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很多的经济学家崇尚“生产至上,而非利润至上”的信条,很多人觉得社会的核心就是生产。你看啊科学家、效率专家、工程师、技师已经解决了生产的问题,可是世界却被一帮唯利是图的企业家所主导。只要有利可图,这些企业家就会让工程师把任何东西制造出来;一旦赚不到钱,唯利是图的企业家就会停止生产,他才不管众人的要求有没有得到满足,也不管世界对更这些产品的需要有多迫切。就比如说我就很喜欢听张信哲的磁带啊,但是这些可恶的商人,就因为磁带赚不到钱就都不生产了,我现在买都买不到。 换言之他们就觉得,打到企业家,世界就会更美好。 这个观点的谬误其核心错误,就是在于只观察到一个行业或者仅仅几个行业。而其实任何一个行业都与其他行业紧密联系的。各行各业所作的决定,都在互相影响。 为了把这个事情说清楚,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鲁滨孙漂流记大家都听过,话说鲁滨孙漂流到了一个孤岛上,一开始他什么都想要。上无片瓦遮身,下午立足之地,饥寒交迫。他现在需要饮用水、食物、避雨的地方、防御野兽的武器还有火。但是他不可能一下子满足所有的需求,毕竟一个人的时间、精力和资源都是有限的。他就只能先解决自己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说他现在饥渴难耐,就必须先找到干净的饮用水。等到解决了喝水的问题紧接着去找吃的、再去生火,这个时候改善水源就又变成是放在后面的事情。那么不管他现在做什么,做这个就做不了那个,他只能把不那么急迫的事情挪到以后再说。这个孤岛就是一个简化的社会模型。 我们再来说,如果这个时候,漂流到孤岛上的是一家四口人。虽然吃饭的人多了,但是大家可以协作。那么很多事情就好办了。比如父亲去打猎,母亲找水,大儿子抓鱼,小儿子生火。这个时候小儿子就抱怨说哥哥为什么不帮我,如果他帮我火早就升好了。这个时候作为家长的你,肯定不会把小孩子的抱怨当一回事。因为现在每个人的事情都是急迫的,一家人不可能为其中一件事而牺牲别的事情。 这类简单的分析有时候被讥讽为“鲁滨孙经济学”。可惜,讥讽他的人,才是最需要了解这种经济学的,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简单故事背后蕴含的基本原则。 那么我们回到现实中,大家的需求是形形色色的,比如我需要张信哲的磁带,你可能需要耐克的球鞋,他可能需要充气的女朋友。每个人的需求都完全不一样。加在一起有成千上万甚至几百万种需求。面对现实生活这个放大了的孤岛的时候,没有像在孤岛上那种口渴了要喝水,肚子饿的时候要吃饭这样直接的需求信号的时候。我们怎么来平衡这么多的需求呢?究竟该优先满足谁?该把劳动力、资本都投放在哪里呢? 解决之道正是我们要说的价格体系,也就是通过生产成本、价格、利润三者间不断变动的交互关系来调节的。 当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有复古情节,都要张信哲的磁带的时候,那么磁带的价格就会上升。价格上升,商家看到磁带有利可图就会涌入磁带生产行业,生产规模扩大,生产出大量的磁带来满足需求。那么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呢,如果供给太多,彼此竞争,导致价格、利润慢慢下降,逐渐把磁带的价格平抑下来。就有许多的生产者被迫出局,磁带的供应也会减少。转过来又看,现在的宅男越来越多,充气女朋友的需求变大,价格上升。同样的生产商又会去大量生产女朋友。 正是通过价格体系,成千上万种不同的商品,和相对供应量得到有效调节。也只有通过自由竞争的市场调节机制,才能做得到把这么品种繁多的商品数量和人们庞大的需求数量配合起来。这种调节机制是没有可能由哪个个人或者组织能做到的。当政府不了解市场这种自动化体系,对市场放不下心的时候,就试图改变或者矫正市场体系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我们回头看看实行计划经济的时候,结果大家有目共睹的。 在生产的过程中,有的生产要素是恒定的,比如说阶段时间内劳动力的数量的,土地资源也相对来说波动幅度不大。所以我们生产了磁带就可能没有资源生产球鞋,生产了球鞋就可能没有资源生产充气女朋友。所以每一样东西的生产,都是以牺牲放弃其他东西的生产为代价的。当我抱怨说为什么我这么喜欢张信哲的磁带,但是唯利是图的商家却不生产了,我的抱怨其实是不成立的。因为只有通过价格体系的调节机制,整个社会的生产才能达到足够高的效率。 在这里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产品的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我们通常都觉得,价格就是商品标签上的数字嘛,是由产品的生产者决定的。一瓶可乐三块钱,那是可口可乐公司定的啊。一件耐克的衣服500块,那是耐克公司决定的啊。我们刚才说完了价格体系是如何运作的之后,我们应该能知道。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反过来价格又影响着供给和需求。所以我们要明白产品的价格不是简单的由产品的成本加上合理利润而得出来的。所以决定火车票价格的不是原来的铁道部,决定房价的也不是房地产开发商。决定它们的价格的,是我们每个人的需求。我正在看薛兆丰的《经济学通识》。那本书里面就深度剖析了这些有意思的话题,等以后有机会和大家分享,这里就简单的提一下。
利润 说完了价格体系,紧接着我们该说说利润了。一说到利润啊,很多人就会表示很愤怒,气不打一处来,觉得利润就是剥削,是万恶之源。企业之所以经常招大家不待见,就是因为商人们有利润,为了利润商人们就不择手段,唯利是图。一提到利润就仿佛站在了道德的对立面。 那我们就试着来为利润正正名!我们总是以为的一个企业能有多高多高的利润,但是啊,那在我们想象中的。实际上看看统计数据就知道,利润到底有多大呢? 美国从1929年到1977年这将近50年时间里,全美国注册企业的净利润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居然只有5%~6%。说到5%我在这里插一句哈,就是一直听到在唱衰线下销售行业的声音,都在说淘宝搞得这么好,线下销售行业没法生存了,全部都要完蛋。但是我看到的数据淘宝天猫交易额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才5%而已。说5%能摧毁95%,搞得95%全部完蛋,我倒是觉得这个事情存疑。那么说回来,刚才说的50年时间内注册企业利润一直都只有5%~6%。为了这6%的利润企业要又要承担多大的风险呢?如果说今年有10家企业注册成立,那么到第二年就只剩7家了。能活过4年店庆的只有4家。现在的银行存款利率是4.75%。公司利润才5%~6%。公司承担这么大的风险,却只能拿到这么点的利润。你还觉得利润是不好的,是违背道德吗? 如果不是为了利润谁会添置更多的设备,雇佣更多的员工,不断的革新技术呢?就算短期之内,真的某行里有暴利可图,也会马上涌入一大批竞争者,利润很快便回落到平均水平。 在自由的经济体中获得利润的前景决定了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利润的一大功能就是引导资金、人力、技术的流向,使它们的配置更加的合理。并且利润还会给每一家参与竞争的企业施加压力,只有加强管理、改善技术,才能提高利润,否则就是把自己的内裤和充气女朋友都赔掉,从此变成一个撸sir。 有很多人们和政府站在一起指责企业的所谓“暴利”,因为在他们看来,利润提高了产品的价格。但事实上恰恰相反,就如我们刚才所说的价格不是由生产成本决定。利润也不是靠提高价格实现的,而是靠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因为行业中有很多竞争者,开价高的统统会出局,企业只有挖掘自身的潜力,而最终受益的是我们消费者。就连在没有竞争对手的垄断时期依然是如此,我给大家延伸一下。在140年前的美国,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一举垄断了美国95%的煤油市场。那还了得,岂不是拥有了定价权?可以玩命的谋求暴利了吧?但是标准石油公司在1880年之后的10年间,将煤油价格一再的降价,从一开始的每加仑1美金一直降到了每加仑10美分。这个呢以后我在讲别的书的时候再给大家展开。 所以生产哪种商品最划算以及采用哪种生产方式最适宜,直到目前为止这两个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只有通过价值体系才能得到效率最佳的解决方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