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梅派艺术创始人梅兰芳的成长之路【视频】

 雨霖收藏屋 2017-10-21
 
梅兰芳先生
 
 
    在北京香山脚下,长眠着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就是中国戏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梅兰芳是我国京剧历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但是,他的墓碑上却没有冗长的铭文,只有书法家许姬传书写的“梅兰芳之墓”五个行书大字。
    梨园世家的接班人
  1894年的大清国,正值中日甲午战争时期,东部海岸线战火不断。但是,在远离炮火的大后方都城,人们还是习惯停留在庙会、戏园子里,在歌舞升平中寻求一丝心理的安慰。
  这年的10月22日,在李铁拐斜街梅家老宅里,梅兰芳出生了。新生命的诞生给这个京城颇有名气的梨园世家带来了一缕暖意。家人为这个孩子取名为澜,字畹华,寓意“希望这个小生命似兰花般静好”。
  像其他的孩子一样,小梅兰芳也喜欢整日玩耍,趴在草丛里捉蛐蛐,追逐夏日里的蜻蜓。快乐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转眼间,梅兰芳8岁了。作为这个家庭的传人,学戏,成了他没有选择的选择。带着对无拘无束生活的留恋,梅兰芳来到戏班子拜师学艺。初到戏班的他资质平平,刚开始时,简单的四句老腔楞是学好几个小时还是唱不下来,气得先生说“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就是这番话“激”出了一代大师的最初的决心--梅兰芳誓言一定要学出个样儿来。
  从那以后,住在李铁拐斜街的街坊邻居们,几乎每天清晨都能听到一个清脆稚嫩的练嗓声。数九寒冬,溯风呼啸,什刹海冰面上,总有一个瘦小的身影在那里“操练”——踩跷、踢腿、打把子、跑圆场……为了练好跷功,梅兰芳在一条长板凳上放上一块砖,再将双脚绑在两根木棍上,站到砖上。开始练时,战战兢兢,痛楚异常。一会儿工夫就支持不住了,只好跳下来。慢慢地,从一炷香的时间,到两炷香的时间,梅兰芳站得越来越稳,腰腿也就越来越有劲了。拿大顶是从艺的基本功,练习时间一长人就会头晕、呕吐,但梅兰芳挺住了,一练就是几个时辰,有时竟昏倒在排练场上。见证了小梅兰芳这段成长经历的人,无不称赞这个孩子的倔劲和韧劲。
    为了维持生计,梅兰芳一面学艺一面登台表演。上了台,就要摸爬滚打专心演戏,下了台,就站在后台观摩学习。别人唱戏的唱腔、亮嗓、精彩的地方他都一一记在心里,仔细揣摩,从不懈怠。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几番寒暑后,梅兰芳的演戏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
  从初试啼音到走红上海滩,只用了三年
  1911年的一个秋日,《玉堂春》在北京“文明茶园”上演。在如泣如诉的琴声中,一位身段婀娜、扮相美丽的演员从后台袅袅走出来。甫一亮嗓,宛如莺啼的嗓音就惊艳四座,让观众听得如醉如痴。这位演员正是十七岁的梅兰芳。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唱腔不是观众熟悉的老腔,而是经过改进的新腔,梅兰芳将新腔演绎得淋漓尽致,以至于喝彩声不绝于耳。试唱新腔获得成功,梅兰芳凭着惊艳四座的表演在当年京剧演员评选的“菊榜”上一举摘得探花。
  北京是梅兰芳小试锋芒的地方。他真正红遍大江南北,是从上海开始的。
  在老上海闹市中的四马路上,坐落着当时著名的丹桂戏院。1914年11月4日这天,梅兰芳早早就来到化妆间扮戏,他的心里有点紧张,这是他来到上海的第一场戏。但是上场后的感觉很快让他平静下来,甚至有点兴奋和愉快:半圆形的新式舞台(和老北京戏园子里那种有两根柱子挡住观众视线的旧式戏台相比,真有天壤之别),陌生的地毯和雪亮的电灯。他试着凝神亮了一下嗓,结果台下观众报以热情地叫好声。当用了比较新颖的唱腔唱出“也有那士农工商站立在两旁”时,更是一阵掌声迎着他的尾音涌向台上的梅兰芳,他惊喜异常。更让他欣慰的是,上海观众对他俊雅的扮相、新颖的唱腔、切合人物的表演非常赞赏。就这样,梅兰芳在上海一炮打响,接下来的两天戏演得更是红红火火,上海的戏迷们争先恐后地来听他的戏。此后几年,梅兰芳多次到上海演出,每场都精彩迭出。一次,梅兰芳唱《黛玉葬花》更是博得满堂彩--“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当时的观众认为梅兰芳扮的黛玉“真比黛玉还黛玉”。很多观众惊叹梅兰芳的演绎让他们惊为林黛玉转世,舍不得他谢幕离场。当时巷间流传的一句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形象地说明了梅兰芳的受欢迎程度。
    迎来个人表演艺术的巅峰时代,开创梅派
  到上海演出多了,上海的话剧、京剧时装新戏以及剧场改革等新思潮对梅兰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激发起他尝试着变革的心理,梅兰芳开始了艺术革新的征程。他把青衣和花旦融为一体,不仅“唱戏”,而且要“演人物”。他尝试增添乐器二胡,丰富旦角的伴奏。他还尝试变戏曲为“舞蹈”,在《嫦娥奔月》里,他慢舒水袖轻抛眉眼;在《黛玉葬花》中,他手持镰锄一步一环;在《霸王别姬》中,他的剑舞潇洒又不失柔美。他的表演出了神入了化,不知不觉中丰富了京剧旦角的表演艺术。他的扮像,雍容华贵,典雅大方,嗓音清亮甜润,腔调自然。梅兰芳的艺术革命涉及到了表演的诸多方面,可称博大精深。这段时间,梅兰芳迎来了他的艺术造诣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他在多年舞台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梅派”艺术。
  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市献演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梅兰芳的戏,彻底地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戏剧的看法,也改变了对中国人的看法。当时美国的报纸评论称:“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是一种有规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
    蓄须八年,成就了一个艺人抵抗侵略的实践 
  就在梅兰芳轰轰烈烈地进行艺术变革探索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开始在中华大地肆虐。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生了,梅兰芳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爱国情怀也被调动起来。他编演了京剧《抗金兵》和《生死恨》,以戏示今,号召国民抵抗侵略者。 
  “九一八事变”后,在日本人扶持下,伪满洲国成立了。在伪满洲国成立前,日本人想利用梅兰芳的名望拉拢安抚国民,梅兰芳断然拒绝。日本人派人告诉梅兰芳说,梅府三辈都受过清朝的恩典,赶上成立新政府的时机,自然应该前去庆祝。梅兰芳拒绝了。他说,清朝已经灭亡,溥仪先生不过中国一个国民,倘他以中国国民的资格庆寿演戏,他当然可以参加。如今他在敌人手下,另成立一国,乃国家之仇,他怎么能够给仇人去演戏呢? 
  日本人并没有就此放弃利用梅兰芳为他们服务的想法。此后,历经占领上海、香港乃至汪伪政权成立,也都打过梅兰芳的主意。但是梅兰芳都以身体有病,年岁大了不能登台演出等理由回绝掉了。在这期间,梅兰芳还正式宣布退出戏曲界,他特意蓄起胡须(留了胡子的男人扮不了旦角),决意不给日本人和汉奸卖国贼演出。他对友人说:“别瞧我这一撮胡子,将来可有用处。日本人要是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了。” 
  为了不给侵略者和汉奸演出,梅兰芳这一别舞台就是八年。1945年抗战胜利了,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梅兰芳剃掉了蓄了八年的胡须,换上了整洁的西装,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重新登上舞台,虽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但是他实现了曾对一位朋友说过的话——“总有一天会教日本军阀垮台,到那天,我剃了胡子重新登台。” 
  梅兰芳在抗战期间断然蓄须明志,不为民族的敌人演出,表现了一个中国人不屈不挠的刚强骨气。他一生不断探索,以半个多世纪的舞台艺术实践,为京剧艺术的继承、革新、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不但影响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也影响了世界戏剧艺术的发展。他的一生就如同一台永不落幕的戏,值得后人仔细聆听品读,纵使时间飞跃百年,仍能辨析那阔亮圆润的嗓音。(中国青年网记者 武芳莉编写)


一代梅派艺术创始人梅兰芳的成长之路【视频】




http://www.360doc.com/myindex.aspx
(2017/10/21/杨建恒(雨霖)转载/编辑/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