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起义大军突遭失败后:黄巢到底去哪儿了

 江山携手 2017-10-22
黄巢是中国古代农民起义领袖之一黄巢是中国古代农民起义领袖之一

  黄巢是中国古代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他率领的军队一度踏破潼关,攻入长安,几乎快要取代唐王朝,但立足不稳,连续战败,后来不得不往东边败走。据史书《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记载,公元884年,黄巢最后在泰山虎狼谷一带被部下林言杀害,首级被唐朝一位名叫时溥的节度使献给唐僖宗。起义虽然失败,但是唐王朝从此一蹶不振,很快就灭亡了。

  然而,黄巢的下落并没有因为正统史书的定论而得到民间的认同。黄巢战败之后的下落,千百年来,一直是个谜,诸多记载也见诸书面,黄巢的行踪到底如何呢?

  失败之谜:黄巢大军为何突遭失败

  黄巢起义军的战斗力在唐末是十分罕见的,虽然都是临时由农民组成的,然而却让唐王朝的正规军闻风丧胆,千里败绩。起义军纵横南北,从山东开始,进攻路径遍及中原、长江中下游、岭南,最后踏进潼关,直取长安,前后转战十二省,往返一万五千多里,这个阶段在军事上基本没有任何对手。

  公元880年,黄巢攻克长安,登基称帝,在政治和军事上达到了巅峰。唐王朝政府调集了大量军队围攻长安,尽管起义军在经济上没有多少根基,然而战斗力上却还是杠杠的。举例而言,在中和元年,即公元881年,唐僖宗调动镇东、太原、代州等各路节度使的兵力,四面进击长安,欲形成合围之势,朝廷官兵进攻的态势十分迅猛,前锋已经到达渭北、武功等地,距离长安城已经很近。此时,黄巢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他以为唐朝主力部队已经进城,居然率兵从东门撤退。于是,唐兵汹涌而入长安,完全占据了上风。

  然而,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黄巢还是能力挽狂澜,当他听说官军主力尚未到达,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来的是“假主力”时,于是迅猛回击,又杀一个回马枪,居然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又夺回长安城,几乎全歼入城官兵。从这个战例来看,黄巢在跌下顶峰的前夕,战斗力并没有受太大影响。

  然而,仅仅过了两年,即公元883年,黄巢再遭到惨败,不得不退出长安,短短的时间之内,为何战果前后判若两人?是起义军兵力削弱了吗?这个因素确实存在,黄巢坐镇长安的时候,周边郡县的起义军力量并没有加固,反而被一再削弱,逐渐失去。但这并不等于黄巢马上就会面临覆灭式的失败,长安主力部队的战斗力还是存在的。那么,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黄巢碰到了一个劲敌:李克用。

  在晚唐五代之际,若论战斗力,李克用的沙陀兵如果排第二,就没有人能排第一。公元883年,李克用率骑兵一万七千,进攻长安,在外围战当中,李克用基本上就是秋风扫落叶,起义军无法抵挡沙陀骑兵,大败,横尸三十里。三月,沙陀兵与黄巢军在长安城外正式面对面交战。

  当时李克用的骑兵全是由剽悍勇猛的少年组成,他们自小就好斗,可以说是在战斗中长大的。公元883年三月的长安城外渭水桥一带,一片黑压压的,因为李克用的骑兵全是黑盔黑甲黑马,黄巢的军队远远地看见,就不免有点惊恐,说:“鸦儿军到了”。起义军与沙陀兵在一天之内交战三次,黄巢大败,撤回城内,不久撤走。883年,长安城外的这一次正面交锋,就是黄巢走下坡路的指标性事件,颓势几乎无法挽回,从此一路滑向低谷。

  可以这么说,黄巢最明显的失利是军事失利,而军事失利是从李克用开始的。李克用战胜黄巢并非偶然,他和他儿子李存勖所率领的沙陀兵后来横扫中原和西北,乃至统一北方和西南。

  要正确打开黄巢的失败程序,李克用绝对是关键词,那么,黄巢失败之后,到底去向如何呢?

  下落之谜:一首诗引发的猜测和悬念

  关于黄巢失败之后的路线图,相关史书还是记载得很清楚的。我们看唐代史料《旧唐书》的记载:“黄巢入泰山……至虎狼谷,巢将林言斩巢及二弟邺、揆等七人首并妻子皆送徐州”。而当时唐朝的士大夫崔致远也为此写了一封贺表,名曰:“贺杀黄巢表”,这样描述了黄巢最后的日子:“六月十五日。行营都将李师悦、陈景瑜等。於莱芜县北。大灭群凶。至十七日。遂破贼将伪仆射林言。枭斩黄巢首级……其黄巢函首。已送行在者。”公元884年的六月十五日,黄巢起义军在莱芜一带失利,到六月十七日,黄巢被杀,首级被送给朝廷。

  和黄巢的死,始终分不开的是林言,林言何许人也?是黄巢的外甥,为什么林言会对黄巢下手呢?到宋朝的时候,欧阳修站出来说:“不”,他认为黄巢不是被杀的,而是自杀的。他也组织力量编纂了一部关于唐朝的史书,名曰《新唐书》,细节又一次被改变了。黄巢在山穷水尽之时对林言说,我起兵本来是要“讨国奸臣,洗涤朝廷”,可惜当初没能及时退出来,如今走投无路,你杀了我,把我的首级送给朝廷,还可以谋一份富贵。然而,林言也下不了手,于是黄巢壮烈自刎,自刎不成功,林言才下手。但后来林言也被杀。

  总之,在两部正统史书里,黄巢确实兵败身死,只是有被杀和自杀的区别而已。然而,就跟网络世界一样,永远都有跟帖的存在,这些跟帖就是历史笔记。

  当唐王朝灰飞烟灭,黄巢成为传说之后,有一位比较重要的历史人物走上了历史舞台,他叫张全义,担任洛阳留守。有一天,在他在洛阳城里见到一群僧人,这件事本来稀疏平常,然而不平常的是,他在这一群僧人当中认出了一个老上司,这个老上司就是:黄巢。张全义当年曾是黄巢手下的吏部尚书。张全义与黄巢并没有当着众人相认,而是默默地用眼睛交流,然后张全义心领神会,将这位老上司安排在洛阳南禅寺。据说后来去了浙江。

  记载这个细节的,首先是王仁裕《洛城漫录》,“张全义为西京留守,识黄巢于群僧中。”接下来,很多的笔记史料来了一个接力赛,纷纷煞有介事地介绍黄巢的下落,这些跟帖罗列起来有:《五代乱离记》《邵氏闻见后录》《能改斋漫录《挥尘录》《志雅堂杂钞》。黄巢不死,听起来是个神秘的传说,就当成是小说好了。然而,记录的人多了,而且都是士大夫读书人,例如《五代乱离记》的作者陶谷是北宋的刑部尚书和户部尚书,五代十国的时候,他也是北方的大臣,应该不是个传谣言的人。

  黄巢就一直默默无闻地生存在洛阳一带吗?不是,他有时候也会寂寞难耐,也会发个帖子,据《能改斋漫录》记载,黄巢在绢布上发帖子写诗:“犹忆当年草上飞,铁衣脱尽挂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就这首诗,刷屏了,刷了上千年的屏,刷得越多,关于黄巢下落的迷雾就越多。这首诗写得蛮有代入感的,可以遥想一位老英雄晚年落寞,众人不识的苍凉画面。然而,是不是黄巢写的?无定论。当然,假冒的可能性相对大一点。黄巢难以冒充,但他的诗可以冒充。黄巢的诗后来还有一首被张艺谋炒红了的,就是“冲天香真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的结局,存在两种可能:一,公元884年死于泰山虎狼谷,不管是自杀还是被杀,反正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二,当时没有死,而是隐遁世外,做了僧人,后来还有行踪。那么,黄巢脱身隐遁的可能性存在吗?

  隐遁的可能性:旧部下还有相当实力

  黄巢起义确实失败了,然而,他的力量却没有完全消失,虽然不再打着黄巢的旗帜,但是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有的甚至还成为一支很重要的力量。最有名的当然是朱温,也就是朱全忠,他的力量继续发展壮大,乃至于成为北方地区的主导力量,建立了一个新的割据王朝:后梁。朱温亲手灭亡了唐朝,如果黄巢真的没有死,那他就亲眼看到了唐王朝的灭亡。

  黄巢起义军的力量没有消亡,那么他的旧部很可能还有活动空间,尤其是在中原一带。

  更有说服力的是张全义,作为黄巢的旧部,他是中原地区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一支重要力量。张全义担任河南尹期间,治理很有一套,他经常派遣士兵四处巡查,看土地上有没有种植庄稼,如果种植了,他就很开心;如果没有种植,就很忧愁,于是中原地区一度回到了过去欣欣向荣的局面,大量的难民和失散军队纷纷涌向河南,史书如此记载:“民归之者如市……诸县户口,率皆归复,桑麻蔚然,野无旷土”。

  在这种和平安宁的情况下,张全义肯定安置了大量旧部,乃至安置黄巢,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黄巢的安全隐遁,是有可能的。

  当然,历史已经远去,关于黄巢下落的真相已经无法做彻底的定论,只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认识历史事实和规律。(刘黎平)

(责编:小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