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5-6年级作文 从模仿到创新的3条路径8种方法

 zjp67 2017-10-23

文 陆九奇

作为义务教育的第三学段,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可以写出内容新颖、结构完整的作文。但对大部分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还难以摆脱模仿痕迹。从模仿到创新,其实是学写作文的一条必经之路。关键是,我们向那些优秀的文章模仿什么?又如何实现自己的创新呢?

 

第一、模仿语言的生动和幽默。语言是文章的外衣,精彩的语言常常是通过阅读经验的转化而来的,这种转化的过程往往是对某些影响自己的文学语言的模仿,并有所创新而完成的。

1. 作文语言的句子有两种,一种是结构严谨的长句,一种是轻快活泼的短句,长句和短句各有优势,都需要我们在学习中掌握它们。如果能将两者结合起来,就能达到一种错落有致的效果,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美感。

2. 采用修辞手法为语言增色。通过对文学作品中作者对句子的修辞,来写出自己富有文采的修辞句子。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夸张、反复、排比、反问等,良好的修辞可以增强句子的表现力。比如在《山中访友》一文中,作者说: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采用了比喻的修辞,不仅写出了桥的古老,还写出了桥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老桥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3. 借助引用彰显文化底蕴。语文课本中也有大量的知识积累和趣味语文知识等,活用它们到自己的作文中来,可以体现出作者良好的文化底蕴。

第二、模仿优秀作品的结构,让自己的文章结构严谨,跌宕起伏。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内容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

结构不严谨的文章难以立起来,更不要说有怎样的艺术效果。文章的结构各种各样,外在的结构看起来是相似的,所谓的总分总是也,但内部的结构却可以灵活变化,如悬念、铺垫、线索、呼应等等,都值得我们学习、效仿,并在灵活运用之后实现创新。

 

1. 设置悬念。当文章开头的时候,控制信息给你的读者,让读者知道的信息少,可供猜想的内容多,那么悬念就会出现在读者的头脑中。比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作者说在大年夜这一晚,天气很冷,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大街上走着。见到这样的场景,读者自然心中生疑:她是谁?为什么在这样的时刻还光脚走在大街上呢?

2. 一条线索贯穿全文。文章常常需要线索的存在,才能让各个语段的文字连缀起来,实现文脉的畅通。线索可以各种各样,如情感、物件、人物、时间、空间等,比如你写的国庆节游记,很可能就是以空间的变化,或者说移步换景来完成的。

 

3. 各个语段的过渡和内部的照应。一篇文章是由多个段落构成的,各个段落之间需要一定的语言来衔接,尤其是在情节发生变化的时候。如何实现这种衔接?一种是一种是过渡句、采用过渡段、一种是使用连词。过渡句子如《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一文中,在介绍袁隆平和他两个学生的对话之前,上文的结束前有一句:进来的是他的助手李必湖和尹华奇。然后就进入三人的五句对话;使用连词很常见,一般在段首使用如所以、因此、从那以后……来实现过渡;而过渡段则是用一个段落的文字来实现上下文之间的过渡。在内部照应方面,前文提到了某个物件,后文对这个物件有回应、有交代,就能在内部造成一种呼应关系,也包括首尾呼应。比如一个同学的作文中说,国庆前夕自己数学考的不错,于是妈妈奖励自己吃顿好的,在文章结束前,作者又说:今天过得很开心,希望在数学考好的基础上,各科成绩都有提高,这就是文章内部的一种照应关系。

 

第三、素材的选择和创新

1.好的素材常常从生活中来。我们要留意观察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故事、片段等,模仿名家通过对日常小事的打磨而完成优秀作品的方法,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不过是父亲坚持到车站送别儿子,到车站坚持给他买点橘子等日常情节,类似的生活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啊!我们能否模仿这种对素材的选择,从而写出自己的父子故事、母女故事呢?

2. 除了生活素材,也要学会从老旧素材中找出新意来。当你读了很多历史文化故事、名人故事之后,借助他们的故事,能否发掘出一些有新意的素材到你的作文中来?

总的来说,在小学五六年级的作文当中,可以从语言、结构和内容的模仿中逐步向创新过渡,通过日常练笔来完成这种训练,从而让自己变成一个擅长作文的语文高手。

?来源:今日头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