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張元濟先生故居舊影(張元濟先生孫女張瓏女士供圖) 提起出版家張元濟先生(1867-1959)故居,大多文字都記載霞飛路(淮海中路)1285弄沙發花園(上方花園)24號,卻少有人知曉張老早期在上海極司菲爾路40號(梵皇渡路323號,後改萬航渡路)居住的花園洋樓,且與胡適先生(極司菲爾路49號,梵皇渡路320號,圖1為張老故居舊影,圖6中張家信息是我加的)對馬路而居。
圖2:張老故居內景(張瓏供圖) 圖3:張瓏女士小辰光在故居花園內留影 張瓏女士撰文回憶其先祖父張元濟先生曾居住在滬上極司菲爾路40號(文中她誤將地址寫成了萬航渡路40號,其實後來改成323號)洋樓,並提供了這張珍貴的老照片(圖1),使後人有幸一睹其芳容。 這幢住宅建成於1914年初,由英國建築師設計。那是獨立式西洋風格的二層樓房,並帶尖頂閣樓。大門左側小屋是門房間,除了看門師傅外,還住著張家請來定制長衫、旗袍等四季衣裳的裁縫海鹽人楊金和師傅。張瓏小辰光常去楊師傅那裡(圖3是張瓏小辰光在花園裡留影),楊師傅會給她一些花花綠綠的布角零料玩。 從大門進去有條小路(圖2),路左側是一塊綠地,右側是老宅西立面。路盡頭是棵大雪松,雪松後有一垛帶月洞門的牆,穿過月洞門就來到了占地四畝的大花園(圖4為1947年行路圖截圖,圖7為木之內誠《上海歷史地圖》截圖)。 洋樓建造之初並沒有大花園,花園是張元濟於1923年添建的。花園由日本園林師設計,除一個網球場外,種了部分樹木花草,到處點綴著山石,還有一個大池塘,加之小橋、茅亭。花園最北端是一排茂密的冬青樹,擋住了竹籬笆的界牆。界牆外有條弄堂叫康家橋(圖4、圖6中康家橋地處今武甯南路萬航渡路口東北轉角處)。
圖4:1947年行路圖截圖(圖中紅箭頭所指為張老故居) 圖5:1995年,張老故居被拆前遺照 圖6:木之內誠《上海歷史地圖》截圖,圖中張元濟故居(1914-1939)字樣為筆者所注。木之內誠,1954年生於川崎市,東京都立大學大學院結業,曾是復旦留學生,現任東京都立大學人文學部副教授,中國文學專業。 圖7:1948年天地圖中的張老故居 圖8:1979年萬航渡路航拍圖局部 圖9:2015年萬航渡路航拍圖局部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張家家境日益窘迫。 1939年,張元濟基於經濟及老宅周邊環境、安全諸因素考慮,最終不得已將他辛勤工作半輩子所置的唯一房產賣掉。接盤的是滬上頗有實力的營造商“陶桂記”老闆陶桂林(陶桂松,又名陶桂林,小名阿蔡。陶馥記(又稱陶桂記)營造廠)。買下後,陶老闆將老宅加高一層,頂層仍保留著尖頂,而外立面卻面目全非了。 張元濟賣掉極司菲爾路40號老宅後,便遷住霞飛路1285弄24號。張瓏後來在與陶老闆的外孫雲龍一起喝茶敘舊時,得知陶老闆買下40號老宅住了沒幾久,這住宅就被敵偽特務潘達搶佔,成了殺人魔窟。 解放後,這幢老宅由政府接管,成了部隊家屬住宅,一下住進18戶人家。 1995年,為辟通武甯南路而讓道,老宅被拆除(圖5為拆除前遺照)。 文中部分資料via張瓏《張元濟洋樓裡的故事》(《上海灘》201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