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医药文化

 还想学习的老头 2017-10-23

点亮心灵之灯,开启智慧之窗;

参悟成败之鉴,塑造满意人生。

中国是医药文化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5000多年的医药文化与文明,一脉相承,绵延不断,创造出了很多医学奇迹,传承了大量古典医学书籍,涌现出一大批著名医药学家,他们的医学贡献在当时发挥了很大作用,今天依然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医药文化

华佗

中国医药学的历史源头已有170万年。黄帝、炎帝、岐伯等留下了美丽医学传说;有文字可考的中国医学史计5000年,夏商西周时期已有的医学记载,积累了一些医学经验,针灸、推拿、导引、汤液、外治已应用于医疗实践;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医巫分离,出现了医缓、医和、医竘、文挚、扁鹊等著名医家,《黄帝内经》的问世,对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至今仍对中医药学有指导作用。

秦汉时期,《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三部医学经典问世,中医基础医学、药物方剂学和临床医学进入新的阶段。

出现了淳于意、华佗、张仲景等名医,淳于意主要成就的写出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医案——《诊籍》,华佗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被后人称为

“外科圣手” 、“外科鼻祖”。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后世称《伤寒杂病论》为“方书之祖”,称该书所列方剂为“经方”。这一时期,伤寒、杂病、外科等临床医学达到新的高度,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出现了第一次高峰。

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医药文化

张仲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脉学、针灸学、药物方剂、伤科、养生保健等方面硕果累累,出现了一大批医学名家,王叔和编著了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皇甫谧一生以著述为业,所著《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他被誉为“针灸鼻祖”。葛洪集教学家、化学家、医药学家于一身,所著《肘后救卒方》堪称中医史上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山中宰相”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成为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徐之才在药剂学、妇产科上造诣颇深,雷敩的《雷公炮炙论》是对中药炮制技术的第一次全面总结,中药炮制正式成为一门学科。

隋唐时期,中国医学全面发展,《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新修本草》、《四海类聚方》等医药学书籍涌现出来,巢元方奉诏)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述病源和证候的专著;甄权绘有《明堂人形图》、撰有《针经钞》、《针方》、《脉诀赋》、《药性论》,为隋唐时期一代针灸巨擘;孙思邈是中华医学发展史上的一颗巨星,在中外医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功勋;王焘为保存古医籍原貌和总结唐以前的医学成就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鉴真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孟诜的《食疗本草》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被誉为世界食疗学的鼻祖;王冰对运气学说很有研究,其理论见解为后世运气学说之本;昝殷为唐代妇产科学家,所著《经效产宝》是我国现存最早之妇产科专书;李殉是“花间派”重要词人之一,还是个药物学家,所著《海药草本》,“多记海外名香奇草”,为中外医药交流做出贡献。隋唐时期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二次高峰。

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医药文化

孙思邈

两宋时期,中医药学迅速发展。解剖学、病因学、诊断学等基础医学不断深化,各科临床医学、养生学、法医学等向更广阔的领域开拓,中外医药的交流频繁,出现了王怀隐奉命与副使王祜等人等编修《太平圣惠方》,载述了中国10世纪前的医药学成就;刘翰两次奉命修订本草,编成《开宝本草》,为保存古本草文献作出重大贡献;许叔微是宋代研究《伤寒论》的大家之一,对辨证施治理论多有阐述和补充;王惟一对对针灸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针灸铜人的设计和制造,是医学史上的一大创举;苏颂领导完成了流传至今的第一部有图的本草书——《图经本草》;唐慎微对发展药物学和收集民间单验方作出重大贡献,庞安常撰成《伤寒总病论》6卷,主张把温病和伤寒区分开来,这对外感病学是一大发展。朱肱对《伤寒论》的整理和阐释,为发展仲景学说作出了一定贡献;郭雍晚年博采医书,撰《伤寒补亡论》,补《伤寒论》之残缺;陈自明是我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妇产科专家。所编《妇人大全良方》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妇产科专著;钱乙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宋慈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所著《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专著。与两宋并立至元统一全国的辽、夏、金、元时期,以刘完素为代表的火热论派、张元素为代表的脏腑辨证论派、张从正为代表的攻邪派、李东垣为代表的脾胃论派、王好古为代表的阴证论派和朱丹溪为代表的相火论派,各派的争鸣将此期的医学学术推向新的高潮。除上述医学家外,成无己、张子和、滑伯仁、罗天益等对中国医学发展也做出了贡献。

明代吴有性的《瘟疫论》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医林中两朵奇葩,伤寒学派的中兴,温热学派崛起,使学派争鸣进入一个新的层次。戴思恭治疾多获神效,传扬丹溪学说;楼英治病多有奇效,民间 “神仙太公”;薛己精于内外妇儿各科,自立一家之言;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乃“东方医药巨典”,《濒湖脉学》为中医典范之作;徐春甫用药不泥守古方,临证能变通加减,煌煌巨著《古今医统》,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医学全书;孙一奎为人治病多验,学术理论有创建;缪希雍精通医药学,治病多奇效;王肯堂是一位全面发展的著名医学家,《证治准绳》是不朽的医学巨著;陈实功为中国杰出外科医学家、张景岳是中医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谈允贤是明代著名妇科女医生;秦昌遇久病成医,终成医学大师。一个个医药学名家如一颗颗璀璨的星。

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医药文化

李时珍

清代是医学趋于普及与升华发展的时期。叶天士诊疾深明病源;立方不拘成法;投药每有奇效;治疗常多变通。人称其为“仲景、元化一流人也”。他首先是温病学派的奠基人物。薛雪湿热证治特称高手,与叶天士开创瘟病学研究之先河;吴有性创立了温疫学说,开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是温病学的一座里程碑;王孟英把温热病学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反映了中国医界大胆的开拓进取精神。傅青主是妇科医学的圣手,徐大椿为无师自通的清代伟大医学家,陈修园是中医教育普及的推动者、吴谦称得上品学兼优的御医、黄元卿乃妙手回春的温病大家。他们各有建树。明清时期,中国医学达到了又一个新的高峰。

鸣久通过讲述一些历代名医成功成才的故事,展现中国古代医学的辉煌成就和发展历程,展现名医的人生经历、奋斗过程、道德品质、敬业精神、历史贡献,给人以成功的启迪与敬业修身的影响。从一个侧面,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医的历史,认识中医的成就,认识中医文化在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