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楼】劳格丹铅精舍:世重其钞,今已难觅(下)

 真友书屋 2017-10-24

虽然如此,劳钞中还是以劳格的名气最为响亮,晚清藏书家叶廷琯在《浦西寓舍杂咏》中写道:“真个读书贼亦钦,纤尘不使讲帷侵。黄巾知避康成里,汉季儒风今又见。”叶在此诗后面写了一段小注:


仁和劳季言,家塘栖,累代富藏书,季言尤以博洽名。贼酋至其门,戒其徒谓此读书人家,毋惊之。入室取架上卷帙观之曰:‘闻此家多藏秘籍,何此皆非善本,殆移匿他处邪!’徘徊良久,不动一物而去。贼亦知书,异哉!季言人素笃实,贻礼自述,当非虚语。


叶廷琯说劳家世代藏书但名气最大的还是劳格,当年太平军打到了塘栖,其中有位头领听说过劳格是著名的藏书家,所以他告诫手下不要进行抢掠,而此头领却走入劳家翻看其中的藏书,他自言自语:“都说劳家藏有好多的善本,可是为什么他在架上却未能看到。”看来劳家有可能已经把善本转藏到其他地方了,于是这位首领没有取拿劳氏所藏之书。这段话让叶廷琯大为感慨他说反贼中竟然也有懂版本的人,同时这件事也反证劳格藏书是何等的有名气。


桥头的仿古建筑


对于丹铅精舍旧藏未曾毁于太平天国这件事,丁申在《武林藏书录》卷下中也有记载:“迄今不四十年,(丹铅精舍)遗籍流落尘寰,书目亦散佚不传。书之不毁于寇,此中岂有数邪?”丁申在此感慨说丹铅精舍旧藏全都失散了,甚至连书目也未能留传下来,这些善本未曾毁于强盗,但同样未能逃过一劫,看来有些事情的确在冥冥之中有定数。


太平军打到塘栖时,劳权劳格确实躲了出去,吴昌绶在《唐栖劳氏三君传》中写道:“壬戌癸亥间,寇氛益炽唐栖当孔道不遑甯处,青主与顨卿季言仓卒扁舟至双溪,就友人归安丁宝书,僦一室居,所箸在行箧间虽流离迁徙,犹荟萃手写不辍。俄警至,又偕之吴江之同里,季言忧伤致疾,同治三年甲子卒,年四十五。


兄弟二人乘船来到了朋友丁宝书家,在这样的逃难过程里劳格仍然批书不止,后来丁宝书家也不安全了,于是他们又躲到了吴江的同里镇。这样的辗转逃避让劳格得了重病,在同治三年就去世了,年仅45岁。劳格因为没有儿子他在去世前把自己的手稿托付给丁宝书,十年之后丁将劳格的文稿编为《读书杂识》十二卷予以出版,另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文稿,这些书一并刊成于光绪戊寅年。劳格虽然没有儿子,但他却有丁宝书这样的好朋友也真是一件欣慰的事情。


对于劳格所撰的《读书杂识》后世给予很高的评价,比如李慈铭在《越缦堂读书记》中著录有该书,李在此文中评价劳格说:“其学氾博无涯涘,强识过人,勤于搜采,不愧行秘书矣。”


建桥人


到丹铅精舍看书的那位太平军将领是谁呢?劳格所藏的善本藏到了哪里呢?这当然都是令人好奇的问题,《塘栖艺文志·丹铅精舍书目序》中虞铭称:


初,太平军未至,劳家取所藏之绝精者,分装皮箱数十个,以船运之东塘永泰,劳氏祖宅、宗祠在焉。舟过武林头,为乡间乱民所劫,皆以为金银物,发之,见是旧书,尽弃于古荡洋中,仅取其箱。故宋元旧椠,流传者少,存世者多巽卿兄弟手自抄校之本。未久,洪、杨军占塘栖,有某首领入藏书楼阅书,惊曰:‘人称劳家所藏俱罕本,此皆寻常之物!’遂于户外榜一纸,戒军卒勿入,谓:此读书人家。乱后,劳氏惧祸而毁之。劳季言之曾孙告余,此忠王李秀成也。


依然宏伟


原来太平军还未打到塘栖时,劳家人就将丹铅精舍所藏的最佳之本装了几十个皮箱而后用船把它们运到东塘永泰的劳氏宗祠里面,但是运书的船在途中却被一些乱民打劫。这些人看到船上装的几十个大皮箱,以为里面都是金银财宝,拆箱一看全是旧书。这些东西对于不识字的暴民来说一点用处都没有,于是他们就将箱中的书全部倒到了河里。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他们觉得书箱不错,如此的暴殄天物岂止可以以买椟还珠可以形容之。丹铅精舍藏书中的精华就这样被毁掉了,难怪那位贼首在劳家中看不到善本,不过这也足可以说明此人对版本极其内行。那他究竟是谁呢?虞铭在文中说是劳格的曾孙亲口告诉他此人竟然是名气很大的忠王李秀成。


遇到了新华书店


对于李秀成后世多关注他被捕后所写的《供状》,对于此《供状》后世多关心曾国藩删改问题,少有人研究过李秀成何以对版本如此的内行,这倒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视角。


虽然说丹铅精舍的精华全部倒到了水中,但剩余之物其实也极其难得,虽然这些书从版本而言已经难有珍善,但是许多书因为有着劳氏兄弟的批校其实依然有着很大的价值。


眼前的仿古街


何以知道劳格所藏之本有其兄劳权的批校呢?2016年第4期的《文献》季刊上刊有崔瑞萍所撰《劳氏碎金>失收劳权题跋辑补》一文,该文中著录了赵元方旧藏的《司空表圣文集十卷》此书有劳权所书跋语,该跋中称:


运河对岸的牌坊


《一鸣集》旧刻未得见,钞本亦未蓄。此本经诸家勘过,虽未能尽复其旧,亦妙本矣。曩为素门先生古欢书屋藏书,后归何氏梦华馆,今为吾友高叔荃所得。前月家弟季言入城,从叚归,躬自景写,每钞一卷,余为度校抄,匝月而毕。鲍氏所据宋刻殊非佳书,故未能校定。赵氏所云一本者,未知何本。其他校改之字,似出思误,非必尽有所据。季言思更觅善本,援证他书,重加覆校,殊未善也。



沿此前行45米


看来兄弟二人的跋语都会相互题写,故丹铅精舍所藏之书中都共同有兄弟二人的字迹。如前所言,因为他们的批书太有名,所以后世更加关注劳批之书而并不在意其所批校之书的底本。


大明眼镜店


因此,丹铅精舍所藏虽然没有了太好的版本,但他们的书同样受到了后世藏书家的追捧,前面提到那么多大藏书家都在抢丹铅精舍所批之书,显然都是在劳格去世后从劳家散出之物。当时,散出之书为许多藏家所得,顾志兴在《浙江藏书史》中写道:“劳权、劳格藏书后有部流入同里朱学勤结一庐藏书楼及杭州丁氏八千卷楼、湖州陆氏皕宋楼。有部分为武进藏书家董康诵芬室所得,董康友人亦得部分,据劳氏藏书多为写本。”


眼镜店的另一侧


两个月前,国图古籍馆的赵前老师给我来电话,他说给国图搞录像的宗晓菊老师是劳格的亲戚,问我是否想认识宗老师。这当然对我而言是求之不得的好事,这么多年的寻访,我最希望就是找到藏书楼主的后人,因为从那里可以了解到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


旁边有个小广场


于是我就跟宗老师很快取得了联系,从通话中可以感受到宗老师为人爽快,这样的人最好打交道。她向我讲述了跟劳格的关系,原来宗晓菊的公公黄法良跟劳家有一定的关系,黄法良外公的爷爷就是劳格。然而我所查到的史料就是劳格无后,他为何又有这样的关系呢?而后想到劳经元有三个儿子,按照古代的习俗兄弟之间的儿子可以相互过继,说不定此子也是过继来的。而宗晓菊说她也搞不清这其中的细节,她说有机会带我到塘栖时寻找丹铅精舍遗址,同时见到她公公时也可以了解其中的细节。


此后不久,恰好我要到浙图去办事,在徐晓军馆长的安排下,童圣江主任和何勤带我到浙江几个县市去寻访,我给宗老师打电话请她告诉我塘栖镇她公公的联系电话。宗老师说她正巧也要回杭州办事,她愿意带我等一同去塘栖,这当然是求之不得的便利。而后由何勤开车我等四人一同前行塘栖。


从距离上说,塘栖距杭州不足百公里,但正赶上修路,三条行车道仅余一条,于是我们的车就跟着缓慢前行的大车后面慢慢吃土。在至少折腾了两个多小时后我们才来到了塘栖镇,在到达之前宗老师已经给其公公打过了电话,我等在约定地点见到了黄法良先生。


下车处的街名


黄先生也是位爽快人,他见面就说自己已经66岁,称自己的外公有兄弟四人,而外公为老二。他说话语速较快,向我讲解着他所了解的往事,而后带着我等来到了致和堂街。此街应当算是塘栖镇的主街之一,在该街的十字路口上看到了一家“大明眼镜店”。此眼镜店乃是临街楼房的底商,此楼后面有三排六层板楼。黄先生说这几座楼所处的地方就是丹铅精舍所在地,他甚至准确地告诉我说:“以大明眼镜店为座标,向东45米向南25米就是丹铅精舍的准确位置。”


介绍情况


站在那里看过去,这一带已经看不到任何老房的痕迹,如果不是找到了黄先生,恐怕不会有任何人知道这片现代街区就是建在丹铅精舍之上。虽然我早已知道丹铅精舍被拆掉了,但眼前的所见还是让自己忍不住大感失落。而我这不加掩饰的情绪也让黄先生感受到了,他告诉我说凡铅精舍原来的门牌号是“西小河153号”,他从小在这里玩耍,这个院落总共有三进庭房,均为二层的木结构,四围还有高高的风火墙,院落里很安静。他们可以在院中跟小朋友们追逐打闹,但是他却从没有在楼内看到书。并且他问过父亲,父亲已经90多负岁了,在这里也同样未曾看到过书。看来,在民国年间的旧藏的确散失的一本都没有了。


运河上最大的虹桥


沿着长廊前行


对于书楼的拆毁,黄先生说这大约是1988年的事情。因为这里要搞旧城改造,此房也在被拆的范围之内。当时也有人说这座书楼有历史价值,因此在拆房之前有一位副县长特地来查看,他看到这里只是住着一些居民并且房屋已经破烂到岌岌可危,所以他认为已经没有了保留价值,这处旧居就整个被拆掉了。


防撞桥用的神兽


旅游景点标致


古井


这真是一种无奈,但我辈无缚鸡之力,当然无法阻止而今的旧城改造运动。既然丹铅精舍已经没有了痕迹,我还想了解塘栖镇内还有哪些历史上遗迹在。黄先生说这样的遗迹倒是有不少,而后他带领我等来到了京杭大运河边,黄先生边走边说,原来塘栖镇内河道纵横,而今基本上都被填埋成了道路,但他又说现在的政府准备将这些路再挖开恢复成河道,以便建成旅游的水乡。


凡有游客处,就有肯德基


从大明眼镜店走到运河边大概仅有一百多米,不知道当年劳氏兄弟是否就是从这里装船运走了书楼中的珍品。在前行的路边看到了一家新华书店,这让我明知道这书店跟精舍不会有任何关系,但是能在这里看到书还是令我有些欣慰。书店前方不远就是大运河边,不知道什么缘故这一段的河道十分的开阔,沿着运河当地政府建起了不少的仿古建筑,看来真的要大兴土木打造旅游景点。

而今的河边建成了长长的仿古屋廊,我在屋廊的入口处看到了京杭大运河的文保牌,而后走入廊中,在里面看到了许多家不同的商店,由其一家肯德基最让我新奇,这样的土洋结合的确别有风味。


塘栖古镇


古老的桥面   


黄先生介绍说塘栖人的观念中河对岸不便于居住,所以很少人会住到对面去。而两岸相连者则是一处高大的石拱桥,黄先生说此桥总共七孔,乃是京杭大运河上最大的拱桥。而今这里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说话间我们又走到了拱桥的入口处,在这里果真看到了大量的游客。而今拱桥只允许行人通过,看着那斑驳的石面,我想象着劳氏兄弟在此走过的情形。然而我果真在拱桥侧方看到了一尊古人的雕像,这让我本能地以为他应该是劳格,可惜介绍牌上写着的名称却是陈守清。此人水藏书乃是一位经商者,明弘治年间这座广济桥倒塌,陈守清募集了一笔钱重新修建起了这座高大的拱桥。


修桥铺路当然是功德事,但能将古书递传下来也同样值得后人景仰,真希望在这熙熙攘攘的广济桥畔能够有一尊劳氏兄弟的雕像,以此让人在浏览玩耍之余还能记起这两位清代藏书史上的大名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