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杨家将”的故事与传说,那场爆发于公元10世纪末到11世纪初的宋辽战争,在中华文化圈里可以说家喻户晓。然而,不管故事和传说中的杨家将与杨门女将们如何骁勇善战、浴血拼杀,历史上的宋军经略幽燕的行动却是一大败笔。宋廷一直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更未能像汉唐帝国,击垮匈奴、突厥帝国那样,取得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绝对优势。相反,辽军的铁骑不仅频繁南下,更在多次大型会战中击败宋军。 辽朝军队是一支典型的游牧民族军队,其在获得中原先进技术后,在武器装备上大有提升,在战术上基本遵循机动战术。根据记载,辽军盔甲配备分为三等,第一等配备全身盔甲,这些是骑射技能最佳的契丹精锐武士,作为核心的重装骑兵;第二等配备半身甲,骑射技艺稍逊一筹,作为多功能的中型骑兵;第三等则不配盔甲,作为典型的游牧轻骑兵。 辽军骑兵的活动基本遵循以下原则: 1.作战时派出十多人为单位的侦察骑兵,在前锋部队十多公里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发现小股敌军则将其俘虏,如果战力不足则请求前锋部队支援,若发现大规模敌军则向主帅汇报。 2.军队遇到小的县镇时直接将其攻占,如果是大的州、军则根据情况选择攻占和撤离。 3.对沿途经过的民居、园囿、桑柘,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4.如果遇到敌军出战,则用骑射和辱骂的方式引诱敌军远出,最终予以消灭;敌方闭城固守,则分兵抄截,使该处州城孤立无援。 5.所过大小州城,以骑兵百人去城门左右百余步的地方,披甲执兵以待。若敌军出战,且百余骑兵不能战胜,则通知大部队驰援。 6.攻城的时候,必驱使掳掠老幼在前,这样矢石檑木只会伤到老幼而不会伤到辽军。 7.面对结成军阵的敌军,于阵四面列骑为队,冲突敌阵。若成功冲垮敌阵,则诸队齐进;若未能冲垮,则第一队撤退休息,第二队继续。如果几番下来不能奏效,则围困敌军,待两三天后敌军人困马乏再进行进攻。 另外,辽军以骑射为主要作战方式。据记载,辽军往往将弓骑兵集中到敌方军阵的一点,进行集中的箭雨攻击。敌军在箭雨下崩溃后,便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发动冲击。 落实到具体战例上,如白马岭之战。一开始两军隔河对峙,但辽军将领大意轻敌,欲渡河攻击宋军,犯下了“敌前渡河”的严重军事错误。宋军抓住机会“半渡而击”,辽军很快溃败,多名将领战死,结果后续辽军及时杀到,用强弓射击宋军追兵,遏止了宋军的进攻,让宋军没能扩大战果。 在之后的“雍熙北伐”中,辽军不断袭击东路宋军的小股部队和后勤粮道,使宋军的给养出现严重困难,最终进退失据,在辽军的不断打击下被彻底击溃。东路军的彻底溃败导致了雍熙北伐的失败,西、中路军的战果顿时付之东流,猛将杨业也与辽军的交战中重伤被俘,不久去世。 此后的“君子馆之战”中,南下辽军不断破坏沿途道路,以阻碍宋军集结,并寻找战机。最终辽军在君子馆捕捉到宋军刘延让部,之后利用骑兵优势,快速集结起优势兵力。恰逢天气突变,寒流来袭,宋军连弓弩都难以拉开,战力大打折扣。辽军趁机发动进攻,取得胜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