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对生命基本构成要素“形”的认识探析

 智能人做超人 2017-10-23
2017-05-03 章文春 气功科学

形态组织结构是人体生命的基本构成,有形实体是人体生命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不言而喻、不证自明的。中医学对这一生命要素也做过深入的研究,但是由于方法论和认识的不同,以及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对的认识有其身的特点。
一、古人对人体生命的认识首先是基于形态组织结构认知

 人们对人体自身的研究,首先是对外在形态结构的观察和认识,如头、胸、腹、四肢、五官等。近代出土的商代甲骨文已有耳、目、口、鼻等多种人体器官的名称;其次,对人体脏器的位置、形态及其作用都有相应的描述。如《吕氏春秋》中有关于脏腑名称的记述:孟春之月,……其祀户,先祭脾(《孟春纪第一·正月纪》);孟夏之月,……其祀窗,先祭肺(《孟夏纪第四·四月纪》);孟秋之月,……其祀门,先祭肝(《孟秋纪第七·七月纪》);孟冬之月,……其祀行,先祭肾(《孟冬纪第十·十月纪》)。就文字而言,肝、肺、脾等皆从月旁,《说文》释:凡肉之属皆从肉,可见对人体形态结构的认识是古人认识人体生命的开始。而中医学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因此中医学认识生命亦是首先始于对人体形态结构的认可。它是有形的实体,或视之可见,或触之可得,为人们常态智能所熟知。因而,古人对人体生命的认识首先是基于形态组织结构认知,认为形态组织结构是构成人体生命的一个最基本要素。

《黄帝内经》中较大的篇幅描述人体形态组织结构,例如《肠胃篇》、《经筋篇》、《骨度篇》、《脉度篇》等对人体骨胳、部位、脏腑、血管等均有长度、重量、体积、容量的详细记载,并且这些记载的多个参数与现代解剖学相似或相近。如《灵枢·经水篇》中: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而《黄帝内经》中对对人体消化道十分详尽的实测记录也十分详尽并且和现代解剖学的描述基本上一致。《灵枢·肠胃》篇,叙述了消化道中各个器官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至胃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经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对胃肠道的形状,描绘得也十分细致:小肠(指十二指肠和空肠)后附脊,左环回迭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三尺。回肠(其中包括结肠上段)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环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广肠传脊(指乙状结肠和直肠),以受回肠,左环叶脊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再如,《灵枢·本藏》对肾脏的描述中有肾之大小、高下、坚脆等,并将这些形态学特征与生理病理联系在一起:肾小,则腰安难伤;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以俛仰,易伤以邪。肾高,则苦背膂痛,不可以俛仰;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俛仰,为狐疝。肾坚,则不病腰背痛;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肾偏倾,则善腰尻痛也。

从生命起源来看,先有形体,然后才有心理活动的产生。如《灵枢·天年》中说 “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张景岳在《类经·针刺类》中进一步阐发: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可见人之生成,既要五脏已成,又要魂魄毕具,即形神皆备,乃成为人。从生命功能活动而言,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形态组织结构为基础的。藏象理论的产生,首先是以形态学为基础。没有对各脏腑器官形态学的认识,就谈不上脏腑的功能活动,也便没有藏象学说理论。
二、中医学对的认识特点
1、形态描述粗糙

众所周知,中医对人体生命形态学的研究仅仅局限于肉眼可见的大体解剖,因此远不如西医学对生命形态组织结构认识的精准。分析其对形认识粗糙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在形态解剖方面没有得到发展,缺乏剖而视之的诊断人体生命活动的资料。第二,古人注重对人体生命活动的体察,以内求的方法对生命活动的景象进行了描述,将形态解剖称之为内景图。王旭东教授认为,在中医学形成之初,中国的文化环境已造成了中国人重视体验、参悟、直觉观察的思想方式,形成了内省、推导的思维定式。在阴阳五行、六淫七情、整体观念等一般性中医学整体理论中,粗浅的解剖学知识已被采用作为其理论体系的骨架粘合剂,成了中医概念的符号。尽管中医对形的认识粗糙,但并不影响其对生命本质的探索,或者说正因为如此才使中医走上了一条认识气的道路,而没有落于形的窠臼。
2、注重功能活动

藏象学说是以脏腑的形态和生理病理为研究目标的中医学基本理论,藏象学说的创生虽然是以解剖方法为始基,但又根本不以解剖形态学为指归。《黄帝内经》通过内求、体悟等方法,成功地将脏腑概念由实体器官到功能态的转移演化。因此,中医学将脏腑形体官窍都统一在五脏体系中,心、肺、脾、肝、肾的概念早已超出了解剖学的范畴,形成了关于人体功能系统的特殊单位。由此可见,虽然中医的藏象学说不仅仅是形态解剖上的概念,但作为生命的构成,形态却是不可忽缺的重要内容。而作为中医理论体系核心的藏象学说,它首先是建立在形的基础之上。
三、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看对人体生命的重要性

毫无疑问,人体生命是以形态组织结构作为其构成的最基本要素。藏象也正是以形态组织结构为基础的生命系统。没有的生命体是不可能的,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如吴筠《元气论》所指出的:真精、元神、元气不离身形,谓为生命。在古代文献中,更多的时候是将形和神,或形和气结合起来讨论。《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如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里将人体的形体和神同时提及作为人体生命的构成。 而形气关系,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形体强弱与正气盛衰的关系。形体强壮者,其内在气血也当充盈;形体瘦弱者,其内在气血会相应不足。故《素问·刺志论》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灵枢·寿天刚柔》则说: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血气经络胜形则寿,不胜形则夭。由此可见,形作为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要素,与气和神相互影响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如果将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中剥离出来,则难以准确及完整地剖析其内涵,而将其置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中才能更好地通过内涵的辨析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

综上,历史的局限中医对形态的认识不可能象现代解剖学那样的精细,《黄帝内经》时期对脏腑形态结构的认识,只能是从外观上进行粗放的描述,不可能向现代科学那样对形态组织结构渗入到细胞等细微机构的认识,但这并不说明中医不重视形。在生命观上,中医可以接纳现代科学对形认识的成果,并将其纳入生命观的体系中,因为形是人体生命的有机构成部分。

来源:江西中医药大学气功科学研究所


更多精彩,請关注氣功科学


长按指纹“识别二维码”快速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