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子茶馆88:老子道

 博览众长123 2017-10-23



学术是枯叶,思想如尘土,哲学是风,诗是雨,酿成茶,慢慢品,才能品出天地人间的味道。


《管子》就是一座中国古老的茶馆,里面坐着一位老者,是从2700年前穿越而来,现在他正在邀请人类历史上那些最伟大的思想者来喝茶聊天,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道德经》


那么《道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全书分为两部分,上篇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下篇第一句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后人以上篇的“道”字和下篇的“德”字,合称其为《道德经》。司马迁说:老子“乃修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


《道德经》是不是老子所著,后人有不同观点。正如只有管子那样经历的人才能写出《管子》,只有经历过老子经历的人才能写出《道德经》。没有老子那样对周室图书资料的研读以及对官方演“易”的熟悉和理解,以经对时世的洞察是不可能写出《道德经》的,也正如孔子只能说出《论语》中那样的话。


那么《道德经》都写了什么呢?


第一点:“天道”不可违


《道德经》的核心是“道”。它以“道”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啊,“道”是再普通的事物,我们每天都走在道路上。但是如果我们把“道”抽象出来,“道”就不一般了。


什么是道路?它出现在什么时候?它具有什么功能?它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它有什么样的性格和品质?人们行走在道路上与萎缩在房间里,在心理上、生理上、自身的生活方式上、对事物的了解上,都会有什么不同?如果你这样不停地问下去,可真是“名,可名,非常名”。


至高至真的道理往往蕴藏在最普通的事物之中。道路是人们眼中最普通的东西,就蕴藏着天地万物所具有的所有品质。“道”就是天地万物的道理所在,规律所在。


老子先从天地万物宇宙来论“道”。道蕴含了宇宙的本源、宇宙的生成,宇宙的变化三方面内容。“道”就是宇宙的本原,是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道由混沌状态演化而成一气,由一气演化而成阴阳二气,再由阴阳二气交合而生和气,然后万物于是逐渐形成。这就是宇宙生成的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如此,“道”就成了老子襄括万物的“绝对精神”。


按照老子的逻辑,有形的具体事物是有限的,因而自身没有存在的根据,只有没有任何规定因而也没有任何局限的“无”才能规定万物。他从物质世界中抽象出道来,不是就一类事物思考的,而是把世界当做一个整体思考的。道不但创生万物,也滋养万物。而且这种创生滋养.完全顺乎自然,丝毫没有自私或勉强之意味。至于万物生立与否,全在乎能否自展道性。所以,就物来说,便必须法道、从道。所谓“法道”、“从道”实际上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万物“法道”、“从道”是不得不然,不是其意愿,因为宇宙万物根本就是为道所生养覆育,不能离开道而自由演变。道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源,同时又是宇宙万物变化的法则,这个变化的法则就是“反者道之动”。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评价老子的“道”时说:“这个词的原本意义是‘道路’,之后指为宇宙的秩序,也指人类的正确行为,这跟宇宙秩序是息息相关的。道是中国宇宙宗教说中最为古老的一个基本概念。人们把它翻译为:理性,逻各斯,上帝,意义,正确的道路等等。如果把道看做是人格化了的神——男性或女性——的话.那么可以把它称作阳性的道或阴性的道。不过译作中性的道无疑是最恰当的”。(《大哲学家·老子》)


老子此时讲“道”,“道”是什么?是“易”,是变化之道。万物“法道”、“从道”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变化,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周王朝想让自己的天下不变,也不是不可能的。周王朝不是“天命”而来,也要从“从道”而去。因此《道德经第二十三章》说:“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第二点,道之背离


老子在揭示万物发展变化之道时,揭示一个让人们的痛苦之“道”。道的发展不是直线的、单向的,而总是一分为二对立矛盾的。老子那里的道,那些有关道的思想都陷入了矛盾、对立以及悖论之中。矛盾着的事物通过丰富多采的形式相互关联:它们相互产生、相互补充、相互阐明、相互疏离、相互适应、相互追随,而又相互对立。比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德经第二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只要是真实的都遵循着道。高尚的品德,亦即真正的生活,即德,是与道一同存在的。同样,人也只有遵循着道才可能走上正确的道路。因此,道的基本特征是作为真实的人的基本特征而又重新予以显现的。这是道与个体人的结合,也是生命的实践。而这种结合和实践,也就是德行,并不是必然,往往是背道而行。“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被当作目的来追求的东西.是会失去的,只要这—目的的意愿的内容是真正现实存在的。凡是被当作目的的,都是有限的东西,是倏忽即逝的,井非永恒的存在。正如蓄意借助于本质的意志正是对本质的破坏一样,跟此情形相同,自我反思也破坏了自我的本质。“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转者不长”。(《道德经第二十四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道德经第九章》)用手抓住一个器皿,同时又将它注满水,这两者是互不相容的。同样,既要享受所作所为的报酬(持),同时也要有所作为(盈),也是不可兼得的。


《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卡尔·雅斯贝尔斯描述老子的对立悖论说:“蓄意对对立物的认识不再是包容统摄性的了,而是以二者择一的态度来看待事物,并把眼光死盯在事物的某一方面,认为这一方面才是正确的。然而道在此世界中的基本形式便是对立,源自道的生命自身就包含了对立,由于蓄意的存在,只注重了—个方面.对立要么被消除.要么根本被回避.从而背离了道。蓄意使得一些东西成为了目的,从而必然产生区别。因此,蓄意使得相互联系着的对立分离开来,使得这两个对立面孤立起来。由于蓄意的作用,我观察事物和做事的方法不再是此中有彼了,而是非此即彼,以及来回变动,—会儿这,一会儿那。我失去了道,是因为我只重点抓住了事物其中的一个方面,并没有抓住蕴涵在其中的并与其相联系的另外一个方面。或者是因为我不是为了真理本身、在开放的状态之下献身于包容统摄之中,而是在特定的现存在以及知识上的存在形式之中保持这一真理,从而失去了道”。


对于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来说,东方的老子和西方的赫拉克利特,可以说是同是发明者,两个人生活的年代基本相同。“除了变化,我别无所见”,“一生万物,万物归一”,赫拉克利特也认识了对立的残酷性,“时间的手掌尽管残酷,然而我期待我的诗篇将传之永久,万人争诵”。老子用“道”襄括了宇宙万物,赫拉克利特描述了“人不能两次跳踏进同一条河流”,他们都在不断改变的世界中发现了永恒,成为不朽。


第三点:无为是有为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既然道是对立的,道的追求往往总是背离的,而道又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人的选择最好是“无为”。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说,一个社会,禁忌越多,人民越穷。“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器械越多,国家越乱。“民多利器,国冢滋昏”;技巧越好,怪事越多。“人多位巧,奇物溢起”;法令越明,盗贼越凶。“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总之,“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所以,一个人,如果迫不得已君临天下,那么,最正确的态度就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老子“无为”,最典型的是《道德经第三章》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无知”、“无欲”、“不敢为”,尽在其中。


儒家一直认为,道家“无为”是反对他们的“仁政”。显然是把“无为”真的看作“无为”。不过,没有利害关系的卡尔·雅斯贝尔斯理解可能更准确。他认为,在世界之中追求有限的、被规定的事物的那种有目的的意志,只有当它达到无所企求的境界时,才能赢得由其自身所建造的现实。这一无作、无为,可以理解为所达至的无心境界的起源。无为乃是起源的自发性行为本身。这一无为绝不是什么都不做的意思,绝不是消极被动状态.精神的麻木,动力的瘫痪。它是人类的那种真正行为,虽然做了,就如同没做一样。“无为”这一表达是相对于它的对立面“为”而言的,对立存在于自身之中的事物,不可能用语言的对立性予以表达。老子正是运用这种方式来谈论道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与此相应的,在谈到品德高尚的人时:“无为而无不为”。 


卡尔·雅斯贝尔斯终于把“无为”说清楚了。在老子那里,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的,你讲这一方面的时候,就是正在说对立另一个方面:“无为”就是‘有为”。《道德经》最后结语:“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