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权流转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勤奋创新 2017-10-23


尹兴义

前天与昨天,在老家跟村民们和个别村干部聊天,谈到地权流转问题。众口一词,都说:这个政策非常好,也很及时。

有的村民说:如果地权不予流转,青年人外出打工挣钱,留守老人既要照顾孙子辈,又要种好地,过不了几年,这帮老骨头累都累死了,谁来种田?

有的村民说:种田打粮食,是农民的命根子。没人种田,不打粮食,用钱买,要是买不到咋办?钱再多,是纸,吃不成。没有命根子,这日子没法过,就只能等死!

这次聊天,暴露出两个问题。一是老人能不能从“累死”中解放出来,好好安度晚年;二是如何能够留住青年人扎根农村,创新业,保住“命根”,求发展?

笔者土生土长在农村,对农情有一定的了解。农民对土地感情颇深,很难一下子割舍掉。所以,在地权流转过程中,一方面要用惠民政策消除农民的思想顾虑,让惠民政策真真正正地落地生根,让农民看到土地流转的必要性和农民得实惠的优越性,看到实惠的长远性;另一方面,要留住老一辈农民的农业情缘,不让他们有失落感,并且在青年中培养新一代重农情缘,不能因为土地流转就出现坐享其成的思想,更不能出现怕苦怕累脱农的懒汉情况。

针对这种乡情,笔者建议:在土地承包权流转过程中,将房前屋后机耕、机种、机收无法展开的小片土地,留给村民,作为菜地,由村民自行支配,克服单打一的弊端,让农业生产“两条腿走路”重新走起来。

这样做,会产生一些积极效应。首先,用这种少量“自留地”,可以消除许多农民的失落感,种菜自用,自家的大粪可以施放在菜地里,种植无公害绿色农作物,全方位落实构建“无公害绿色新农村”计划;第二,非长期打工的青年农民,无工可打时,回到家里,可以在“自留地”上大显身手,充实和加强“无公害新农农村”的建设;第三,小量“自留地”可以传承和传播“自食其力”精神,减少或杜绝产生新的坐享其成或游手好闲的懒汉。

地权流转中,留少量“自留地”给农民,留多与少,一定要经过村民大会讨论,根据当地土地情况和村民思想接受情况来定,绝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扭曲”地权流转,制造或扩大农村矛盾,出现有损安定大局的情况。

当然,也许会出现有人没有能力种“自留地”的情况,如:年老体弱者,在城市给子女照看孩子者。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本人不需要“自留地”,就不必留有。如果本人需要,“自留地”一定要给人家留下。

20179416:27:3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