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本叔 来源:一星期一本书(ID: yer808) 最近,和朋友去看了部电影《会痛的十七岁》,里面的这个情节让我感触颇深: 故事的女主人公夏远远,年幼时父母离异,被寄住在奶奶家,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 父母不仅对女儿不闻不问,偶尔见了面也是不停地吵架。 本该是被梦与幻想环绕的大好年龄里,却充斥着原生家庭带来的难以磨灭的阴影。 这给远远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心理伤害,只能躲在房间里无助地哭泣,在被贴上“学渣”标签的校园冷暴力中自暴自弃、逐渐沉沦。 原生家庭影响了孩子,孩子又把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反作用在自己的家庭中,这样的循环影响了我们的一生。 01 在追前几期的《超级演说家》,看到美女导演黄莉站在演讲台上说:
她的语气坚定,却难掩哽咽。很难想象,如今温柔知性的黄莉也曾经深陷心理疾病,甚至严重影响社会交往。 她说:“在后来所有的亲密关系当中,我也只会一种相处的模式,就是隐忍和牺牲。可是一味的隐忍和牺牲,并没有换来爱和尊重,而是变本加厉的索取和伤害。” 经历了长达几年的心理治疗后,她才终于走了出来,将过去20年里视为最大耻辱的秘密坦然说出。 想想在我们年龄尚小的时候,如果遭遇了一些很难解决的问题或者说不公正的待遇会怎么办? 大多数成长于幸福的原生家庭中的孩子会选择回家向父母求助,或者是凭借自己的能力独立解决,因为他们知道,就算自己迎刃而上,也始终有爱着自己的父母作为自己坚实的后盾。 而那些在不幸福的原生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呢? 他们遇事,要么习惯隐忍逃避,要么反其道而行之,把坏脾气当成盔甲穿在身上,企图掩饰自己的自卑,和阻挡外界的风雨。 他们没有后盾,因此不论做什么事都像是大海中依靠一块浮木求生的落水者,稍有不慎就是万丈深渊。 原生家庭,影响孩子对自我的认知。 02 不由得想起孙俪和邓超,如今一提起他们,大多数人就会自动联想到恩爱夫妻四个字。 在出轨、离婚等新闻层出不穷、物欲满满的的娱乐圈中,他们就像是其中的清流,始终恩爱如新婚,偶尔逛一下微博都会被猝不及防喂一嘴狗粮。 但是,深入了解孙俪,却发现她能过上如今的生活实属不易。 12岁父母离异,只拿到2000元抚养费的妈妈,只能不分白天黑夜地打好几份工来贴补家用。 年幼的孙俪将母亲的苦楚全都看在眼里,一度十分痛恨自己的亲生父亲。 她经常在脑子里幻想一个画面: “我有钱了,开着跑车行驶在上海的街头,红灯亮了,我停了下来,无意间一转脸,看见路边站着的爸爸,他也正在看着我,然后绿灯亮了,我开着车扬长而去,爸爸在后面默默地注视着我,神情伤感。” 即使后来因为公认的好演技而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她还是不敢爱,甚至在2002年的采访中直言:“我害怕爱情,不想结婚。” 在成长过程中,原生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对爱缺乏敏感的触觉,他们不敢去爱,也不敢承认自己被爱着,这种想法,当被周围人孤立的时候变得更加明显。 就像电影《会痛的十七岁》中的夏远远:
她拥有的虽然不多,但却也不少。 就是因为缺失了来自原生家庭的爱,她只能看到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却看不到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有多么珍贵。这才是最悲哀的事。 所幸,故事的最后,孙俪拥有了主动用爱感化她的邓超。 所幸,电影的最后,夏远远也终于接受了奶奶的关怀。 一直爱着她的奶奶在临终前仍然牵挂着她: “奶奶要去另一个次元了,远远要好好的,不要再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了,走出去你就会获得真心的爱。” 现实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像孙俪和远远一样的孩子,上帝在她们刚出生就发了一局烂牌,如果想在以后的人生中打好这手牌,就需要付出远比幸福的孩子更多的努力。 原生家庭,影响孩子对爱的触觉。 03 经常听到一句老话:龙生龙,凤生凤。 话虽然糙,道理却不糙。 不幸的原生家庭和不幸的教育方式,正是导致孩子一生格局不同的根源所在。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家庭,面对风霜刀剑只能奋力迎风而上。 有的孩子足够幸运、也足够努力,他们凭借一颗顽强的心走出了自己的那条路。 但更多的孩子,被困在原生家庭所塑造的旋涡里,无法脱身,最终成为社会底层的芸芸众人。 就像电影中的夏远远,遭受了太多不公正、太多冷言冷语。 在经历了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孤立之后,她的原生家庭所带来的认知局限,让她并没有变讥诮为动力去努力奋斗,而是毅然决定辍学离家,外出打工。 她的原生家庭,影响了她的格局。 以至于她完完全全没有思考过,自己一个未成年的小姑娘,抱着高中辍学的学历,孤身一人前往全然陌生的大城市,凭借自己的能力能做些什么; 更没有想过,其实对于她现在的家庭背景来说,只有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不读书,前面的路只会更难走。 04 之前看美籍华裔作家伍绮诗在《无声告白》中写过这么一段话:
或许是吧,不论是7岁、17岁、27岁还是47岁,从童年到青春期再到成人,终其一生我们都逃不开原生家庭的桎梏。 原生家庭是否幸福,甚至决定了你的未来。 可惜,太多父母,从来不懂得倾听自己孩子真实的心声;可惜,太多孩子,一直没有勇气告诉父母自己青春的痛苦和迷茫。 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尊重和陪伴;最大的幸福,是原生家庭的爱和关怀。 如果你看过《会痛的十七岁》,或许能真正放下会痛的青春,给自己一个温暖的拥抱,和那些记忆里的往事挥手告别。
希望等到10年、甚至是20年之后,你再回想过去,有青春、有友情、有梦想,却唯独不要有疼痛。 就算有,也让它停留在17岁,成为生命中最短暂的注脚。 |
|
来自: 昵称41082923 > 《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