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沧海桑田——威尔逊旋回

 风吟楼 2017-10-23

大洋的一生

晋朝葛洪《神仙传·麻姑》中,曾经记载仙女麻姑与仙人王远一道下凡去蔡经家做客,麻姑在聊天时提及“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大意是“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这便是成语“沧海桑田”的由来。

《成语 沧海桑田》王建峰 绘 


虽然神话传说是古人编撰的,但是沧海桑田的演变,在地球漫长的演化史中,正在实实在在地发生着,揭示这一大洋演化模型的,是以加拿大地质学家约翰·图佐·威尔逊(John Tuzo Wilson)命名的威尔逊旋回。


威尔逊旋回示意图


威尔逊旋回的思想,最早由威尔逊发表在Nature的文章《Did the Atlantic Close and then re-oped?》,提出了以大洋演化过程为主体的大地构造演化过程,即大陆岩石圈由崩裂开始、以大陆裂谷为生长中心的雏形洋逐渐扩张,形成大洋中脊,洋中脊继续扩张出现洋盆进而成为大洋盆,而后大洋岩石圈向两侧的大陆岩石圈下俯冲(见俯冲作用)、消亡,洋壳进入地幔而重熔,从而洋盆缩小,经历复杂的增生,拼贴过程,最终洋壳消失,在造山带中只有俯冲刮削残留下的大洋地壳,即蛇绿岩。


那么在现今地球上,能否寻找到大洋演化的各个阶段呢,笔者将尝试介绍给大家:


01

Phase1: 大洋的胚胎期——大陆裂谷


东非大裂谷


东非大裂谷与红海—亚丁湾构成三联点


威尔逊旋回的第一个阶段­——萌芽阶段,在陆壳基础上因拉张开裂形成大陆裂谷,但尚未形成海洋环境。地球上最好的例子就是东非大裂谷,之前笔者曾经介绍过,东非大裂谷虽然处于拉伸阶段,但是尚未拉伸处洋壳。


02

Phase 2 大洋的婴儿期——初生洋壳 


Google earth 上的红海


红海一景


大洋演化第二阶段,此时陆壳继续开裂,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已经出现洋壳。地球上能够发现的实例是红海。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在上图中Google earth卫星图片中,可以看到,红海中已经初步形成大洋中脊,这一点也被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地震波初步证明。红海底部为硅镁质岩石。


03

Phase 3 大洋成年期——洋中脊扩张


Google earth 中的大西洋


大西洋洋中脊


由于大洋中脊向两侧不断增生,海洋边缘又未出现俯冲、消减现象。此时大洋整体规模依旧处于扩张阶段。


大洋中脊又称海岭,是大西洋洋底地形中最为特殊的洋底奇观,它北起冰岛,纵贯大西洋,南至布韦岛,然后转向东北与印度洋中脊相连,全长约1.7万千米 ,宽度1500-2000千米,约占大洋宽度的1/3。面积达2228万平方千米,占大西洋底面积的1/4。大洋中脊形似S,系由一系列狭窄和被断裂分割的平行岭脊组成,大洋中脊被无数横向断裂带切断并错开,横向断裂带走向与中脊近于垂直,在地形上表现为深切的线状槽沟,这就是大洋中的转换断层。


04

Phase 4 大洋老年期—洋壳俯冲

太平洋洋中脊—主要在东端分布


威尔逊旋回中的第四个阶段,大洋中脊虽然继续扩张增生,但大洋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的俯冲、消减作用,海洋总面积渐趋减小。太平洋(Pacific Ocean),地球第一大洋,覆盖着地球约46%的水面以及约32.5%的总面积,是地球上最大、最深和岛屿最多的洋,占地球总表面积的1/3。但是在地质演化中,太平洋的洋壳已经开始慢慢地俯冲掉,洋壳面积正在逐步减少。


太平洋日落


外太空瞭望太平洋


太平洋的洋中脊主要分布在其东侧,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已经有相当部分的洋中脊俯冲到了美洲大陆之下。


太平洋东端,可见明显的洋中脊分布


而在太平洋西侧,俯冲作用亦十分强烈,在中国东北,大兴安岭一带,分布有大量新生代火山岩,部分学者认为这与太平洋的俯冲有关。


05

 Phase 5 大洋的残留期

随着俯冲作用的不断进行,洋壳海域不断缩小,终于导致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存残留小型洋壳盆地。现代的地中海就是最好的例子。


卫星拍下的地中海


地中海中最大的两个岛:西西里岛和撒丁岛


地中海作为大洋演化末期的残留相,绝大部分洋壳已经俯冲,只残余了一小部分相对古老的洋壳。近年来,地质学家对地中海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人员认为,地中海内名为希罗多德盆地的地区具有3.4亿年历史,是地球上现存于海底的最古老洋壳。


06

Phase 6 大洋的消亡

随着洋壳的不断俯冲,最终整个洋壳都俯冲殆尽,大洋中的岛弧,海山,微陆块等均拼贴到造山带上,有些造山带受挤压形成高耸的山峰,如新特提斯构造域。



新特提斯造山带


喜马拉雅山系


伴随着陆壳三联点,大陆裂谷的发育,大洋开始了从胚胎期开始的演化,经历着他漫长但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最终又回归于陆壳。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周期的威尔逊旋回。虽然威尔逊旋回对于复杂的地质演化史而言,太过简易,其中有些阶段甚至存在可商榷之处,但是威尔逊旋回将复杂的板块构造运动进行了进一步的总结,对于我们理解全球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