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通史77——三国中期那点事儿

 墨香笙樵 2017-10-24

           中古史__三国中期那点事儿

    上集讲到诸葛亮病逝了,但他临死前,给后主刘禅的奏表中,肯定了蒋琬、费祎、姜维的担当能力。然后用举荐丞相长史杨仪为中军师,军司马费祎为后军师,中监军姜维为军司马。

    然后诸葛亮又安排杨仪领兵,前军师魏延和中监军姜维断后。但魏延是蜀汉第一名将,不听杨仪的调度,领本部兵马跑前面去了。所以司马懿领兵追击时,杨仪便领兵回击,并退了司马懿。

    但魏延进入汉中以后,又领兵攻击杨仪的大军,老将王平呵斥魏延手下兵将,魏延的兵将纷纷后退。马超的堂弟,平北将军马岱趁机斩杀魏延,把魏延的人头献给杨仪,一场危机被化解了,杨仪领兵回到成都。刘禅就说,“任命丞相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揽政务,任命杨仪为中军师,费祎为后军师,姜维为右监军。”杨仪一听,很不开心。

    这时曹叡是最开心的,并说,“诸葛亮死了,蜀汉就不足忧虑了,东吴孙权自然也折腾不起来了。大将军司马懿功不可没,拜为太尉,掌管全国军事。”

    然后曹叡又说,“洛阳宫太破旧了,征召全国的工匠,修建洛阳宫。征召全国14__18岁,精通琴棋书画的美女子,都送到宫里来。”从此曹叡大多时间都沉浸在美女花丛中,这对儒雅好面子的曹叡来讲,身体能受的了嘛?而且也没多少精力关心政务了。

    司空陈群等人不断上书劝谏,他也很少采纳。其实曹睿的才能超过曹丕,选贤任能没的说,决断大事的能力甚至超过曹操,要不后人怎么给他的谥号是明帝呢?但诸葛亮死后,他的危机感没了,就放纵自己了,开始任性了。好在他任用的官员都很称职,政务和农桑生产一点没耽误。

    而蜀汉后主刘禅这时的压力大,因为诸葛亮刚死,他很不适应,总觉得少主心骨一样,于是他就说,“拜蒋琬为大将军,整治军队,同时兼管尚书事务,升费祎为尚书令。

    杨仪一听,就更不开心了,就有怨言了。并对费祎说,“当初丞相刚死时,我如果领兵投降曹魏,至于像现在这样不受重用嘛?”

    那费祎敢不上报朝廷嘛?于是杨仪被关入大牢,然后就自杀了,你看怨气害人吧。

    而这时曹叡的宫女已超过千人了,宫中女官的俸禄,几乎和大臣差不多了,并帮他批阅奏章,只是重要的奏章才请示曹叡批示。那你说大臣们能干嘛?

    于是廷尉高柔和少府杨阜等人,也不断上书劝谏,但效果仍不大。不久司空陈群去世,他是曹魏时上书进谏陈述治国得失最多的人,曹叡被闪了一下,于是下诏说,“各位公卿,你们每人再推举一位德才兼备的人,我要再选出一位名臣,魏国的名臣可不能少啊!”

    最后司马懿推选的兖州刺史王昶当选,也成为一代治国名臣。说明曹叡和司马懿,选贤任能的水平都很高,对吧?

    几年后,辽东太守公孙渊反叛,打败了讨伐他的曹魏军队,然后自立为燕王,并引诱鲜卑人掠夺北方边境。

    于是,曹叡急忙从长安召回司马懿,并说,“太尉,公孙渊也是个大祸患,平定他就靠你啦,我已经为你准备了4骑兵。

    朝中有的大臣就说了,“休养生息不能耽误啊,一般和蜀汉及东吴打架,才出兵4万以上,征讨辽东出4万兵马,太浪费了。何况关中还养着几万兵马,军费恐怕不够啊!”

    曹叡说,4000里远征辽东,没有实力怎么行?不应斤斤计较军费。司马太尉,这次出征往返要多少天呢?”

    司马懿说,“公孙渊的才智,估算不出双方实力的差距,所以他会选择动员所有的力量抵抗。那么攻占百日,休整60日,往返路上200日,一年时间足够了。”你看司马懿用兵精细吧?曹瑞明断能力强吧!

    于是,司马懿率领大将胡遵、牛金等人,领大军就出发了。刘禅得到报告后就说,“曹魏发生了内乱,这是天赐良机。现在加封蒋琬为大司马,可以开府治事。你应严整治军,在汉中做好出兵的准备,等到东吴举兵伐魏时,我们东西配合,共同攻打曹魏。”

    不过东吴这几年可不太顺,上次被诸葛亮忽悠,调集10万大军北伐,那可是东吴的国力上限了。因为东吴就扬州的农耕接近中原的水平,荆州江南那几个郡很落后的。而交州,也就是越南和广东,在当时更落后,连兵都征不到。所以那10万兵大多都是江东那几十万人里出的,那能不影响农耕生产嘛?花掉的军费要几年才补回来呢?而孙权当了皇帝以后,又派一万军队到台湾占地盘儿,也赔钱,因为当时台湾只有几万流民。而与辽东太守公孙渊合作,又被骗了,也赔钱。最主要他开始重用中书郎吕壹,审核大臣奏章时咬文嚼字,陷害了许多人,弄得人人自危,连陆逊等大臣一谈起吕壹来都伤心流泪。那你说吴国的政务能好吗?而且孙权越来越自负,也做不到从谏如流了,连太子孙登的规劝也不听,结果被吕壹祸害了几年才反应过来。

   等孙权杀掉吕壹后,也觉得这几年做得不好,于是说,“各位公卿,都讨论一下,如何改变政治措施?才能提高国家的实力。”

    路逊就说,“国以民为本,强盛取决于民力,财货也出自民众。如果不想办法让国民得到利益,却想让他们为国效劳,实在难以做到。请陛下多安抚赈济平民,用不了多少年,国力自然就上来了。”

    但孙权表面上同意路逊的建议,心里却很反感,于是并未采取多少有效措施。而当时江南的条件很差,开垦荒地的成本较高,普通国民很难作为的。这就说明修为不够时,权力大的人越老越自负。所以这时东吴的国力,是逐渐下降的。

    不久,司马懿打败并杀死公孙渊,彻底平定了辽东,果然不到一年。可当他班师走到离洛阳几百里时,连续接到五道诏书,于是急忙乘坐最快的马车,连夜赶回到洛阳。

    曹叡拉着他的手说,“我忍着没死,就为了等你,因为有后事相托。”

    然后招来齐王曹芳,并指着曹芳对司马懿说,“就是他,你不要看错,要与曹爽一起辅佐他。”然后立齐王为太子,随后,曹叡就死掉了。所以说啊,放纵自己的身体,身体就放弃你。

    于是8岁的曹芳继位,尊称郭皇后为皇太后,加封曹爽、司马懿为侍中,一起管理朝中政务和军事。把曹叡正修建的宫殿都停了,说明曹魏的主流思想,还是重视经济,节资本,休养生息为主的,对吧?

    这时曹爽、司马懿,各领3000近卫军轮流值守宫中护卫的,而且皇帝的诏书也是由他俩把关的。但曹爽是大司马曹真的长子,那是魏氏宗亲,自然影响力更大一些,想法也更大胆。不久就尊司马懿为太傅,逐渐夺了司马懿的兵权,并把自己的几个弟弟和亲信全部安排在重要部门,也控制了禁卫军,就开始专权了。

    司马懿并没想到曹爽下手这么快,但他一生谨慎,自然能沉稳应对。

    不久,孙权集结了几万兵马,与蜀汉大司马蒋琬约好,趁曹魏新皇帝继位,北上伐魏。并派大将全琮和诸葛恪攻打淮南,大将朱然攻打樊城。

    于是司马懿上奏说,“吴兵入境没什么可担心的,关键是有大臣和边疆士兵在一起,鼓励他们安心坚守,让老臣去吧。”那曹爽当然不会反对了,对吧?

    结果司马懿前后两个月就打败了东吴军队,在朝中的威望更高了。而他反而更谦虚低调了,并经常对手下将领们说,“人最忌讳的就是自大、自满,位置越高就应当减损再减损,也许可以免除祸患的。”

    从此司马懿很少留在京城,经常巡视边境的驻防,因为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能文能武,经常袭击魏军。

    结果这一巡视就有了想法,就上表推荐尚书郎邓艾到淮南考察屯田计划。而邓艾考察以后就说 “ 太祖从大破黄巾时就实行屯田,所以能制胜四方。如今主要军事行动都在淮南,每次大军出征时光转运粮草的士兵就占了一半,耗费几亿钱。如果淮北用两万人屯田,淮南用3万人屯田,1/5的人轮流休息,就有4万人常年屯田防守,同时再挖渠、灌溉开通漕运,那么6年以后,光淮河屯田收获的存粮,就可以供养10万大军用5年,那时再伐吴就容易了。”

    司马懿一听,“你的屯田计划非常稳妥,就这么办。”

    这样曹魏的实力又上升了,这是东吴和蜀汉比不了的,对吧?

    蜀汉大司马蒋琬呢?怎么没出兵呢?他在汉中屯兵驻守了好几年,也派马岱和姜维出征过几次,但都没什么收获。那诸葛亮都收获不大,何况他了!对吧?于是他又想沿汉水东下袭击上庸,也就是当年刘封驻守的地方,湖北十堰市附近。然后就大造战船,并和东吴约好出兵,不过东吴出兵时他病了,同时朝中官员也大多反对他出兵,并派费祎和姜维来劝他说,“顺汉水而出兵容易退兵难,不是上策。

    于是蒋琬、费祎、姜维商议后上诉书“凉州地势险要,能进能退,又容易得到胡人的响应。最好命姜维为凉州刺史出兵西北,我领兵驻扎在涪县,做他的后援。”

    你看,转了一圈又回到诸葛亮的战略方向上,这就是三个臭皮匠赶上诸葛亮的故事。但诸葛亮的以攻为守,他们并没领悟到,竟然把后援放在距汉中上千里的涪县,实在是太后了。而姜维掌权后极力用兵,也把自己玩砸了。

    通过以上的事件,可以看出三国当时的大趋势。魏国人才多的是,农桑生产抓得好,国力不断上升。吴国孙权开始自以为是,乱用人,所以朝政有点乱,耽误了农桑生产,国力开始下降。蜀汉政治稳定,农桑生产没耽误,但人才跟不上,国力增长有限。也就是说,此时的蜀汉大臣们没有成熟的战略预判能力,因为主要的大臣都出自丞相府,你不可能把一国的人才都选上来,有些人才也没机会历练,对吧?这就是诸葛亮治蜀20年,害的蜀中无大将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