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子沟通最大的障碍,是以指责表达爱

 龙叔文馆 2017-10-24

01

前两天,我的邻居小美带着女儿安安来我家玩。

安安和我儿子小树经常在一起玩,很快,两个孩子就嬉闹了起来。

忽然,小美发现安安不穿拖鞋正光着脚丫在地上跑,就大声喊住她:“安安,你怎么不知道穿鞋呢,地上多凉啊,要是拉肚子了我看你怎么办?”

安安撅着小嘴,有些不情愿地过来穿上了鞋子,又继续去玩了。

过了一会,安安和小树开始追着一个球满屋子跑了。

小美又大喊安安:“安安我告诉你,不许再跑了,你没看见那边有个桌子吗,撞桌子上你就知道什么叫疼了!”

说完,小美回过来头来对我说:“这孩子一点稳当劲儿也没有,一点也不让人省心。”

安安听了妈妈的话,停住了脚步,忽然大声的对小树说:“你别再跑了,再跑我就打你了!”

小美听了又开始教训安安,这次安安大哭起来,被小美连拉带拽地领回了家。

其实我知道,安安是因为对妈妈的话心中不满,但不敢反抗妈妈,于是把怒气撒在了比她更小的小树身上。

而安安的妈妈小美,其实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初衷都是爱和关心,可是表达出来却成了批评和指责。

02

不知为何,我们常常发现,爱和关心很难说出口。

“爱之深,责之切”、“打是亲,骂是爱”、“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样的观点已经深深的影响了很多代的中国人。

很多父母会对孩子说:“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等你长大了就懂得了。”

但这种教育观念,实际上却是在利用“唤起孩子的负面心理感受”的方式,来实现约束孩子行为的目的。

具体来说,包括不安全感、愧疚感、羞耻感等。这些负面的感受,尽管有时候的确能够起到压制孩子行为的作用,让孩子变得乖巧、听话,但是“后遗症”却非常深远。

它们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强大的摧毁作用,让他们怀疑自我的价值,对父母充满内疚,甚至会常常把不属于自己的过错也包揽到自己身上。

比如,当父母吵架时,认为“都是因我而起”;当父母心情不好时,他会认为“因为我没能让父母开心”;甚至于,他们会痛恨自己,为什么不是一个优秀的孩子,才让父母如此失望。

这个时候,父母的爱,就成为了孩子沉重的枷锁,让他们的成长之路如履薄冰又困难重重。

在近期的一档亲子综艺节目《上阵父子兵》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儿子丹尼和父亲接受了一个舞狮的任务。

在练习的过程中,爸爸对丹尼要求极为严格,不停地大声呵斥儿子的动作表现不到位,同时也伴随着一些肢体的敲打。

对于父亲粗暴的指责,丹尼始终沉默,并最终消极抵抗,放弃练习。

此时,父亲开始尝试和丹尼沟通,语气依然强硬,让丹尼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

丹尼说过一句“不知道”之后,就再也不肯开口了。

丹尼的爸爸在采访中说,希望孩子能够开口为自己辩解,可是孩子却始终保持了沉默。

其实,丹尼并非不曾为自己辩驳过,只是在他之前的经验中,每一次辩驳,都会被爸爸呵斥否定,换来更多的指责。

来自于父亲持续不断的不满和否定,让丹尼一方面有着叛逆和不服,另一方面充满着自卑和愧疚。

这种心理上的矛盾,让丹尼非常的痛苦,相比节目中的其他孩子,丹尼总是显得犹豫而畏缩。

03

我们常常发现,以指责的方式表达爱的父母,会抗拒表扬和鼓励孩子,并称是为了防止孩子骄傲自满。

甚至有一些父母,倾向于在孩子收获成功的喜悦时,给孩子浇冷水,以防范孩子“被胜利冲昏头脑”。

表扬和鼓励,是否真的是这样“有毒”的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曾提出了一个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即“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完成某一成就行为的推测与判断,与一个人能否成就自我息息相关。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往往对自己有着更高的期望值,遇事能够理智的处理,并且乐于迎接挑战,也往往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技能。

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更容易自暴自弃,在压力面前束手无策,甚至于无法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对于孩子来说,自我效能感的建立,与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当孩子感受到来自于父母无条件的接纳、鼓励、支持时,他们往往会更加自信,也更容易从容应对挫折和挑战。

04

对于父母来说,改变一种习以为常的教育方式并不容易。但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改变,却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循序渐进地为孩子补足成长的动力,勇气的源泉:

  • 建立平等的话语权

唯有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的亲子沟通,才能让孩子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而真正良好的亲子关系,则是孩子一生勇气和力量最好的支撑。

对于孩子的真实想法,父母应给予积极的倾听,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理解和接纳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为孩子创造选择的机会,并尽可能的尊重孩子的选择。如此,才能打开沟通的第一步。

  • 减少否定与负面评价

我的一个表妹,就是在父母的长期的否定中成长起来的。

小时候,表妹也尝试过和父母进行沟通,可常常一表露心声,就受到父母的嘲讽和否定。

后来,表妹的性格变得特别敏感、自卑,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因为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而畏首畏尾,错失了不少机会。

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理应对孩子的努力做出恰如其分的肯定。

这不仅能够帮孩子形成阳光开朗的性格,让孩子可以坚持自我的主见。而且,肯定会让孩子的大脑中就分泌一种叫做“多巴胺”的快感荷尔蒙,进而产生“下次一定要做得更好的欲望”。

  • 做孩子的榜样,而不是操纵者

在教育上,身教永远比言传更具有说服力。

前段时间,吴京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了拍《战狼2》的初衷,其中的一项就是要给儿子做一个榜样,让孩子学会男人的勇气和担当。

当孩子认同父亲的行为,并以父亲为榜样时,自然会进行模仿,并以此为标准来要求自己向父亲靠近。

另外,父母成为孩子的榜样,也是在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比如爱看书的父母,养育的孩子也更爱看书;喜欢旅行的父母,孩子也会有一颗向往自然的心。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变得更好,那么就从现在开始,改变指责的教育方式,学会从正面的鼓励他、肯定他,欣赏和发现他的长处吧。

每一位父母,都有责任让孩子知道,我爱的不是必须优秀的你,而是独一无二的你。

(作者介绍:佟霏,家有2岁娃一枚,专注分享幼儿心理与早期教育启蒙知识。做好妈妈,我们永远在路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