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直肠癌的诊断与鉴别

 zskyteacher 2017-10-22

病史

男 64岁。大便性状改变伴便后带血7月。

影像描述:

钡灌肠:直肠与乙状结肠起始部可见不规则充盈缺损,肠管见偏心性狭窄;粘膜皱襞紊乱,纠集。 CT:直肠壁不均匀增厚,见软组织影突入直肠腔内,增强扫描中度强化,周围脂肪间隙欠清楚,直肠后方可见肿大淋巴结(箭头)。

诊断思路: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carcinoma of colon)及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发生部位约半数以上位于直肠,20%位于乙状结肠,其次依次为盲肠、升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但30岁以下的青年大肠癌并不少见。


临床表现:早期常表现为粪便隐血阳性;随后可出现排便习惯及粪便性状改变;腹痛;局部肿块及全身情况改变(右半结肠癌多见)。临床上习惯用Dukes分期:A期:癌局限于肠壁;B期:癌穿透浆膜;C期:有局部淋巴结转移;D期:有远处转移。


影像学诊断要点:结肠镜检及活检有助于确诊。


X线:

增生型:主要表现为充盈缺损,充盈缺损周边的的粘膜破坏中断或见小溃疡。气钡双重造影可显示肿块的轮廓。

溃疡型:主要表现为腔内突起的龛影和“半月征”。

浸润型:主要沿肠壁环形生长,使肠壁增厚,肠腔狭窄,可见狭窄段粘膜呈锯齿状。

混合型:常有两种以上的表现混合存在。


CT:

(1)肠壁增厚,增厚的肠壁黏膜面多明显凹凸不平。

(2)腔内肿块影,偏心性,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与正常肠壁分界清楚,肿块表面可见小溃疡,呈火山口样。

(3)肠腔狭窄,且为非对称性。

(4)增强扫描可见较明显异常强化。

(5)浆膜及临近器官受侵表现。


MRI:

T1WI低或等软组织信号影,T2WI肿瘤信号增高,接近或高于脂肪组织的信号强度,增强扫描可见轻~中度强化。其他表现同CT。

鉴别诊断:

与慢性结肠炎相鉴别:

后者狭窄段肠壁较光滑,形态可变,无肿块影。


与淋巴瘤相鉴别:

后者常发生于回盲部,CT上可见局部肿块和肠壁增厚,轮廓较光整,少有毛刺及周围浸润表现,常伴腹腔、盆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并可融合成团。淋巴瘤病程长,病变广泛,但无肠梗阻表现为本病特点。


与结肠良性肿瘤或息肉:

后者的充盈缺损表现光滑整齐,粘膜规则,蠕动正常,而前者多表现为粘膜皱襞破坏中断,管壁僵硬。


与肠结核相鉴别:

后者常累及末端回肠与盲肠,盲肠缩短挛缩,一般不见充盈缺损征象。多有肠外结核病史,PPD试验阳性有助于确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