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濒湖脉诀白话解(三)

 老宋艾灸 2017-10-22

迟脉

一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
  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在一息的时间内,脉的搏动仅有三至,说明这脉搏的起落过程是极其缓慢的,所以叫做“迟”脉。
  【体状诗】 迟来一息至惟三,

        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

      消阴须益火之原。
  迟脉的搏动,在一呼一吸之间仅有三次。它之所以搏动得这样迟缓,主要是由于阳气衰弱,敌不过阴寒邪气;或者是气血不足的虚寒病变所造成。同是一个迟脉,还须从浮、沉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脉浮而迟,是寒邪在表;脉沉而迟,为寒邪在里。要想消除这种阳虚阴盛的病变,必须首先把阳气旺盛起来,才是根本的治疗,这就是“益火之原”的意思。
  【相类诗】 脉来三至号为迟,

      小快于迟作缓持①。

      迟细而难知是涩,

       浮而迟大以虚推。
  注释
  持①:这里作“看待”解释。
  脉来一息三至,叫做“迟”脉。如果比迟脉稍微快一点(一息四至),便叫做“缓”脉。如果迟脉还显得细小无力,并有一种滞涩而不流利(难)的感觉,这叫做“涩”脉。如果迟脉显得浮大而软,就应理解(推求)为“虚”脉了。前人所谓“浮大迟软,四合为虚”,就是这个道理。
  【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

         沉痼癓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

       迟而无力定虚寒。
  迟脉的出现,一般都属于脏气方面所发生的病变。例如:脾阳虚,痰湿盛大,就往往会见到迟脉。至于沉寒痼疾,癓瘕、积聚等,也能见到迟脉。但再经仔细观察,若是迟而有力,常见于积寒疼痛的里寒实症;若是迟而无力,则多为阳气亏损的虚寒症。
  【分部诗】   寸迟必是上焦寒,

         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

       溲便不禁疝牵丸。
   寸主上焦,心胸部寒邪凝滞,两寸多见迟脉。关主中焦,如属积冷伤脾,癓结、挛筋等寒痛症,两关多见迟脉。尺主下焦,凡是肾虚火衰,腰脚重痛,溲便不禁,睾丸疝痛等,两尺多见迟脉。
  按:辨别迟脉的要点,在于脉搏的至数,“脉来三至号为迟”,这是极明确的。大体说来,沉脉与迟脉的病变颇有相似之处,但沉脉主要的病变是:阴邪内积或阳气补遏,所以在治疗上还有宜攻宜散的不同方法。至于迟脉,主要是阳虚阴盛,大多都适合用温补,“消阴须益火之原”,就是一种温补阳气的治法。

 

数脉

一息六至(《脉经》)。脉流薄①疾(《素问》)。
       一呼一吸,脉来六至,说明脉搏动的速度是极快的,所以叫做“数”。这是因为血脉中的脉气流动迫急的缘故。
       【体状诗】       数脉息间常六至,

         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

            惟有儿童作吉看。
       一息之间,脉搏跳动六次,便叫做“数”脉。这是由于阳热亢盛,阴液亏损的病变所造成的,临床上常见到有这样的病人: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甚至发狂,他的脉象就往往见数。脉浮而数,多为表热;脉沉而数,多为里热;数而有力,多为实热;数而无力,多为虚热。因此,数脉总是属于有热的征象。惟有儿童的脉搏一般都比成年人快,一息六至,恰好是正常的,不能把它当作有热的脉象看待了。
       【相类诗】         数比平人多一至, 

          紧来如索似弹绳。

          数而时止名为促,

          数见关中动脉形。
       平常人的脉搏,一呼一吸,总是在四或五至之间,如果多加一至以上,便是“数”脉了。掌握“数”脉,还当与“紧”、“促”、“动”三种脉象仔细分辨。凡是脉搏动的来势紧急,好象绞转绳索,而左右弹动不已,但至数却不到显明的六至,这是“紧”脉。如果脉数而有歇止的,这是“促”脉。若脉数而独显于关部,这是“动”脉。
       【主病诗】        数脉为阳热可知,

            只将心肾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温补,

          肺病秋深却畏之。
       脉搏之所以见数,主要是由于阳气亢进,火热太盛,燔灼了阴液的缘故。但是,火热既有属心、属肾的不同,更有属虚、属实的区分。实火脉来数大有力,虚火脉来数细无力;实火宜凉宜泻、虚火当温当补,这是分辨数脉最基本的原则。至于肺病伤阴的人,在秋季最忌见到数脉。因古人以肺气属秋,秋深的天气干澡,对肺病伤阴之人是不利的。如再见数脉,说明火热内盛,燔灼肺阴,治疗就更加困难了。
       【分部诗】         寸数咽喉口舌疮,

          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

          尺属滋阴降火汤。
       左寸脉数,是上焦的心火上炎,多见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右寸脉数,是上焦肺中有燥热,多见于咳嗽吐血,肺中脓痬。如果左关脉数,多为肝火上炎;右关脉数,常常是胃火内盛。假使两手尺脉都见数,则是下焦火热燔灼,急宜用“滋阴降火”一类的治疗方法,以保护阴精。滋阴降火汤有好几个,都是以生熟地黄知母黄柏为主药,可参考《审视瑶函》、《沈氏尊生书》。
       按:一息脉来六至,叫做数脉,这是属于阳热亢盛的脉象。但在临床时,还须从浮、沉、虚、实四个方面来分辨它。脉浮而数,多为热邪在表;脉沉而数,多为热邪在里。数而有力,这是热实证;数而无力,这是虚热证。数大而软,常属阳虚;数小而细弱,常属阴虚。这样就基本掌握了分辨数脉的要领了。

 

 

   滑脉

 往来前却①,流利展转,替替②然如珠之应指(《脉经》)。漉漉③如欲脱。
       注释
       却①:退,这是作“后”解释。
       替替②:这里作为形容词,形容持续不断的意思。
       漉漉③:(lu)音鹿,水慢慢地渗下。这里作“水流动”解。
       滑脉的搏动,一往一来,一前一后,都是极其流利的,令人有一种反复旋转、圆活自如的感觉。滑脉的搏动,是很流利地持续不断地旋转着,很象一颗圆滑的珠子在指下转动一般,同时又有些象水的流动,总是一往无前地(欲脱)流着。
       【体状相类诗】     滑脉如珠替替然,

              往来流利却还前。

              莫将滑数为同类,

           数脉惟看至数间。
       滑脉的形象,好比圆珠似的,一往一来,一前一后,总是持续不断地、极其流利地搏动着。临床时切不要把滑脉与数脉混同起来,因数脉显然是至数的增加,而滑脉只是搏动的流利而已。
       【主病诗】          滑脉为阳元气衰,

             痰生百病食生灾。

          上为吐逆下蓄血,

          女脉调时定有胎。
       滑脉本为阳气有余的脉象,但亦有元气衰少,不能摄持肝肾之火,以致血分有热,而脉见滑象的。至于痰饮内盛、风痰上壅、饮食停滞诸种病变,或者上逆而为呕吐,或者下瘀而成蓄血,亦往往出现滑脉。惟有妇女经停无病而滑脉的,多是受胎的征象。
       【分部诗】     寸滑膈痰生呕吐,

           吞酸舌强或咳嗽。

           当关宿食肝脾热,

           渴痢痜①淋看尺部。
       注释
       痜①:(tui),音颓,同“痜”。痜疝,即痜疝,其症状见前《四言诀》部分。注:痜,原字病旁内是颓,现五笔输入无此字。
       胸膈间痰馀内盛,心阳和肺气都不能下降,以致发生呕吐、吞酸、舌强、咳嗽等症的,寸部脉多见滑。肝热脾困,宿食不消,关部脉多见滑。肾或膀胱、大小肠湿热下注,而为消渴、痢疾、痜疝、淋病等,尺部脉多见滑。
       按:诊察滑脉,除了它有“如珠圆活”的特点而外,指下搏动往往有力。一般都属于阳气盛,稍有热的征象。“主病诗”却说“滑脉为阳元气衰”,既以“滑”为阳脉,又主元气衰,这是自相矛盾的。除了由于气虚不摄肝肾之火,以致血热脉滑而外,元气衰的人是不可能出现滑脉的。正如张石顽所说:“气虚则鼓动之力先微,脉何由而滑?”这话颇有道理。
       增按:王正龙说:夏滑,滑脉是什么呀?那个脉就是哧溜、哧溜、哧溜、哧溜、哧溜的样子,脉应该是能够收住的,可是这个“滑脉”它是收不住了,就在外边滑动着。只是往外疏散,而没有收敛和约束的功能了。滑脉为阳元气衰!阳元气衰的表现就是“滑脉”。滑脉就是往外疏散而没有收敛和约束的功能了。

 

 

  涩脉

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脉经》)。参伍①不调(《素问》)。如轻刀刮竹(《脉诀》)。如雨沾沙(通真子)。如病蚕食叶。
       注释
       参伍①:(cen wu),即“三、五”,错综的意思。
       涩脉的形象,细小而短;涩脉的搏动,往来迟滞,极不流利;甚至还三、五不匀、前人诊察涩脉有多种比方:有的比做“轻刀刮竹”,这是形容滞涩不前的样子;有的比做“如雨沾沙”,这是形容涩而不流的状态;有的比做“病蚕食叶”,这是形容迟缓艰涩的形象。
       【体状诗】         细迟短涩往来难,

          散止依稀应指间。

          如雨沾沙容易散,

          病蚕食叶慢而艰。
       脉象细小而短,往来搏动及极迟滞而不流利(难),这就叫做“涩”脉。指下触到它,与“散”脉和“歇止”脉相仿佛(依稀),但它既不是漫无根蒂的“散”脉,又不曾间歇(止),只是有些“如雨沾沙”和“病蚕食叶”的样子,是极其迟慢而不流利的。“容易散”,即指细雨沾着沙土,被吸收后很容易分散,这是说明脉气散漫不聚的意思。
       【相类诗】        参伍不调名曰涩, 

         轻刀刮竹短而难。

         微似秒①芒微软甚,

         浮沉不别有无间。
       注释
       秒①:禾芒。
       涩脉的搏动,是迟滞而三五不调匀的。同时还有如“轻刀刮竹”的样子,极其短涩,毫不爽利。至于微脉和涩脉便大不一样,微脉来非常软弱,有如禾芒般地微细,无论在浮部或沉部,都似有似无地摸不清楚了。
       【主病诗】      涩缘血少或伤精,

         反胃亡阳汗雨淋。

         寒湿入营为血痹,

           女人非孕即无经。
       造成涩脉的主要原因,总是由于营血虚少、精液损伤的结果。所以严重的反胃,以及大汗伤津亡阳以后,往往能见到涩脉。也有寒湿邪气入于营分,血行阻滞难通,如血痹一类的病症,脉象也常见涩。如妇女有孕而见涩脉,便为血不足以养胎;无孕而见涩脉,则为精血枯竭,难以受孕。
       【分部诗】      寸涩心虚痛对胸,

         胃虚胁胀察关中。

         尺为精血俱伤后,

         肠结溲淋或下红。
       心血虚损而见胸部疼痛的,寸脉多见涩。脾胃虚弱,而两胁气滞胀满的,关脉多见涩。下焦精血两伤而见肠结便秘、小便淋沥、肠风下血等证的,尺脉多见涩。
       按:脉来细迟而不流利,便叫做涩,主血虚精伤,不能濡润经脉的病变。惟“一止复来”,这是结脉的特征,涩脉不可能有这种现象。漫无根蒂的才叫做散脉,涩脉也绝不同于无根之脉。因此,前面“。。。。。。散,一止复来”两句,没有现实意义。《诊家正眼》说:“涩脉往来迟难,有类乎止而实非止;浮多沉少,有类乎散而实非散。”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