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言之教:人当有独立之精神

 夜半钟声到客船 2017-10-23

不言之教:人当有独立之精神

人当有独立之精神。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我们拥有独立的思维和由此演变而来的智慧;正常人与行尸走肉的区别在于,我们拥有独立的意识和由此演变而来灵性。

智慧与灵性,才是我们作为一个“正常”的“人”的标志,而智慧与灵性的产生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必须要拥有独立之精神。拥有独立之精神,我们才能独立去思考;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才能去探索,才能去发现,才能去创造,才能进步和成长。

小鸟试飞时,模仿成鸟;我们呀呀学语时,模仿大人。模仿,对于智慧尚未觉醒的婴儿来说,是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手段,但它同样也是一种最为初级和低效的学习手段。模仿是为了学习,学习是为了开创,但如果学习变成是为了模仿,那就完全是舍本逐末了。

但在中国从来都不缺乏这样的人,“小人”模仿“大人”,“大人”模仿祖先,一模仿就模仿了一辈子,却从无建树,为何?因为他们缺乏独立之精神。

不言之教:人当有独立之精神

我们不是一直到现在都还热衷于树立“模范典型”,推崇“以身作则”,奉行“上行下效”吗?那什么样的人会需要有模范来参照模仿?没有自己独立意识的人;什么样的人会需要有大人来以身为教?始终觉醒不了智慧的低能儿;什么样的人会人云亦云,人行亦行?不会独立思考的人。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这种理念,仅适用于教育和管理低能儿。而如果始终以“言传身教”来教育人,却不懂得启发他们的独立思维,那么教育出来的就是一群不会独立思考的弱智;始终以“以身作则”来管理人,却不懂得启发他们的自主意识,那么管理出来的就是一群只认头羊而不能实现自我管理的蠢羊。

语言所能传达的东西,并非真知;我们所能模仿的东西,只俱其形。通过言传身教来学习,得到的也就不是真知真神。如此,除了知识量的累加而最终变成一个人形图书馆之外,又有何益?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想答案也就昭然若揭了,因为我们自幼儿开始,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中,被泯灭了独立之精神。

不言之教:人当有独立之精神

在我们还小的时候,会敬畏“圣人”所言,听从“大人”们的看法,遵从他们的指令,把他们的认知当成是正确。在我们成长为“大人”之后,就可以把自己“正确”的认知灌输给其他“小人”了。小可以“推己及人”,大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用自己的思想去揣度、替代他人的思想;用自己的行为去干涉天地、他人的自然状态。

每个人都是从“小人”成长为“大人”的。如果在“小人”的时候就被约束思想,培养成一只井底之蛙,那么即使终于变成“大人”了,拥有了自己的独立空间,然而思维也早已经僵化,又能有什么创新和建树呢?不过仍然是在井底徘徊罢了。

因此,只要“遵从大人”的口子一开,就会因为继承性的权威崇拜而形成封闭式的循环。在这个循环过程中,个人的独立思维被泯灭,而只知承袭前人,遵从大人。所以思想永远也不会有进步,创造力永远也不会有提升,只能在一个固定的圈子里面打转。

让民众丧失独立之精神和自主之意识,从而失去独立思考和辨识真相的能力,只知道盲听盲信盲从,这,就是“愚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