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本品为姜科植物姜干燥根茎的炮制品。
产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四川、贵州等地。
采收加工
冬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晒干后经炮制而成。
性状鉴别
该品粉末棕褐色。淀粉粒众多,卵圆形、椭圆形、三角状卵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
脐点点状,位于较小端,也有呈裂缝状者,层纹有的明显,偶见糊化淀粉粒团块。
油细胞及树脂细胞散于薄壁组织中,内含淡黄色油滴或暗红棕色物质。
纤维成束或散离,先端钝尖,少数分叉,有的一边呈波状或锯齿状,壁稍厚,非木化,具斜细纹孔,常可见菲薄的横隔。
梯纹、螺纹及网纹导管多见,少数为环纹导管。导管或纤维旁有时可见内含暗红棕色物的管状细胞。

本品呈不规则膨胀的块状,具指状分枝。表面棕黑色或棕褐色。
质轻泡,断面边缘处显棕黑色,中心棕黄色,细颗粒性,维管束散在。气香、特异,味微辛、辣。
本品为干姜炒至表面微黑、内呈棕黄色而成,性味苦、辛、温。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的功效。
炮姜的辛燥之性较干姜弱,温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缓和持久,且长于温中止痛、止泻和温经止血。
炮姜多利用辅料,炮制时间短,注重药物的膨胀度,意在除去部分挥发油,偏于温中。
性味归经
辛,热。归脾、胃、肾经。
功效
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主治病证
用于阳虚失血,吐衄崩漏,脾胃虚寒,腹痛吐泻。
用法用量
煎汤,3~9g;
文献论述
1、《医学入门》:“温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肠辟,久疟,霍乱,心腹冷痛胀满,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
2、《本草正》:“阴盛格阳,火不归原,及阳虚不能摄血而为吐血、下血者,但宜炒熟留性用之,最为止血要药。”
3、《得配本草》:“炮姜守而不走,燥脾胃之寒湿,除脐腹之寒痞,暖心气,温肝经,能去恶生新,使阳生阴长,故吐衄下血有阴无阳者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