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文堂 | 每周你会接到多少推销电话?

 孟溪ProbeT连山 2017-10-21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上,被提到最多的就是“网络信息安全意识”,一串电话号码、一张身份证照片、一个家庭地址的泄露都可能引来信息安全隐患。而当苹果的新款手机开始宣告下一个手机行业风口——“人脸解锁”时代的来临,你准备好个人信息保护了吗?


01

刷脸时代,隐私怎么办?


刷脸并不是新兴科技,它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2015年的德国汉诺威IT博览会上,马云举起手机通过支付宝刷脸购买了一款1948年海诺威纪念邮票,人脸识别已经成为继智能语音后的又一块技术热点。


从技术上来讲,计算机实时采集近红外和可见光两种图像,通过分析人脸皮肤的纹理及微小动作带来的光流场规律变化进行活体检测,已经可以有效识别双胞胎、整容、网红脸等。


然而人们不禁担忧,尽管人的面孔为个人独有,但也是公开的,低成本、快速、大量地记录,存储和分析人脸图像可能会使隐私、公平和信任等观念发送根本性改变。



本文选自《中国经济周刊》17年第38期


当然,刷脸时代离我们还有段距离,我们身边还有许多实实在在可能泄露个人信息的途径:


02

写满隐私的快递单


如今,网购已成为泄露用户个人信息的重灾区,快递运输的链路很长,贴有消费者真实信息的包裹从收件到运输、派件,层层经手后才能抵达用户手中,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信息邪路的风险。此前有报道称上海一家快递公司两员工以每条0.7元的价格出售近万名客户快递单上的信息。


可喜的是,警方已开始和物流企业合作,尝试通过技术拦截和网络监控,建立快递信息安全网络。另一方面,菜鸟网络等物流平台公司研发的隐私快递单已经开始在部分地区试运行。以后的快递面单上将不再显示姓名、手机号和地址的全部信息,仅显示其中一部分内容,配送员通过app联系一键拨打到收件用户电话,无需人工输入手机号码,这无疑从源头上防止了用户个人信息的泄露。


本文选自《物流》17年6月号


03

警惕身边的免费WIFI


去年的315晚会发布了消费预警:公共场所无密码wifi很危险,有可能盗取用户个人信息。国内wifi产业野蛮增长,但安全防范和监控还处于极低层次。目前wifi热点分运营商所建的热点和商家自建的wifi,前者安全性高,有利于防控;后者缺乏安全性,其背后是产业链规模或高达上百亿元的黑客市场。


为此我们建议首先不要在公共场所随意使用免费wifi登录; 其次,即便登录也不要随便登录手机银行,或打开来历不明的短信; 第三,注意密码保护。


本文选自《读者新周刊》17年第1期


04

揭秘隐私交易产业链


2017年央视记者将一同事电话号码提供给了一卖家,以220元的价格购买该手机号用户的身份信息。不到三个小时,对方发来截图,上面包含了该同事的照片、身份证号码、户籍所在地、民族、所属派出所等各种信息。


信息泄露的首要源头是自己:废弃的火车票、各种有奖问卷调查,办理会员卡送积分留下的个人资料。同是,互联网服务商、电信运营商、银行、中介机构、房地产开发商、保险公司、外卖机构、淘宝卖家,他们掌握的用户信息,有的因管理不善被动泄密,有的则可能主动泄密。


当前侵犯个人信息犯罪活动,已形成“源头-中间商-非法使用人员”的交易模式,形成地下产业链,有些所谓“数据挖掘”、“信息咨询”公司专门从事公众信息倒卖,经过撞库、洗库等数据筛选,最后下游利用信息进行非法牟利。由于个人信息获取存储利用的环节众多,追本溯源的难度极大,处罚赔偿力度很小,获利空间巨大。


本文选自《小康》17年7月上


05

信息安全步入智能时代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信息安全正在被下一代安全所取代。传统安全,如防火墙、杀毒、WAF、漏洞评估等都以防御为导向,这种模式难以适应以云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安全时代的需求,只有通过海量数据深度挖掘与学习,采用安全智能分析,识别内部安全威胁,进行身份和访问管理等,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安全威胁。


让安全更智能,也就是让安全可见、可知、可控,而这少不了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的辅助,一个深度学习系统在经过62000张猫的图片的训练后,终于可以“认”出第62001张图上的猫。那么,这样的深度学习系统能否识别病毒和恶意文件呢?


本文选自《中国计算机报》17年第29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