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两个,一个主因,一个次因。 一,主因:魏国内乱。  实际上,诸葛亮死后的三十年,魏国不但没能力进攻蜀吴,反而几次差点被反杀。其根源就是动摇了魏国根基的高平陵之变。打个不恰当的比方,魏国当时就是天京变乱前的太平天国。没乱之前,强无敌,碾压着蜀吴联盟打。乱之后,被蜀吴联盟骑着脸打。唯一的不同是魏国的底子很雄厚,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所以能勉强抗住蜀吴和叛党一波又一波的里应外合,没像太平天国那样直接gg。再加上那几年吴国的皇帝实在不争气(蜀国的下面再说),要么是没野心,要么是有野心没能力,反正各种抓不住机会,最后就被恢复元气的魏国慢慢拖死了。淮南三叛时,魏国近一半的兵力都反对司马政权,结果吴国就是见事迟,盟友死完了这才反应过来(当然也有司马诞自己的锅),痛失逆袭的良机。所以说,高平陵之变是后三国时期维持格局稳定的最关键因素,这场政变强行让南北实力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让蜀吴各自多活了20年。实际上最后伐蜀之战打响时,魏国对上蜀吴联盟依然不占任何优势,连魏国自己都这么认为。只是大家都没想到,常年打酱油的邓艾突然暴击了,居然意外地攻下了蜀国。后人复盘这场战役时,大多数人都认为蜀国被灭仅仅是一次意外事故。如果没有邓艾偷渡阴平,如果没有马邈不战而降,如果吴国援军能及时协防江油....再给蜀吴狗个十年八年也有可能。当然历史并没有如果,但强大的魏国要靠奇袭作战才能拿下蜀国,不正说明了南北之间的实力并没有绝对的差距吗?
二,次因:刘禅非庸碌之主。  网上对刘禅的评价向来是两个极端。说他傻的人自然有其道理,毕竟一个亡国之君,怎么黑都不过分,刘禅确实也没崇祯那么兢兢业业,惹人同情;说他聪明的人似乎理由也很充分,诸葛亮在时他能处理好君臣关系,诸葛亮死后他还能通过改制牢牢掌握权力。这点答主是赞同的,自古以来,敢废除丞相制度还能不引起动乱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物?没有点能力和气魄怕是做不到吧。有人会说他宠信黄皓,误国误民。史实确实如此,白纸黑字没得洗,但答主觉得这其实也不算什么大事。古往今来,哪个皇帝身边没几个宠信的太监?个人的好恶和政绩无关,只要大事不糊涂就好了。答主觉得刘禅可以用后世的两个人作比,一个是明武宗朱厚照,一个是嘉靖皇帝朱厚熜。这俩人都是十足的混蛋,宠信小人,不理政事。但他们对国家的掌控都非常牢固,对重大事件的反应也很及时。整个国家并未因为一两个小人的得势而变得乌烟瘴气。相反他们执政时期政局稳定,国家安宁。这一点和刘禅是很相似的。尽管这些皇帝的历史评价都不高,但他们其实都是聪明绝顶的人,只是没什么责任心罢了。

至于刘禅对蜀汉亡国要负多大责任,答主觉得没有责任。上文提到了蜀国的灭亡就是一场意外,非要追求责任的话,军队司令的责任似乎更大。答主倒不是针对姜维,但要说到在哪布防,选什么人守关,军队要怎么御敌,关刘禅这个整天呆在宫殿里斗蛐蛐的胖子什么事儿呢?再深想想,黄皓敢跟姜维日常撕逼,真的就是一个太监自己的意见吗?如果你是刘禅,你手下有一个手握重权但战绩也就勉强能看的军队司令,更重要的是,这家伙还是一个越俎代庖了十多年的老混蛋钦定的,你又要怎么做呢? 综上,蜀国能在后诸葛时代苟活三十年,实在不是意外。一方面是因为魏国失掉了绝对优势,另一方面是因为蜀国自己内部稳定。前者是天予,后者是人为。只是这出戏的主人公是大胖子刘禅--稍微显得有点不那么严肃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