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青岛沉没的奥地利巡洋舰-凯瑟琳·伊丽莎白号

 维也纳导游厉伟 2017-10-24

    很早以前,奥地利的国土是与海边接壤的,也曾经拥有过海军,在近代海战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战绩。只是由于历史的变迁,最后才形成现在一个纯粹的内陆国家。当年在奥匈帝国的海军中服役的一艘巡洋舰“凯瑟林·伊丽莎白皇后号”,随着它的诞生并经历过无数的风雨坎坷,其最终的命运竟然和万里之遥的青岛联系在一起。

    历史还应从头说起:公元1848年全欧洲爆发大规模的“宪法革命”并迅速波及到奥地利。当时强大的奥地利曾经数次打败意大利,其国家版图已经到达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地区,成为南部周边各国的太上皇。广大的国土面积使得奥地利的扩张野心得到充分的膨胀,可是当时的奥地利虽然拥有一支人数不多民族混杂的小型海军,却实在不能担任海上扩张的先锋力量。当革命爆发后,几乎所有的意大利人都奋起反抗奥地利的统治,在这支拥有5000人的奥地利海军中大约只有72名军官和665名水兵表示将效忠奥皇,并驾驶部分军舰来到意大利北部亚得里亚沿海的伊斯的科亚半岛(今属克罗地亚)上一个十分贫瘠荒凉的渔村-普拉。至此奥地利的海军火种在此处点燃!

威武的“伊丽莎白号” 


    1866年奥地利遭到普鲁士和新成立的意大利军队的联合进攻,奥军在陆地的战争失败了,但是在海洋的战争却以奥军的胜利告终(注:即1866年7月20日著名的“利萨海战”,奥地利舰队采用新式战法彻底击败意大利舰队。)奥地利重新占据意大利的部分领土,依然是那里的统治者。此后奥地利政府开始大规模的军事整备,扩充海军。当年那个小小的普拉渔港也逐渐成为相当规模的军港和造船基地。

生于1837年12月25日的茜茜公主

    1890年9月25日,一艘被命名为“凯瑟林(皇后)·伊丽莎白号”(以下简称“伊丽莎白号”)的轻型装甲巡洋舰在普拉港建成下水,并以奥皇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妻子(即巴伐利亚公主茜茜1837-1898)的名字命名。该舰的基本数据如下:排水量4030吨,燃煤锅炉装置,航速18节,舰上官兵424名,装备8门150毫米速射舰炮、2门70毫米速射副炮、14门50毫米速射机关炮、3座450毫米鱼雷发射管等。另外,舰上还装备有1门47毫米高角礼炮,用于水上检阅或发射信号弹。该舰为当时一艘十分先进的军舰。 

茜茜公主的肖像和“伊丽莎白号” 

  

1892年奥地利皇储弗朗茨·裴迪南大公(1863-1914)乘坐该舰进行了一次环球航行。此次的环球航行促使他对发展奥地利海军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日后他曾经多次关注过奥地利海军的建设军费和开设新的海军造船厂等事务,对奥地利海军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在以后的国事活动中他依然喜欢身穿海军制服,尽管他本人只是一名陆军军官。 

“伊丽莎白号”巡洋舰在以后的岁月中更多的角色是参加各种远航,访问各国并带去奥地利海军的问候。另一个重要角色就是训练奥匈帝国的海军官兵以适应各种海况下的作战和救援,其主要任务为培养奥地利海军的作战能力和保护奥地利在世界各国特别是海外殖民地的商业利益等。该舰曾经在遥远的中国、埃及、印度和中东各国港口留下过它的身影。

建造中的奥地利“伊丽莎白号”轻型巡洋舰 


1900年中国北方爆发义和团运动,4月义和团在山东、河北等地反抗清政府的残酷镇压,矛盾逐步升级。 6月德、俄、英、法、日、美、奥、意等八国联合出兵干预,联军的24艘军舰驻泊大沽口外向中国政府示威。义和团和部分清军围困天津的外国租界和京城的东交民巷使馆区,双方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于是西方各国急于想使用武力平息这场针对他们的“武装骚乱”。 

很快八国联军打着保护使馆和侨民的名义,进攻天津。在对大沽口清军炮台的战斗中各个不同级别的外国军舰纷纷向中国沿海的目标开炮,以摧毁中国军队的抵抗意志。此时的奥地利也作为八国联军中的一员,出兵中国。尽管出兵的规模很小,但是作为奥地利海军的显示力量,“伊丽莎白号”巡洋舰也加入进西方列强的东征行列中,伙同奥地利巡洋舰“玛利亚·特雷莎女皇号”、炮舰“阿斯佩恩号”和“赞塔号”参加过对天津大沽口炮台的战斗,并向陆上派出陆战队士兵参加解救驻北京使馆的军事行动。 

同年8月北京陷落,八国联军在京城大肆屠杀劫掠,西太后慈嬉裹挟光绪皇帝离京出逃。10月光绪皇帝逃到西安。12月签订《议和大纲》十二条,中国拿出巨额战争赔款并废除大沽口炮台,开放门户保护通商,外国取得在中国租界的驻兵权等,史称“庚子赔款”。 

战争结束后,作为八国联军之一的奥地利也随之派出一支200余人的海军陆战队驻守京城的大使馆和天津租界。而“伊丽莎白号”巡洋舰则驻守天津多年。在华期间“伊丽莎白号”上的军官阿瑟·冯·雅诺克少校还曾将中国的围棋带回国内,并在普拉海军基地的海军俱乐部里成立了全欧洲第一家围棋爱好者协会。1905年-1906年间,该舰经过整修和局部改装后长期在地中海水域驻扎。

   “伊丽莎白号”轻型巡洋舰乘风破浪 


 1913年8月19日,“伊丽莎白号”巡洋舰再次远航来到中国,作为奥地利在远东海军力量的象征长期驻扎在天津大沽口外海。 1914年6月28日,在欧洲的塞尔维亚首都萨拉热窝突发事件——奥地利大公弗朗茨·裴迪南遇刺身亡。欧洲各国之间原本就已经十分紧张的关系顿时失控,纷纷积极备战,大战的阴云笼罩着欧洲大地。当紧张的气息传到远东时,正停泊在山东芝罘港(今烟台市)预计将要访问日本的“伊丽莎白号”巡洋舰也赶紧终止访问计划,积极地检修舰只,补充煤水和弹药。 7月初,该舰奉命北上来到天津的大沽口搭载驻守在天津租界及京城使领馆的奥地利警卫部队南下。(注:为奥地利驻中国租界的殖民军185名官兵,携带2门77毫米速射野炮和奥制马克沁重机枪8挺。 )此时德奥两国预感到战争的爆发已经不可避免,正积极地进行备战。另外,根据德国海军部的命令,驻守青岛的德军也在加紧战前部署,纷纷利用铁路和港口调运各种作战物资和大量食品。7月22日大部分驻守北京和天津的奥地利警卫部队搭乘火车沿津浦线抵达济南,准备转乘胶济线火车去青岛。而此时的“伊丽莎白号”巡洋舰在搭载部分陆军重武器从天津抵达芝罘港后奉命做短暂停留。在此期间由于奥地利政府在远东参战的问题上稍有顾忌,曾一度下令奥地利军队在远东地区采取中立,“伊丽莎白号”巡洋舰只得在芝罘港驻泊数日,等待局势的变化。 

随后因欧洲局势紧迫,奥匈帝国与德国约定构成统一战线,奥地利政府遂决定殖民军加入远东德军作战序列,共同保卫青岛殖民地。于是该舰在经过短暂逗留于同月27日来到青岛,其他大部分奥地利官兵则换成便装乘坐火车转道来青。此次奥地利军队是作为德国的同盟军,在远东地区协助德军作战。这支部队在得到奥军统帅部的指令后,汇集青岛准备参加保卫胶州湾殖民地的战斗。次日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进入战争状态。 

  1914年8月,“伊丽莎白号”来青岛参战,部分水兵乘火车转道天津来青。


8月1日,德国对俄国宣战,3日对法国宣战,5日英国对德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在远东地区,一直充当远东霸主的日本经历了战胜中国、战胜俄国的两次大战,又侵吞了朝鲜和中国台湾,就像一个屡偷得手的盗贼,胃口越来越大,野心和美梦也极度膨胀。欧洲大战众列强无暇顾及远东利益,恰恰给了日本一针强心剂,何不乘此机会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日本扩张野心膨胀,乘欧战爆发,依仗着日英同盟协定,着手强占青岛殖民地,进而称霸远东。 8月15日这一天日本政府向青岛德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撤出青岛殖民地,并将其交付日本,限8月23日中午前答复。但是,青岛德军没有理睬,日本政府遂对德国宣战,青岛保卫战打响。 

在青岛日德战争期间,“伊丽莎白号”巡洋舰的奥地利官兵在舰长马克维茨海军上校的指挥下表现英勇顽强。尽管在战争初期,该舰为了支援德军陆上炮台的火力,将舰上4门150毫米速射舰炮和2门70毫米副炮及部分50毫米速射机关炮拆下,分别安装于德军中央堡垒后侧的仲家洼西侧高地(位于今海信立交桥北小高地)及大鲍岛山(今观象山),部分官兵也随之登岸加入地炮作战。步兵则加入德军在前沿防御阵地的作战序列。作为被极度削弱火力的奥舰依然能够利用所剩的火炮抗击日军,甚至在危急时刻,该舰曾经勇敢地充当诱饵,前出日军部署在胶州湾东岸一线(今孤山海岸地带)的海军重炮阵地正面,诱使日军开炮暴露阵地,再引导德方重炮及时压制。在战争期间,该舰始终活跃在胶州湾水域,与德军炮舰一道不断地北上沧口海面,积极配合德军陆上炮台向前沿日军阵地发炮轰击,支援德军前沿堡垒,迟滞日军推进。 

    1914年11月1日,当最后一枚炮弹从“伊丽莎白皇后号”上发射出去之后,该舰的炮声沉寂了。为了防止军备资敌,为了阻塞青岛港口的主航道,“伊丽莎白皇后号”巡洋舰于次日凌晨3时打开海底阀门自沉于团岛和黄岛之间的主航道水域(即团岛灯塔西南4。5链处海底,相同水域的沉船还有德国炮舰“鸬鹚号”),其沉船的精确坐标为北纬36度00分,东经120度15分!(注:由于该坐标为外方提供,故经过近百年的变迁,水下的地貌和水流的冲刷作用,沉船可能会出现相当大的移位。另外,该坐标可能存在较大误差。)如今在相关技术部门的大力协助下,基本可以确定该舰的沉没坐标为北纬36度02分47秒,东经120度15分03秒。

“伊丽莎白号”沉没的坐标位置 


尾声 
    1918年11月奥地利海军舰队也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整个舰队移交意大利和邻国。奥地利的国家版图大幅缩水并永远离开了海洋,皇家海军这个词汇也在奥地利的历史上成了过去的名词。 


    至于这艘有着传奇色彩的轻型巡洋舰“伊丽莎白号”也在遥远的青岛找到了自己的最后归宿。自1915年开始为便于日本占领下的青岛港恢复正常营运,日本组织打捞部门将阻碍主航道的沉船全部打捞出水,部分能用的船只经修复后投入使用,不能修复的则解体拆毁。1918年8月10日“伊丽莎白号”巡洋舰从它的沉没地被人们打捞出水,负责打捞的正是攻占青岛的日本军队。该舰由青岛日军守备司令部委托在青岛早雾町(今青岛冠县路)的中村洋行出资打捞。其中它的一门150毫米速射舰炮及少量舰上杂物在打捞出水后作为战利品陈列在日军在青岛修建的神社大殿前,作为日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战利品供前来祭拜和游览神社的日本人观瞻。 


   事后,青岛日本守备军宣布,青岛港口作为开放口岸。由于主航道的打通,更便于日本从中国各地搜罗物资经铁路运至大港,作为日本经济发展的命脉之一。 


   本文叙述的初衷就是让广大读者了解奥地利“伊丽莎白号”巡洋舰的前世今生。 


   如今,整个战事早已经过去100多年了,“伊丽莎白号”巡洋舰的名字已经淡出人们的记忆,不知道当年还有如此传奇的故事发生在青岛。近几年关于奥地利“伊丽莎白号”巡洋舰的话题又在网络上出现,认为该舰依然沉没海底,但是假想与现实不是一回事。最能说明问题的是,青岛港口的主航道没有大型沉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