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论动态平衡性经济价值链体系的构建

 昵称45199333 2017-10-22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基本问题之一,为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准确定位奠定了基石,也为我国今后发展指出了明确的前进方向。而实现经济价值链的动态平衡发展,成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最基础性工作。下面就如何通过构建动态平衡性经济价值链,实现经济总体的平衡发展,进行分析、研究、探讨。

        一、经济价值链发展不平衡的本质

        发展上的不平衡性,覆盖经济、社会的诸多方面。其中经济领域中的投资、生产、供给、消费价值链,成为发展不平衡性中极为重要的方面。投资、生产、供给、消费价值链的不平衡根本上是“结构性不平衡”。一方面,是投资、生产、供给、消费自身结构存在质量低、升级慢、效能低问题,另一方面,是投资、生产、供给、消费所构成的价值链体系中各结构之间的不匹配、不平衡。

        二、经济价值链“结构性不平衡”的产生机理

        这种投资、生产、供给、消费价值链经济关系的“结构性不平衡”运行机理是:在经济行为有限理性的实际情况之下,极大充裕的资本对产业价值链形成非理性激发效应,出现经济信号传导与产业价值链传递不通畅,存在产品品质升级速率与消费品质升级速率的不匹配、不平衡,形成生产者既定供给能力严重大于消费者收入、偏好容许的现实和预期消费能力。进一步来讲,在一定区域空间内,业己形成的生产供给能力,不能被环境承载,不能被物流顺畅扩散至广阔市场,不能被市场消化,导致产出与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消费能力、消费体验不相匹配,超出了市场实际需求数量,从而造成商品的规模化积压、废弃、闲置。

        总之,经济行为人的单体对某个具体经济行为是有限理性的,经济行为人群体的经济活动宏观上也是有限理性的,这不可避免地产生经济行为人所创设的经济关系的错位、扭曲、不平衡,特别是在资本门槛、技术门槛被突破后,创新速率大为提高,新兴业态不断涌现,提高了产能过剩的乘数, 进一步放大了这种错位、扭曲与不平衡,这种“结构性不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三、平衡性经济价值链体系的构建

        鉴于经济行为人在从事经济活动时的有限理性和经济体的复杂性,这指示人们,构建平衡性经济体系,单靠一种手段并不能完全奏效,而应多个机制协同发挥效用。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构建产能评估预警模型,全面构建能够保障投资、生产、供应、消费之间价值传导、市场信号传导通畅的成熟市场体制机制,实现经济价值链关系的再平衡,引领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一)构建高灵敏度产能评估预警模型

        要构建科学的经济这行评估预警模型,充分挖掘经济运行中形成的大数据,构建评价产能过剩的标准,对这些标准进行结构化、量化处理,最终形成科学的变量体系;在不断优选的基础上确定适配的数学模型,设计智能化的软件处理系统,对各个子系统的计算结果进行结构化处理,确定精当的权重值,再运用现代的大型计算工具加以运算,获得的综合数值,对复杂经济体中投资、生产、供给、消费等运行状况进行科学评估。在运用模型评估的基础上,经济综合管理机构要充分发挥智库和经济评级机构的作用,以调研为依据,对新经济运行中的经济指数传感器进行优化升级,以更灵敏地检测出“出现结构性不平衡”的趋势,主动向市场发出“指数”预警, 辅之以适度的柔性干预; 行业组织要担负起行业指导职能,对经济数据和产业传感器进行时时监控和测量,对全产业链大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向行业发布预警信号,在形成结构性不平衡之前施以市场引领疏导,引导经济趋向于健康运行。

       (二) 构建智慧型“大资本”体制机制

        构建健康而有活力的“大资本”与产业互动体制。一是优化调整财税供养结构,以壮士断碗的勇气,转变社会治理理念,降低社会资源的财政化率, 压非降费,优化结构, 在保障教育、国防、社会公共养老的情况下, 降低财政供养人数和资费水平,形成精减效能适度的财税供养体系,从而降低地方政府因财税利益而对“结构性不平衡”的强化力度。二是制定精当的货币金融调控规则,推进金融业自身的改革发展,明确“金融业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而实现自身发展”的金融定位,教育金融机构树立“获取当前利润不能损害长期利润”的战略性发展理念,加强金融体制建设,构建“金融市场的细分、中小微民营银行的准入和成长、金融技术的应用和成熟”的基本金融与新金融共同繁荣的市场格局,使实体经济的各类企业都能找到适合自己金融机构和服务产品,以增强便利性和对位性,降低金融成本,对金融投放方向实施多元化引领,金融监管层面对资金流的监管和引导,确保经济结构改革意图的有效执行,推进金融市场的“规则正确”,以维护良性的金融秩序,实行税、费、利率差异化按排,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的成本,特别是降低中小微实体经济企业的融资成本。三是推进成熟的股票、债券资本市场建设,提高企业直接融资的比例,降低企业杠杆,营造与经济动态发展相宜的货币、金融、资本生态, 精准引导货币与资本流向代表产业方向的发展领域,有效规避“金融挤出”,确保实体经济得到“健康向上”的金融秩序的滋养浸润,使金融资本流与产业经济流得到有效配置。

      (三)构建包容性的成熟市场体制机制

       1,深度开发国内消费市场。一是构建统一大市场,以自由市场为经济运行机制,充分尊重市场的基本发展规律,对各发展要素进行有效配置,打破城乡壁垒、行政区化壁垒和利益壁垒,实现国内市场的一体化、人力资源一体化。二是增强国民的整体购买力,从利益分配机制、人力资源再生产成本、就业和创业四个维度入手,构建“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社会治理和经济运行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经济分配结构,构建稳健的社会保障体系,既通过促进就业、创业提高非富裕人群收入,又通过社会成本降低增强非富裕人群的实际购买信心,形成以国内消费为基石兼顾“三大动力”平衡拉动的经济结构。三是升级消费样式,要深度挖掘以“互联网+”为技术支撑的电商消费平台对消费的放大作用,还要主动顺应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产品的定制化和生产的透明化,通过以互联网为支持的通道,让用户介入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流程的监督,确保生产符合用户的心理需求,同时收到自身设计理念实现后的全新精神价值体验。

        2,积极推进跨境双边和多边自贸区建设。要以“经济命运共同体”为核心价值观,统筹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和跨境投资的自由化,积极发挥自由化的正面效应,有效规避自由化的负面效应,增强国际贸易规则的定制能力,开展以自由贸易为主旨的立体化外交活动,广泛建立双边多边国际自贸区,多措并举破除各种贸易壁垒,为我国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和跨境投资的发展营造广阔的世界市场空间。在全球市场一体化的大背景下, 在建设好国内自贸区试点的基础上,有序有力有效推进自贸区的升级发展,最终建成全国范围的大自贸区,对接国际自贸区;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强市场规则创新性建设,以完善的规则确保要素配置、交易活动的自由化,推进经济的信息化, 从而使市场的信号得到顺畅传导,让市场的规律充分发挥作用,使商品价格得到充分发现,让市场智慧自主规避产能的过度集聚,从而激发新动能的活力。

        3,构建现代化的世界级物体系。消除区域性物流市场壁磊,构建全国性海陆空一体化物流网络,形成全国性物流大市场,对接国际物流市场;开展交通行业规范化治理,降低物流的交通性成本,整体降低物流行业成本;加强国内国际两个仓储能力建设,优化国内国际统一仓储部局,推进物流信息物理系统CPS建设,提升物流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物联化应用水平,构建与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相匹配的现代化大物流体系。

       (四)构建内生性经济成长体制机制

        1,激活新经济发展的要素。首先,供给优良的管理制度,要面向新经济发展,供给与经济发展相适配的优良监管制度体系,以精管效能为原则,消除那些单纯以部门利益为考量、与时代发展相背离的陈旧制度,出台有利于激发经济活力的新制度,打破对新经济发展的束缚,催生经济发展的新业态,解放拉动经济发展新生产力。其次,供给充裕的基本经济要素,充分发挥市场对要素的配置作用,面向新动能的创生,遵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以社会管理、经济管理创新为突破口,改革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突破社会人口户籍管理制度,消除能源经营过分垄断制度,引导国有大型企业向民营企业扩散先进技术,国家向社会企业开放研发公共资源,解放对土地、人力资源、能源、技术等要素的制度、行政束缚,打破束缚新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瓶颈,培育新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打造带动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降低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以壮士断碗的勇气,转变社会治理理念,降低社会资源的财政化率,压非降费,优化结构, 形成精减效能适度的财税供养体系。降低全域物流成本,降低“大教育”成本,拉低经济的原始人力资源培训成本,降低“大医疗”成本,拉低人力资源的生产力再生成成本,从而为企业层面降低成本打下基础。

        3, 提高国家产业升级转型能力。要主动适应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智能化、网络化和服务化”的趋势,转变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行政主导模式,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商业主导模式,实现高新技术向民营经济的扩散,提升我国经济的整体科技水平,从而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对新动能形成的根本作用。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推进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真正形成强大内生动力,从而使“新经济”,既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 、大规模的定制化生产、现代中高端服务业等新兴业态中发展; 也在虚拟仿真、生物工程、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增材制造、联网交通、传感互联等硬科技范畴等新兴产业发展;更在基础性、长线性航空、航天、军工、新材料、量子通讯、重大高新技术、成套装备、新型交通与物流系统等实体经济中得到深远发展,从而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产业模式。

        (五)构建政府与市场协同互补的经济调控体制机制

        1,转变引领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由出口、投资拉动偏好,向启动国内消费市场兼顾三大动力平衡拉动转变;由GDP偏好,向注重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转变。由不充分、不完全市场要素供给,向充分市场要素、优良制度要素供给转变;由低端产品、服务供给,向中高端产品、服务供给转变;由注重实物商品供给,向注重服务商品兼顾平衡供给转变。由产能偏好的经济,向注重创新、注重新技术支撑、注重品质、注重效能的经济转变;由结构性产能过剩,向系统性经济生态动态平衡转变;由传统经济形态,向新经济形态转变。最终,建成以“高科技、智能化,工业互联、产融互动,实业高端、服务领先”为特征,动态平衡的经济大生态。

        2,优化经济调控方式。在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上,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真正落实在改革行为上,要优化经济的宏观调控方式,注重防范宏观调控政策的负向溢出效应,充分发挥“预调、微调、结构调、分类调、定向调”作用,达到“精准调、低成本调”的实际效果。在经济政策的推出上,引入“大数据”的思维范式,充分发挥市场的配置和调控机能,界定好市场机制和产业政策的“边际”,将市场的灵动调控作用和经济政策的方向引领作用有机结合起来,规避“市场失灵”与“政策的负向外部性”,主动加入世界性重大技术突破和产业革命的世界大潮,推动“双创”和“工业制造2025”重大战略举措的有效落实。在新经济领域的拓展上,遵守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打破行业、地域、行政区化的技术垄断、资本垄断、市场垄断,让“新动能驱动下的新经济”的发展迈入大格局,让经济的要素都被自由地充分地调动起来,让市场的各个领域都开放出来,使以新动能驱动下的新经济驶入蓝海,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战略空间。

        总之,只有基于对经济行为人经济取向有限理性的实际认知,认清结构性不平衡的本质,以科学的模型研究经济大数据,对未来的新结构性不平衡有所预见,真正无限逼近市场的规律性,构建经济运行预警模型和价值链传导通畅的成熟市场体制,寻求经济发展的动态平衡,维护经济的持续健康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