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达山口述文化——环境保护与无情的网

 渐近故乡时 2017-10-23

  

作者 | 常维范

选自《哈达山口述文化》


——


  常言道:人一旦坠入情网便不可自拔。


  人的能耐太可怕了,设计一个情网便可使对方陷入不可自拔的地步。那么设计一个用线编织的网便可让雄鹰难逃,让麻雀毙命。但是比起那情网来简直就是雕虫小技了。然而,就是人的这点儿雕虫小技如今竟正在使某些动物濒临灭绝。


  2005年,我突发奇想,为颂扬家乡,便爬上家乡的哈达山采集风景图片。途中偶遇一窝棚,走近窝棚脚下便是一张正在张开的网,网内放家鸽一只,正在不停地扑棱着翅膀,等待着在高空盘旋的鹰俯冲而下,自投罗网。待我们爬到大哈达山的峰顶举目下望,竟然发现此山周围竟然有六处同样的拉鹰窝棚,可想而知,这个山上的山鹰每年要被捕去多少只。


  所捕之鹰,若是为了用来抓捕野兔、野鸡等,猎人就会在冬捕过后将鹰放归大自然。但竟有一部分人利用捕鹰来发财,将所捕之鹰倒卖给鸟贩子,从而使大批的鹰从哈达山区消失。即使捕来的鹰是为了用来抓捕猎物,那么野鸡、野兔等丧命于鹰爪下,其实同样是丧命于那张无情的网里。


  冬天来到了,万物萧飒,田野里空荡荡的,鸟儿便开始四处寻找食物,这时在农村的集市上便出现了卖粘网的,专门粘捕麻雀和小型山鸟。


  本来人类的开荒毁林已经破坏了大量鸟的家园,它们的族群正在惊人地缩小,它们的种类正在极度地下降,它们所剩的数量正在空前地减少。但就在这种极度危机的情况下,人类仍然忍心设网捕捉,何其残忍!政府及有关部门有必要出面干涉一番了。


  捕鹰的网和捕麻雀、苏雀的网是由无数的网洞构成的。而捕野鸡、野鸭,除了用训好的鹰外,还有一种只有一个洞眼的网,那就是套子。


  猎人们用马尾或现代的尼龙绳,结成只有一个洞眼的网——套子,然后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把它设在野鸡、野鸭或野兔经常出没和行走的必由之路上,然后定时去巡查,便可轻而易举地拎回几只“心爱之物”。或卖掉,或送礼,或变成盘中之餐。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曹保明老师写有一本《长白山渔猎文化》,其中也不乏讲到利用鹰来捕猎的狩猎人的故事和狩猎能手传略等等。


  诚然,狩猎曾经是我们人类生存的一种方式。并且也曾经是“人类最为灿烂的文化之一”,或者说是我们“民族的一部生存史”。但是曹老师更明确地讲道:狩猎是“原始先民谋生的一种手段”。我们挖掘传统的民间文化,只能把它当成历史的一种载体,追忆我们的先民与大自然抗争的故事。同时“很好地搜集、记录、保护、研究长白山文化”。从而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涵”。并不等于让我们去效法先民的生存方式。


  如今,有些人是在“穷凶极恶”的情况下,利用古老的生存方式去发财;有些人是在百无聊赖的情况下利用古老的生存方式去寻乐;更有些人是在追求物质生活享受的同时,利用古老的生存方式去一饱口福。他们不顾生态平衡,不懂得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保留一片蓝天、一片绿地、一片赖以生存的空间。人们对环境的冲击和对环保的淡漠,已经直接危及人类未来的生存。


  作为“网”,往往多半都是无情的,不是捕捉感情就是捕杀生命。例如:情网、谍网、渔网、鸟网等等。当然也有通信网、宣传网等等是为我们造福的。于是我们对待“网”同样要像对待传统文化一样,去其糟粕,吸取精华。


  星移斗转,时过境迁,在如今的环境下,我们不能仍然照搬我们的先民的生存方式,更不能为一己之利而胡作非为。特别是我们的政府更应在环保问题上加大打击力度,在环保工作上不能出现死角。对市场上出售的危及环境保护的一些用品、器具,应该严加管制。并且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广大民众的环保意识。全民动员,为保护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保护我们子孙后代的饭碗,痛下决心,尽力抓好。没有一个得力的措施,环保就是一句空话。建议政府可以设立一个环保宣传网,让人们充分认识破坏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以此来遏制那些破坏环境的无情“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