整个西方文化的摇篮,是西方文化最早的一种文化形态。正因为如此,就像所有的民族,它的最早的文化形态都是跟神话有着不解之缘的,因为古代的人不可能像现代人一样,满脑子的科学技术思想,他的思想更多的是一种朴素的、原始的、直观的东西,也就表现为一种神话形态。同样,我们说中国文化也是这样,如果我们要研究中国夏商周三代的文化,就会发现,中国古代神话、古代原始宗教对中国人的思想影响同样是非常大的。所以,正因为这样呢,我们说希腊神话构成了希腊文化非常重要的部分。


2004年第28届夏季奥运会在希腊举行,它有一个非常特殊的仪式,这就是所有获得奖牌的人,都会得到一个月桂枝编成的花环,这是因为奥运会最初就起源于希腊。最早的一届奥运会举办于公元前776 年,而奥运会最初呢是起源于希腊人对神的崇拜,是他们祭神的一种仪式。为了让大家对希腊有一个整体的印象,我们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希腊做一个分段。我们追溯希腊文化,应该知道,它也不是一个整体,它是分为三个阶段的。西方文化追溯到最早,是地中海的爱琴海边的一个叫做克里特岛的地方。克里特文明即爱琴文明是西方最早的文明,发源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尔后,大概在公元前 1400年左右,爱琴文明突然消失了。至于它消失的原因,就有很多的猜测了,我们今天没有太多的时间来考证它。在爱琴文明消失前,在今天的希腊本土,也就是希腊半岛的东北角,就崛起了一个新的文明——迈锡尼文明。可以说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是一脉相承的,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甚至更早,生活在亚欧大陆的里海和黑海边的、操持着原始的雅利安语言的游牧民族,大规模的向南方进犯。其中,就有几支相继来到希腊半岛,其中一支比较膘悍的民族叫做阿卡亚人,他们毁掉了克里特文明,而建立了迈锡尼文明。著名的游吟诗人荷马一生就写了两部史诗,一部叫《伊利亚特》,另一部叫《奥德修记》。美国电影《特洛伊》就是根据《伊利亚特》改编而成的。《特洛伊》描写的是阿卡亚人征服了克里特之后,远征小亚西亚也就是今天的土耳其的一个城邦特洛伊的故事。也就是说,《特洛伊》所描述的希腊联军主要就是阿卡亚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最早的希腊人,就是阿卡亚人。因为,克里特人和阿卡亚人是完全不同的种族,如果说克里特人算最早的希腊人的话,那么我们说,后来的希腊文明却是在入侵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文明,而不是原来的克里特人建立起来的。迈锡尼文明一直持续到公元1100年前后,又有一支更为膘悍、同样操持着原始的雅利安语言的北方游牧民族——多利亚人,来到希腊半岛。他们摧毁了迈锡尼文明,然后就出现了长达三个世纪之久的西方人所说的“黑暗时代”。所谓的“黑暗时代”就是说,希腊文明衰落了,又退回到的原始状态,文字不存在了,所有的文明成果也都荡然无存了。一直到公元前 800年左右,在今天的希腊以及以希腊为中心的整个爱琴海甚至地中海地区,就出现了一个辉煌灿烂的希腊城邦文明。而我们的同学,大凡比较了解的希腊文明就是指的这个时期的文明,就是多利亚人入侵以后,经历了三百年的黑暗时代,经过融合、混杂之后建立起来的希腊城邦文明。而那个时候的希腊的概念,远远不止今天的希腊的范围,它是一个大希腊概念,不仅包括今天的巴尔干半岛,而且还包括小亚西亚的一部分,然后还包括南意大利,甚至还包括伊比利亚半岛,希腊文明涵盖了整个地中海的北部地区。那么,我们今天所讲的希腊文化,既不是讲克里特,也不是讲迈锡尼,而是讲崛起于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城邦文明。

一谈起希腊文化,脑海里必定会浮现出我们所熟悉的那些偶像,而这些偶像又往往都是和希腊的神话有关系的。比如太阳之神阿波罗、众神之王宙斯、智慧之神雅典娜等等。这些神灵,和基督教的神,是完全不同的神,他们给我们的感觉是非常亲切的。希腊的神话和传说,深深地渗透到了希腊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乃至于,当时的希腊人都相信,神们就和他们生活在一块儿。正是因为这样,希腊的很多社会生活都是和对神的崇拜联系在一块的。比如说,那时侯的奥林匹亚运动会:奥林匹亚是希腊北部的一座山,当年的阿卡亚人入侵希腊的时候曾经经过了奥林匹亚山,并在那里居住过一段时间。因此,他们拜了一批代表征服者的神,比如:战神雅典娜、阿芙洛狄忒等等。如果我们拿希腊的神和我们中国乃至东方其他民族的神做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希腊的神都是作为征服者出现的神。在希腊人崇拜的神里面,真正从事生产的神是少之又少的,大多数都是战争之神。而这些神平时干的无非就是两件事:打仗或在奥林匹亚山上饮酒作乐。这样,就逐渐演变出早期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由此可见,希腊的宗教神话和基督教所崇拜的神是完全不同的。首先,希腊神是多神教,他崇拜的神很多,形形色色的神,每一种自然现象都可以提升为一个具有人格的神。比如说,阿波罗就是太阳,波塞冬就是大海,宙斯就是雷霆。而新一辈的神就代表一种种社会现象或精神需求,比如荷尔牧斯是商业之神,雅典娜是智慧之神,阿芙洛狄忒是美之神等等,不一而足。而基督教只崇拜一个上帝——耶和华。但是这个区别还不是最本质的区别,希腊神话最重要的特点在于“神人同形同性”。所谓“同形”就是说神跟人长得一模一样。可以说,男神之所以为男神,就因为他长得比男人更加健美和强壮;女神之所以为女神,是因为她长得比女人更加妩媚。所以,神之为神,就是因为他的肉体比我们人更加优美、更加典型,是最典型的人。关于这一点,很多西方哲学家、神学家和历史学家都有论述。黑格尔在历史学中谈到希腊神时说:诸凡客观美丽的形体,就是希腊人的神。丹那在艺术学中说:希腊人崇拜美丽的形体,乃至于俸若神明,在天上颂之为神灵,在地上颂之为英雄。所以希腊神就是以其肉体的健壮或者妩媚从而赢得了希腊人的敬仰。从希腊人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希腊神的这种形体美对希腊人的影响有多么深刻:在古希腊的奥运会上,人们参加奥运会是裸体参加的。希腊人是以裸体为美的,因为对希腊人来说,一个人如果长着一副好的身躯,那乃是莫大的光荣;如果一个人的儿子能够在奥运会上获得锦标,那么他的父亲可以非常安详地死去。比如有一年,一个父亲有两个儿子在奥运会上同时获得锦标,于是有人说,某某某你可以死去了,结果他就高兴地死在儿子的怀抱里了。因此,希腊人对于在奥运会上取得锦标的人的崇拜程度,丝毫也不亚于对从战场上凯旋而归的将军的崇拜;希腊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亚历山大,当年东征东方的时候,途经传说中的英雄阿格罗斯的墓前,为了表示对这位古代英雄的景仰,亚历山大帝王和他的同伴们到阿格罗斯的墓前举行裸体游行活动。所以希腊人是以自己的身体的美而感到荣耀、感到自豪的,这是受神的影响。但反过来说,神又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因此,神无非就是更理想的人。这个神不是由于他的精神的高尚或道德的完善,而是由于他肉体的完美而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这是第一点,神人同形。而同性呢就更表现了神人相同的地方。希腊人的神人同形同性呢,我们通过和基督教文化的比较,可以非常明显地发现,希腊神灵在道德方面没有什么可以讴歌的地方,在精神和智慧方面也没有什么超人地方,他们之所以被人奉若神明,是因为他们肉体非常完满。正因为如此,我们发现,希腊的神灵有很多道德上的瑕疵。他们和我们人一样,有七情六欲,有优点也有弱点。他们的优点是人典型的优点,他们的弱点同样是人典型的弱点,这就是神人同性。所以,希腊的神经常干一些不光彩的事情。希腊的神话和传说是两个部分,神话是讲神的故事,传说却是讲英雄的故事。英雄这个词在希腊语的原意就是半神的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希腊的神无论男神还是女神,只要看中人间的人,并与之结合,生下的孩子,无一例外的都是英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英雄就是神的不道德的一种产物吧。这主要是针对基督教而言的,因为基督教的上帝是非常崇高的,是绝不可能到人世间来发生任何带有浪漫色彩的故事的。那么,基督教的上帝是至高无上,是全能、全知、全善的。因此,我们发现,希腊的神和基督教的上帝相比,他一点也不令人敬畏,但是他却更令人喜爱,因为他们和我们是一样的。所以我们面对希腊的神和我们面对基督教的上帝,内心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上帝我们更多的是敬畏之情,而对希腊的神,我们更多的是喜爱之情。而上帝,按严格意义上来讲,他甚至都不能显形的。我们只能说上帝不是什么,而不能说他是什么,也就是说不能用“是什么”来局限万能的上帝,因为他是无限的。而希腊神是有限神,离我们更近,也才更令人喜爱。凡是接触过希腊文化的,无论你了解多少,只要你们看到希腊的那些艺术品,你的内心都会产生一种愉悦之情,为什么?因为他很美,它给我们的感觉是美感,它给我们的震动是一种感官上的震动。因此,我们一看到希腊的神,我们首先是感官上的愉悦。而我们面对基督教的典型的艺术形象就是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酥:瘦瘦的身子裹着一件薄薄的长袍,所以基督不仅是羸弱的、枯槁的,而且是极度痛苦的。因而我们面对耶酥的震动,则完全是一种理性的、道德的、来自灵魂深处的震动。是耶酥的苦难、受迫害、灵与肉的煎熬唤醒了我们的灵魂,是经过反思而受到的震动。所以我们说希腊的诸神给我们的感觉是直观的,它让我们感到震动主要是因为它感动了我们的感官。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说希腊的神更惹人喜爱,但也许他并不能让人崇敬。

这就是希腊神化中的最大特点:神人同形同性。而希腊文明又是西方文明的童年和摇篮,所以我们想,面对希腊文化的感受也许正如我们每个人面对自己童年的感受是一样的。我们的童年,并没有太多过于深刻的东西,基本上都是比较感性的东西。那我们童年时代所喜爱的东西,当然就是美的东西嘛。这就是我们讲的希腊神化的特点。这里,我想要给同学们灌输这么一种观念:希腊神话深深地渗透到希腊人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是生活在一个无神论的国度,我们不知道,对于那些没有文化的先民们来说,宗教影响有多大。我们这个时候只能用一种同情的理解,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假如我们是古代希腊人,没有文化和科学知识时候.

下面介绍一下希腊神话的一个大致的结构,然后引出希腊悲剧,最后讲讲希腊神话的一般特征。

希腊的神话追溯到最早,是由一个跟荷马同时代的游吟诗人赫西俄德写的《神谱》,书中描述了诸神的一个起源。后来,到了城邦时代,《神谱》就构成了希腊人都相信的一个谱系。后来的希腊神话都是在这个《神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认为,这个神谱包含了两重含义:一重含义是,它表现了蒙昧时代的希腊人是怎么理解自然演进和宇宙起源的过程的。他们关于自然的起源,更多的是通过神的生殖原则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神生下一个神,一代代繁衍下去。每一个神就代表一种自然现象。于是,神的开天辟地的过程,神的繁衍的过程,说到底,就是整个自然界起源、发展的过程。第二重含义就是关于命运的思想。

 

《神谱》里描述的最早的神叫卡俄斯,卡俄斯就是混沌的意思,任何神话都是从混沌开始的,包括基督教也是这样:混沌世界,由上帝开始缔造世间万物。只不过不同的是,希腊神话连上帝也没有,它就是从混沌开始,所以希腊神话更加符合自然的演进过程。在混沌之中首先就产生了大地之神——盖娅以及一系列与之相关的众神,盖娅自己又生下了天宇之神乌兰诺斯。之后盖娅和乌兰诺斯结合生下了提坦神族的12个神灵,这反映的就是自然演变的过程嘛,前面的过程就有点像单细胞生物的自身的分裂呀,然后盖娅和自己的儿子乌兰诺斯结合生子,就有点像原始社会的乱婚状态嘛。提坦神族里最小的一位神叫做克洛诺斯。当初乌兰诺斯和盖娅结合的时候,曾得到命运的一个启示,说他孩子中的一个会取代他成为众神之王。乌兰诺斯为了防止自己的大权旁落,就把自己所有的孩子都打入地狱,惟独他的小儿子克洛诺斯在盖娅的保护下,幸免于难。果然,克洛诺斯长大以后成为更为强劲有力的新一代的神,他和自己的父亲进行了一场战斗,战胜并阉割了他的父亲。希腊神话为什么要讲阉割呢?因为希腊神话遵循的是生殖原则嘛,没有生殖能力就意味着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啦!这样,克洛诺斯就取代他的父亲成为新一代的天神。由此可见,希腊神话反映的就是自然界的演变过程以及揭示人类历史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在后面的中西方文化比较里面,我会讲到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神话里面,讲究的是子承父业,是一种连续性、肯定性的延续。而希腊神话一开始就出现否定,新一代神否定老一代神,所以表现出一个很强的不断否定、社会进化的这样一个机制来。克洛诺斯成为新天神之后又和姐姐洛娅生下一批神—奥林匹斯神族,主要由两代神组成。第一代:赫拉、赫斯提亚、得赫芯忒耳、波塞冬、宙斯等。第二代,是宙斯和其他女神包括自己的姐姐结合生下的神,太阳之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美神阿芙洛狄忒以及诗神缪斯等等。阿芙洛狄忒后来被罗马照搬过去,更名为维纳斯,这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名字。我们同学们大凡对希腊神话有一定了解的,都是和奥林匹斯神族有关的。具有戏剧效果的是,克洛诺斯在和自己姐姐结合的时候,得到了一个和他自己父亲一样的神秘启事,也是说他的儿子中间,有一个会取代他。克洛诺斯为了避悲剧重演,就采用了一个更为决绝的方法,生下一个吞食一个,到最小的儿子宙斯出生的时候,瑞娅为了保护惟一的儿子,瞒天过海,将裹着石头的襁褓交给丈夫吞下。不用细说,宙斯自然就取代了克洛诺斯成为新一代天神。与他父亲不同的是,宙斯英明地改变了统治方式,不再采用暴烈的统治,而是更加民主了。黑格尔对此段历史有一段评价,说这是西方政治从专制走向民主的一个标志。即便是民主的宙斯也同样无法摆脱命运之神在冥冥之中的安排,他同样得到命运的一个启示,说他的一个儿子会取代他。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希腊神话虽然没有上帝,却有一个诸神背后的,无形而从不出场的命运,好似一双无形的手,翻云覆雨地安排和作弄着诸神,诸神面对自己的命运都无能为力,无法抗争。但是,难能可贵的是宙斯并没有因此而采取任何专制的措施,而是继续和自己的子女和睦地生活在奥林匹斯山上。这里,我们来谈谈希腊著名的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所著的悲剧三步曲之一——《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就是盗天火给人间的神,是一位道德很崇高的神,也是提坦神族的一名成员。他因为曾经帮助宙斯战胜克洛诺斯,因而深得宙斯的恩宠。但是,普罗米修斯在希腊语里面,本来就是先知的意思,也就是在众神之中,只有他知道过去、未来,也只有他知道谁将取代宙斯的位置。宙斯急于想揭开谜底,但普罗米修斯却始终不漏一个字,而且还时常嘲弄宙斯,加之普罗米修斯总是天马行空,还为人类不惜盗取天火。忍无可忍的宙斯就把他绑在高加索山上,任凭老鹰肆意啄食他的肝脏,永远地遭受这样的惩罚。埃斯库罗斯在他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里这样描写:宙斯委派他的使者,来到高加索山上与普罗米修斯谈判,说只要你说出谁将取代宙斯的位置,宙斯就赦免你遭受这种痛苦。普罗米修斯说:技艺的力量如何也胜不过定数,命运是无法抗争的,天机不可泄露啊!不过,在埃斯库罗斯的第三部《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里,普罗米修斯说出了这个秘密,他告诉宙斯,如果你和大海女神特狄斯结合,生下的儿子将取代你的位置。于是,宙斯就强制性的把特狄斯嫁给了人间英雄潘流斯,避免了这场可怕的婚姻。特狄斯和潘流斯所生的阿克流斯后来成长为天地间勇猛无比的英雄,但由于他父亲是凡人,所以无论如何他都不会威胁到宙斯的统治。

我们回过头来看《神谱》,主要反映两个内容。第一反映了希腊人对自然演化过程的认识:从混沌到产生天地,天地产生日月星辰,河流山川,然后在宙斯的下一代神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社会现象出现了,比如美、商业、智慧、战争等等,所以这恰恰表现了古希腊人用生殖原则、用神话思维,表现了一种自然的演化、宇宙的形成过程嘛,这个很清楚。第二点,我们说在希腊神话里表现了一个不出场的东西,这个东西就叫命运。它决定一切,包括神的命运也同样是由它决定的。因此,在希腊神话里面就包含了一个非常深刻的思想——命运。西方著名哲学家罗素认为:希腊神话里真正具有宗教意义的神是命运,而那些热热闹闹的、欢愉活泼的、喧闹不已的诸神却没有一点宗教的意味。这就表明早期的宗教充满了人情味,它把大自然的各种现象人格化,而不像后来比较高级的宗教——基督教,则是把人的精神力量抽象出来,当作人的对立面来崇拜。费尔巴哈曾在批判宗教的文章里提到:古希腊的宗教是自然宗教,而基督教则是一种精神宗教。自然宗教是把非人的力量人格化,而基督教则是把人的力量非人化。因为基督教的上帝是人创造的,是人们心目中渴盼的全知、全能、全善的人的理性本质。人们把这种理性的本质抽象成为一个神,然后对他顶礼膜拜。这就是自然宗教和高级宗教的最大区别。综观历史,我们会发现,人类早期的宗教都是一种自然宗教,中国、印度、埃及以及古巴比伦都是这样,都是把非人的、自然的东西人格化。多多少少都有点“同形同性”的特点。

尽管希腊神话是讲神的故事,传说是以英雄为主角。而在希腊,英雄和神的在故事里往往是混杂在一起的。无论是荷马的两部史诗,还是其他的一些历史故事里面,神和人是一起战斗的。到了公元前5 世纪,希腊开始出现悲剧,悲剧里面主角都是英雄,但是神也经常出场。正因为英雄和神往往会同时在史诗和悲剧中出场,因此我们可以做一个对照:神的形象往往不太光彩,而英雄却顶天立地。从电影《特洛伊》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希腊的英雄阿克流斯还是特洛伊的英雄赫克托尔,都是勇猛无比,热爱自己的祖国、忠诚、信守誓言,为了自己的城邦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而神们往往是胆小懦弱、逃避责任。

在希腊悲剧里面,还是有一种重要思想,那就是命运的思想,悲剧的主题就是命运主题。所谓悲剧就是结局很悲惨的故事,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你欣赏。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评价悲剧是说到:悲剧具有很重要的净化我们精神和灵魂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我们看悲剧的时候,我们会产生两种最重要的感情:怜悯和恐惧。怜悯之心乃我们说的恻隐之心,是人善良的情感表现。而恐惧是在我们看到伟大的英雄被无形的命运之神玩弄于掌股之间,而无力争脱的情景时,产生的一种对未知力量的恐惧。这种恐惧会使你感到敬畏,一个人有了敬畏他言行势必谨慎。而相反,他就可能变成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恶魔,我们中国人也讲“君子有三畏”嘛。因此,怜悯和恐惧都是非常健康的情感,这种情感使人高尚,使人格得到升华、使人灵魂得到净化。悲剧在希腊人的生活中影响非常的大,它总是通过英雄人物的悲惨结局向人们韶示命运的力量。下面我给同学们讲两个比较著名的悲剧故事:

第一个是关于伯罗奔尼撒家族的故事。伯罗奔尼撒是希腊的一块平原,平原上有几个城邦。其中一个叫做斯巴达,国王叫墨涅拉格斯,他有一个漂亮的妻子就是美丽绝伦的海伦,也就是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索。另一个城邦叫迈锡尼,国王叫阿伽门农。伯罗奔尼撒家族这最早的祖先叫坦塔罗斯,由于坦塔罗斯是神和凡间的人所生,因而享有一种殊荣——可以到奥林匹斯山上参加神的宴会。于是,坦塔罗斯就忘乎所以了,常搞一些恶作剧来作弄神。甚至把自己的儿子伯罗普斯做成菜肴,献给神品尝,看神能否辨认出来。也许同学们觉得很残酷,但这恰恰表现了原始部落的一种杀子献祭的风俗。英明的神们一眼就看穿了他的伎俩,于是神就诅咒:这个家族将来世世代代手足相欺、骨肉相残。神让他的儿子伯罗普斯复活,并统治伯罗奔尼撒。结果他的儿子同样干了很多坏事,欺骗了神灵,神再次降下诅咒。于是在这个罪孽深重的家族里面,儿子和孙子中间就发生了骨肉相残的故事。他的三个孙子就是阿伽门农、墨涅拉格斯和埃葵斯洛斯,后来墨涅拉格斯的妻子海伦被特洛伊王子诱拐,墨涅拉格斯和阿伽门农组织了一支希腊联军,浩浩荡荡开到特洛伊,苦战十年,这就是著名的特洛伊战争。趁着阿伽门农和墨涅拉格斯征战东方的时机,埃葵斯洛斯诱拐了阿伽门农的妻子,并且篡夺了迈锡尼的王位。十年以后,阿伽门农凯旋归来,回到自己的城邦,不想却被埃葵斯洛斯和自己的妻子谋害而死。那么,阿伽门农的儿子奥瑞斯提亚长大成人以后,就为父报仇,杀掉了埃葵斯洛斯和自己的母亲。正因为他杀了自己的母亲,就遭到复仇三女神的索命。奥瑞斯提亚就逃到了一个阿波罗神庙求神谕。阿波罗告诉他只能到雅典的战神山去,那里有一个长老法庭,由智慧之神雅典娜和12 位长老组成,让他们来审判、裁决。于是,奥瑞斯提亚就来到了雅典,和复仇三女神之间就产生了一场辩论。奥瑞斯提亚首先阐述自己杀母的理由:她犯了双重谋杀罪,既杀死了她的丈夫又杀害了我的父亲,我替父报仇,何罪之有?复仇三女神的理由是:你母亲和你父亲没有血缘关系,而你和你母亲有着血缘关系,你却杀了她,所以你有罪。这个理由充分体现了母系氏族的原则。阿波罗又阐明了他的观点:父亲才是真正的世系,是他播下生命的种子,母亲只是培育而已,所以杀母无罪。显然,阿波罗又是站在父系氏族的立场上讲话的。双方各执一词,难分胜负。最后只好由法庭来裁决:12位长老投票结果是6:6 。没想到女神雅典娜却把关键的一票投给了奥瑞斯提亚。她陈述了她的理由:我没有母亲,我是从我父亲的头脑里蹦出来的,所以我将永远站在男人一边。因此,奥瑞斯提亚的罪得到赦免。马克思和黑格尔都曾在他们的著作里论述了这场官司在社会学上的意义。马克思说:这个悲剧意味着希腊社会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人们不再重视血缘关系,而更加重视财产关系、继承关系,父亲代表着财产和继承。这恰恰反映了希腊社会的转型嘛。当然,我今天不是谈它的社会学意义,我们是谈它的“命运”思想。这个家族骨肉相残的悲剧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神的诅咒就像一柄达莫克利斯之剑一样,时时高悬在伯罗奔尼撒家族的头上,手足相残,骨肉相欺是注定了的事情,怎么也逃不掉的。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忒拜家族的。这个家族就两代人,上一代叫拉伊俄斯,是忒拜的王,下一代叫俄底浦斯。拉伊俄斯因为没有子嗣,蹭诱拐并害死了别人的孩子,犯下很多罪过。因此,神的诅咒就降临到这个家族。拉伊俄斯到了50 岁左右仍然膝下无子,他担心自己的王位没有人继承,于是来到徳尔非神庙求神谕。据说德尔非神庙的女祭师们经常在一种癫狂的状态下,用一种模棱两可的语言来表述阿波罗的神谕。女祭师说了一段扑簌迷离的话:忒拜城的国王啊,你将会得到一个儿子,但是你这个儿子会杀父娶母。拉伊俄斯怀着惶恐不安的心情回到城邦。果然她的妻子很快就怀孕了,生下一个儿子。为了避免神谕应验到自己头上,拉伊俄斯命令一个仆人将儿子弄死。善良的仆人动了恻隐之心,用铁链子把他的两只脚穿起来,然后把他放在箱子里,顺着小河漂流而下。在下游城邦克林斯被一个牧人捡到,献给同样没有儿子的克林斯国王。由于这孩子被捡到的时候,两条腿肿的很大,因而得名俄底普斯(肿脚的人)。在国王的呵护之下,俄底普斯成长为一个善良、勇敢富有责任心的贵族青年。在他得知关于自己的神谕以后,为了避免灾难的降临,他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父母,出外流浪。在一次偶然的争斗之中,他失手打死了一个老人和他的两个仆人,另一个仆人逃走了。而这个老人正是俄底普斯的生父拉伊俄。

俄底普斯继续往前走,来到忒拜城。而此时的忒拜城正蒙受着一场巨大的灾难,半人半兽的斯芬克丝盘踞在忒拜城门口,向所有的行人询问一个问题:什么动物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凡是回答不上来的,就被他一口吃掉。俄底普斯凭借他的机智和勇敢,回答了斯芬克丝的问题:这是人嘛。从而拯救了整个忒拜城的人民。忒拜城的人们已得知他们的国王被人杀死了,于是就拥立俄底普斯为新国王,而且遵照忒拜城的习俗,娶了老国王的妻子为妻,生儿育女,治理城帮,国泰民安。多年以后,突然一场血红色的灾难降临到忒拜城,庄稼无收、妇女不孕、牛羊瘟死。于是,俄底普斯又派人到德尔非神庙求神谕,得到的神俞是:除非你们找到杀死国王的真凶,否则灾难永远不会过去。结果,当年那个逃脱的老仆人就是放走俄底普斯的仆人,他认出了俄底普斯是杀国王的人,接着他看到俄底普斯的腿上的伤痕,才明白他就是老国王的亲生儿子。真相大白了,俄底普斯悔痛不已,慨叹到:我杀了不该杀的父亲,娶了不该娶的母亲,生了不该生的儿女。于是,他刺瞎自己的双眼,离开忒拜城,在流浪中悲惨死去。而他的子女们在后来的英雄故事里面,互相残杀,最后全部毁灭。

从这些悲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希腊的悲剧都充满了一种深刻的意味。我有时候喜欢把希腊的悲剧和近代的悲剧做比较。我们最熟悉的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李尔王》,《奥塞罗》,悲剧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坏人在陷害好人,一出场,善恶就在外在的对立之中,最后恶的势力通过种种诡计毁灭了善。虽然最后恶的势力也受到了惩罚,但是善毕竟被泯灭了。我们再来看看希腊的悲剧,它没有明显善恶,它所表现的是同一个悲剧主人公的那种自由意志,和背后决定着他的命运的那个必然性之间的冲突。我个人认为,这种冲突比那种外在的善恶之间的冲突更加深刻,更加揭示了我们人世的悲剧的本质和根源。我们一生中总会遇到一些悲剧,我们总是习惯于把悲剧的原因推委给别人,总认为是一种坏、一种邪恶的势力在迫害我们,所以导致了我们的悲剧。实际上我们想一想,真正悲剧的根源往往在于你自身,在于你的自由意志和背后决定你命运的那个必然性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才是更加根深蒂固的。我认为希腊的这种对悲剧的理解才是深刻的。不过,他们的这种认识只是自在的,还没有达到自觉的程度。他们蒙蒙胧胧地感觉到还有一种人力不可控制的力量在支配着人的命运,支配着社会、支配着自然,我们在这样的力量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总结一下希腊文化的特点。一个是自然崇拜,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对大自然本身的崇拜。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是对自己自然形体的崇拜,对肉体的崇拜。希腊人对身体的看重远远胜过对灵魂的看重。第二个是感觉主义,希腊人是感性主义,因而不深刻,没有太多理性。同样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美的事物的热爱,凡是美的就是神。第二个表现是对现世生活的热爱,希腊人从来不想彼岸生活。这两个特点共同构成了希腊文化的总的特点——和谐之美。它之所以美是因为他的一切相互矛盾的东西都没有成为对立,在希腊的神和人身上,肉体和灵魂、彼岸和现世、理想和现实都没有成为二元对立,而是融为一体的。精神欢愉地聚集在自己的肉体之中,天国和人间,理想和现实都是一回事。正是希腊文化的这种和谐之美,总是给我们一种感官上的愉悦,而不是像基督教神话给我们一种痛苦的同时也是一种理智上的深刻。

 

西方文明为什么令人向往

本文摘自《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作者:约翰·赫斯特。

 

西方文明是独特的,因为它一直是唯一能让世界其他地区马首是瞻的文明。它之所以做得到这点,除了依靠不断的征服和定居、强大的经济势力和思想观念以外,或许还有其他文明不及或其他人向往的东西。今天,全球所有国家普遍运用的科学发现和科技都起源于它,而科学本身就是欧洲的发明之一。在西方文明发端之初,它的组成元素有三:1,欧洲的古希腊和罗马文化。2,基督教——犹太教(犹太民族之宗教)的一个奇特分支。3,对罗马帝国进行侵略的日耳曼蛮族的战士文化。

 

如果我们去找哲学、艺术、文学、数学、科学、医学以及政治思想的源头,所有这些智识,都会把我们带回到古希腊。

 

现代文明的源头:古希腊

在希腊的辉煌时期,它并不是一个单一制国家,而是由数个小聚落分区统治,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称的城邦。一个城邦就是一个城镇,四周有一圈土地环绕,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时刻进城去。希腊人喜欢加入城邦,就像我们归属于某个俱乐部一样,是基于一种同谊情感。民主政治的原型就是从这些小城邦里萌生,但它并不是代议式的民主,用不着选举国会议员。所有的男性公民群聚于某个场所就公共事务进行讨论,法律和政策的制定都透过投票表决。

 

随着城邦人口日益增长,希腊开始派人到地中海其他地区去开拓殖民地。在当今的土耳其、北非沿岸,甚至远至西班牙、法国南部和意大利南部,都找得到希腊人安家落户的踪迹。而就在意大利这里,罗马当时只是今日罗马城周遭的一个小村落,与希腊人首度遭逢,进而向他们学习。

 

罗马人慢慢建立起一个庞大帝国,连希腊和希腊所有的殖民地都在它的疆域范围之内。这个帝国,北以两大河流“莱茵河”及“多瑙河”为界,不过有时也会超越;西边则是大西洋。英格兰是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但苏格兰和爱尔兰不是。帝国南边远抵北非沙漠,东边疆界最难确定,因为此处还有一些与它敌对的帝国。罗马帝国涵盖了整个地中海;但它的领土只有一部分属于今日的欧洲,大部分是在土耳其、中东和北非地区。

 

罗马人比希腊人更骁勇善战。他们用来治理帝国的法律比希腊人高明,对打仗和治国方面都极为有用的工程建筑,水准也在希腊人之上。可是,在其他方面,就连罗马人也承认希腊人比他们高明,

 

心甘情愿地卑躬屈膝、复制仿效。罗马的精英分子除了说自己的母语拉丁语,也会说希腊语;他们把儿子送到雅典上大学,要不就雇个希腊奴隶在家教小孩。因此,我们谈到罗马帝国时,常形容它是“希腊罗马风格”,是因为罗马人乐见这样的发展。

 

希腊人有多聪明?

几何学中最容易看出希腊人有多聪明。我们在学校里学的几何就是承袭自希腊。

几何学是个简单、优雅、逻辑的系统,非常赏心,也非常之美。美?希腊人确实认为它很美。而从希腊人学习几何的动机,也可窥见他们的心智。我们在学校里做几何,是把几何当习题来做,但希腊人并不仅以习题视之,也不是因为它在测量或导航方面有实际用途。在他们眼里,几何学是引导人类认知宇宙本质的一个途径。

 

当我们环顾四周,被眼前形形色色、丰富多样的世界吸引,所有事物都随机又漫无章法地出现。但希腊人相信,这一切都可用简单的道理来解释。这些多元样貌的背后,必然有种简单、规律、有逻辑的原理在支撑,像几何学就是。

希腊人研究科学,并不像我们是先有假设再用实验去验证,他们认为,只要你开始思索,努力推敲,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因此,他们根据灵感,大胆揣测。有位希腊哲学家认为,所有的物质都是水做的,这显示他们对“简单的答案”多么求之若渴。另一位希腊哲学家说,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四样东西组成:土、火、水和空气。还有一个哲学家说,其实万物皆由一种微小物质组成,他称之为原子——这可是中了大奖。他根据灵感而做出的猜测,让20世纪的我们又回头去研究它。

 

我们现在所认知的科学始于四百年前的17世纪科学革命,古希腊的两千年后。现代科学一开始就推翻了当时依然是主流和权威的希腊科学的中心教义,但它之所以能推翻希腊科学,遵循的正是这种希腊灵感:答案应该简单、符合逻辑、能以数学表达。

 

牛顿和爱因斯坦,这两位分属于17世纪和20世纪的伟大科学家异口同声说,唯有答案简单,才可能近乎正确。这两位科学大师都能用数学公式提出解答,用方程式描述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移动。

 

其实,希腊人的灵感常常是错的,有时候还错得离谱。希腊人认为答案应该简单、符合逻辑、能以数学表达的基本直觉也可能是错的。不过后来事实证明,欧洲文明的最伟大成就仍应归功于希腊人。

 

希腊人为什么这样聪明?我认为我们解释不了其中的原因。照理说历史学者应该能够释疑,可是当他们碰上这样的“大哉问”——譬如说,为什么这些小小城邦能培养出这样深富逻辑、灵活敏捷、心神专注的头脑时,却始终提不出有力的解释。所有的历史学者,就跟其他人一样,只有纳闷的份。

 

日耳曼蛮族的逻辑

入侵罗马帝国的日耳曼蛮族原本住在北方边界处,在公元400年之后大举入侵,到了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已被他们毁灭。欧洲文明这个混合体,就在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这些地方粗具了它的雏形。

 

这些蛮族粗野不文,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我们对他们在侵略帝国之前的事迹所知极少。关于他们的记述,最好的描述当属公元1世纪的罗马历史学者塔西佗(Tacitus),但这也可能不是第一手的资料。据他形容,这些蛮族的首领和战士一起生活、一起打仗,简直是为打仗而活:

 

在战场上,首领的勇气要是被战士比下去,或是战士的勇气比不过首领,都是可耻的事。如果首领倒下而你离开战场独活,那更是一生也洗刷不掉的污名和耻辱。对首领极尽保护、捍卫,贬抑自己的英雄行为而把功劳归给首领,是服从的真实意涵。首领为胜利而战,战士则为首领而战。

 

很多贵族子弟,如果出生地承平了好一段时间,会刻意去挑衅其他正有战事进行的部族。这些蛮族对和平毫无胃口,在危难中博得名声比较容易,更何况,要养得起旗下的战士大军,唯有凭借暴力和打仗一途。战士们总是伸手向首领要东西:把你的战马赐给我吧,要不那根血迹斑斑、代表胜利的箭矛也行。至于吃饭,不管伙食是丰盛还是普通,都被当做报酬看待。既然这样慷慨,你非得靠战争和掠夺,才供养得起。

 

你会发现,要劝动一个日耳曼人下田耕种,耐心等着一年一度的收成,要比劝他去挑战敌人、赢得受伤的奖赏来得困难。他认为,能靠流血换到的东西却去流汗得来,是没骨气、等而下之的事。

 

这样的蛮族,在三百年后取代了整个罗马帝国。

 

我们已经检视完这三个组成元素,在此做个归纳。希腊人的观点:这是一个简单、符合逻辑、能以数学表达的世界。基督教的观点:这是个邪恶的世界,唯有耶稣能拯救它。日耳曼蛮族的观点则是:打仗是好玩的事。这些看似天差地远的元素组合在一起,造就了欧洲的文明。

 

现代国家的雏形

日耳曼蛮族侵犯罗马帝国的时候,并没有摧毁它的意图。他们的目的在于攻城略地,想占夺最肥沃的土地以安家落户,好好享受人生的美好东西。他们愿意承认罗马君主的统治权。问题是,在公元400年之后,太多蛮族来到,侵占了太多土地,罗马的君王已落得无辖地可治。事实上,罗马帝国之所以走到尽头,就是因为疆土已无剩余,没有领地可以统治了。

 

至于日耳曼蛮族们,发现必须开始统治自己所占领的社会,这不但令他们始料未及,而且处境非常棘手。他们目不识丁,在他们所制造出的混乱中,一息仅存的罗马政权终于断了气,而商业交易和所有城镇都在萎缩。各拥武装的蛮族首领们纷纷自立为王,建立起小邦小国;王国之间自相残杀,迅速楼起迅速楼塌。在西欧,一直要到数百年后,现代国家的雏形——法国、西班牙和英国——才终于出现。

 

处于这些情境下的政府脆弱不堪,弱到连个税都征不到。这位已不光是蛮族首领的日耳曼人现在已化身为国王,他把土地分封给他的战士,而这些战士则化身为贵族,条件是一旦国王需要军队,这些贵族就得供应,要多少就给多少。可是,渐渐地,这些贵族开始视这些土地为己有,对于出兵多少、精良与否、为什么出兵,也开始自作主张。

 

在今天,各国领袖都会阅兵。他们从三军将士前面走过,状似检查军容,口中偶尔吐出一言两语,这是沿袭早前中古时期的习俗;当时那些国王真的是一面检查贵族派来的士兵,一面自言自语:“这回他们又送了什么东西来?”

 

国王长年征战不休,原因可能是为了争权,为了保住统治权以免落入贵族手里,为了自订税收,为了拥有一支自己能完全掌控的军队,为了设立自己的官僚体制。可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就立足薄弱,有些事永远也威吓不了人。私有财产变得神圣不可侵犯,那些贵族已把借着条件交换得来的土地变成了私有财产。这对政府来说永远是个束缚。

 

“并非所有东西都归国王所有”,是欧洲政府思维的基石。其后,从私有财产权出发,衍生出人权观念,是西方价值的核心。政府权力必须有所限制,这样的观念之所以勃兴,其实是因为这些政府从一开始就处处受限。“对政府有所设限”对经济的发展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西方经济之所以能一飞冲天,成长速度非其他地区所能比拟,“保障私有财产权”是个关键。

 

西方思想脉络浅谈:古罗马到现代

 

西方思想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摇篮。古代希腊人都生活在不大的城邦之内,除了城邦这种政治体制之外,他们别无所知,即使是亚里士多德(虽然在他的时代城邦已经走向毁灭),也认为“人天生要过城邦生活”。在大部分城邦之中,公民的政治权利一律平等,在战争中俘获的外族战俘,则成为城邦公民的奴隶。虽然古希腊城邦实行的大都是民主制,但各城邦中公民的自由程度却大不相同。在斯巴达,全体公民都生活在军营之中,对于个人谈不上有多少自由;在雅典,公民则主要以经商为生,除了某些时候由于宗教和政治狂热而对少数人进行了迫害之外,公民在最好的时代里曾享有过不受国家所限制的极大的自由。斯巴达的整齐划一的生活方式不可能产生出发达的文化,而雅典的自由生活则大大促进了希腊人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思考。古希腊的哲学,从米利都学派和毕达哥拉斯学派开端(约公元前六零零年),中间经苏格拉底、柏拉图而到达亚里士多德的时期,其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到了最高峰。在这段历史发展过程中,雅典的公民参政程度不断扩大,克里斯梯尼时期以后,雅典步入了“全民政治”的时代。这时,每个公民都要担任一段时间的政府官吏;主要的政府官吏则由抽签而不是由原来的选举产生。这种制度固然扩大了普通民众的参政权,但许多时候却是由一帮鸡鸣狗盗之徒在管理着国家;这样,社会便自然走向衰败了。

  针对古希腊民主制的这种流弊,思想家们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苏格拉底认为,只有具有知识的“最优秀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柏拉图继承乃师的思想,认为只有具有渊博学识的哲学家才有资格去管理政治、担当国王。柏拉图还说,为了维持人们对国家的向心力,还必须实行“共产”、“公妻”。

  柏拉图的观点颇显偏激,就连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也不同意他的“哲学王”的主张和“共产”、“公妻”的方案。亚里士多德说,在当时的所有城邦之中,公民都可以分成为三个部分,即富人、穷人和介于两者中间的中产阶级。富人由于生活奢侈,只会发号施令,不能审慎地考虑问题;穷人则往往由于卑贱而自暴自弃,只知服从而不堪为政;同时,贫富两阶级互不信任,不管它们中的哪一个阶级执政,都会引起党争而发生动乱。只有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才能形成最好的政体;因为中产阶级较为稳定,他们既不象穷人那样希图别人的财物,也不象富人那样引起别人的觊觎;既不对别人抱有阴谋,也不会受人谋害;所以最适于当富人和穷人之间的“仲裁者”。在这种中产阶级统治的国家中,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还要实行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财产应私有公用,这样可以防止贫富两极分化;

  第二,公民(这里主要指中产阶级)应轮流执政,不得搞终身制;

  第三,必须实行法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四,城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然而,不管亚里士多德们化了多大的力气去企图解救城邦,但城邦制度毕竟还是悲壮地衰落了。就在亚里士多德还在世的时候,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便公元前三三八年征服了希腊,希腊的各自由城邦都成了马其顿帝国统治下的行省。到公元前一四六年,罗马并吞马其顿,希腊人又成了罗马治下的臣民;这样,希腊人的自由时代便成为过去了。

  与这种社会巨变相适应,希腊人的思想观念也开始产生了相应的变化。由于城邦制的解体和社会政治越来越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那种“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的观念就消失了,而思考如何免除痛苦、获得幸福的个人主义思想却相应地逐渐抬头。伊壁鸠鲁认为,快乐就是至善,人生的目的就在于追求快乐。但伊壁鸠鲁的这种快乐,并不是放荡者的那种无度的物质享受或肉体享受,而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斯多葛派认为,我们应当抑制个人的欲望,服从命运的安排,这样就能过上一种有德的生活;这种有德的生活乃是上帝对灵魂的求,而不是国家对公民的要求;这种有德的生活才是人生的真正幸福的生活。这样,他们便为基督教铺平了道路;其实基督教和斯多葛主义一样,起初也是非政治性的;在它最初的三个多世纪里,它的信徒们都是对政府毫无影响的。然而随着教会组织的出现,基督教就又从个人主义走回到了一种固定的秩序之中。

  随着希腊人的不自愿的引退,罗马人接着登上了欧洲社会的历史舞台。古代罗马国家经历了城邦时代、共和时代和帝国时代;在此过程中,其民主化程度不断减退,后来罗马帝国又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如果说古代希腊城邦的存在是由希腊人对城邦的爱国热忱和宗教热忱所保证的,那么古代罗马国家的存在则是靠强力所保证的;这种强力首先指的是军队的强力,尔后指的则是行政机构的强力。罗马军队、罗马道路、罗马法和罗马官吏相继创立了,随后又维系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没有什么是可以归功于罗马思想的,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罗马思想。

  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从自由的时代所继承下来的希腊观念经历了一番逐渐转化的过程。某些古老的观念,尤其是那些最富宗教色彩的观念,日益显现出其重要性;而另外那些更富理性主义色彩的观念则因为不再符合时代的精神,就被人们抛弃了。到了公元三、四世纪,基督教已经基本统治了西方人的精神世界。

  基督教把一个早已为斯多葛派学说所包含了的、然而在古代却并无多大影响的观点给普及到了一般民众这里所指的就是认为一个人对上帝的责任要比他对国家的责任更为重要的那种见解。象苏格拉底和基督的使徒们所说的“我们应该服从神更甚于服从人”的那种见解,在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以前一直存在着;但当皇帝变成了正统的教徒以后,情况就有所变化了。在拜占庭帝国它却仍然潜存着,正如后来在俄罗斯帝国一样,俄罗斯帝国的基督教本是从君士坦丁堡传来的。但是在西方,天主教的皇帝们几乎是刚登上舞台(除了高卢的某几个部分而外)便被异教徒的蛮人征服者(日尔曼人)所取而代之,于是宗教忠贞应优越于政治忠贞的思想仍然保存了下来,而且迄今在某种程度上依然保存着。

  日尔曼野蛮人消灭了西罗马帝国,他们的入侵中断了西欧文明达六个世纪之久。在拜占庭帝国,希腊文明以一种枯朽的形式继续存在着,就好象在一所博物馆里面一样,一直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为止。然而除了一种艺术上的传统以及查士丁尼的罗马法典而外,世界上并没
(责任编辑:陈德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