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鸿章:为什么作为晚清名臣却饱受争议?

 江山携手 2017-10-23

             李鸿章:为什么作为晚清名臣却饱受争议?

       提起百年前的晚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慈禧太后,想到的是各种辱权丧国的条约,但说到一个人,大家应该都耳熟能详---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他曾见证过甲午海战的惨败并在临终前为风雨飘摇的大清帝国签订了最后一个让人为之唾弃的条约《辛丑条约》,以致招来了各种骂名,为世人所不齿,历史是面镜子,既照出了光鲜也掩盖了晦暗,今天就为大家来梳理解读一下一个真正的李鸿章,一个为什么会遭到饱受非议的朝纲重臣?

                 李鸿章:为什么作为晚清名臣却饱受争议?
            李鸿章,号少荃,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一生可谓是风光无限,但却也是饱受了世人所无法承受的压力和磨难。少年得志,17岁中秀才,后拜曾国藩为师,青年时代正处太平军作乱,组建淮军后打败太平军,为大清国挽回了覆国的危难,与左宗棠、曾国藩、张之洞并称“中兴四臣”一生的经历可谓是坎坷起伏。慈禧太后更是说他是“再造玄黄之人“,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称之为“大清帝国唯一的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美国人把他誉为"东方俾斯麦"。但后来却背上了清国叛徒,卖国贼的骂名,成为了众人眼中的千古历史罪人。

      李鸿章自小接受的就是最传统的儒家教育,忠君爱国,治国齐家平天下是他一生的追求,其实在内外交困的清朝,其实作为一朝臣子的李鸿章已经在为这个即将倾倒的东方古国争取最后一点颜面,在国不将国的弱国无外交的情况下,李鸿章竭尽全力的发挥了自己的外交才能,拼命却无法改变晚清的政治局面,却只能多次的割地赔款,最终,憾中而去。

         李鸿章:为什么作为晚清名臣却饱受争议?
       其实李鸿章的困局就是在于为君解忧在于清廷的软弱无能,谁人不知背负骂名的后果,但是又能怎样呢?在被列强瓜分,经济崩溃,军事衰弱的中国,李鸿章为了为大清争取最后的颜面,将所有的唾弃都自己来扛,在晚清,曾国藩已经故去,同为一朝名臣的张之洞、左宗棠等等中流砥柱早已老去,青黄不接的人才储备上,李鸿章只能作为最后一张底牌亮在所有场面上去,为臣者必须忠心,如果他不这样做,就得让慈禧太后去做让光绪皇帝去做,如果他不去承担这些责任而是推到当局统治者的身上的话,那么最终招致骂名的只能是光绪和慈禧,就像解读南宋历史的骂名一样,都说最终卖国的是秦桧,谁人又知其实是高宗赵构的把戏呢。   

       若逢盛世,必是流芳百世的贤相,奈何生逢乱世,生不逢时。空有智慧和眼光,但是却跳不出自身的局限,就这样,一代堂堂晚清大臣,就成了人们口中的卖国贼,真的是为人所惋惜,就像梁启超在他所著的《李鸿章传》所写的:“当戎马压境之际,为忍气吞声之言,旁观者尤为酸心,况鸿章身历其境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