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鱼类】鱼文化 知多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于鱼也有特定的文化,只可惜知之

 净名斋主 2017-10-24
中国鱼文化 鱼文化渊源流长   从远古狩猎、采集时代起,鱼一直与人类密切相关,甚至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类赋予鱼以丰厚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门类——鱼文化。流传至今,每年除夕,餐桌上必然有鱼,一般人当时都不吃,就是图个“年年有余”。这种风俗,民间称之为“讨口彩”。不仅在我国,就是在中国文化波及的地区和国家,“讨口彩”习俗也非常盛行。   此外,金鱼和鲤鱼在当时被赋予了更加特殊的文化色彩。鲤鱼的文化含义更为丰富,我国民间习俗,常把鲤鱼视为“财神”。每到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乡间里就有人在黎明时分挑着担子,在盒里盛着小鲤鱼,一边走一边敲着小锣鼓,嘴里喊着“财神爷来了!”于是家家户户赶紧把门打开表示欢迎,送给来人一个红“封包”,对方就送上一条活鲤鱼。这种习俗在群众喜闻乐见的年画里多有体现。民间的艺术家们用象征手法描绘了《年年有余》这样的年画,采用了“余” 与“鱼”的谐音,从而在画面上绘出了大鲤鱼的形象。   通威看中的就是鱼的文化内涵,同时这也是鱼被选为奥运吉祥物的真正原因。四川水产资深专家吴江研究员还讲述了一个传说,从远古以来,人们都十分喜爱吃鱼,特别是鲤鱼。但在唐朝时,是李家的天下,鲤同李谐音,鱼“姓”了皇帝的姓。皇室之中以鲤为佩,兵符也改用鲤符。百姓捕到鲤鱼必须放生,谁出售鲤鱼就得受罚。为了禁止百姓吃鲤鱼,于是有了吃鲤鱼容易发病的传言。“这些传言至今虽无从考证,但有关鲤鱼的习俗却是在中华辽阔的大地上广为传播。”   近年来在香港等地,公司、酒楼开张,乔迁之喜等都习惯恭敬、端庄地摆上一缸锦鲤。这群锦鲤里,必然有一至数尾全身乌黑、肚皮金黄被称为“铁包金”的,锦鲤有“进利”之意,“铁包金”自然是肚里有黄金,那即意味着发财。   在我国的民俗文化中,鲤鱼一直是吉祥物和吉祥语、吉祥图案的内容。民间有“鲤鱼跃龙门”的传说。“鱼跃龙门”为仕途得意、飞黄腾达的祝吉语。此外,因“鲤”与“利”谐音,“鱼”与“余”谐音,吉祥图案“渔翁得利”、“富贵有余”、“吉庆有余”等中的纹图亦都是鲤鱼。在中国人民银行 1997年发行的贵金属纪念币中,就有三枚“吉庆有余”的纪念币,其中一盎司银币一枚、二盎司银币一枚、一盎司彩色银币一枚,其图案就是娃娃抱大鲤鱼的我国传统吉庆有余的图案。   “四川的鱼文化十分久远”,作为解放后曾任四川省水产局局长的杨全成说,上世纪70年代,在重建绵阳三台县团结湖水库时,从坝底挖出了至少上万年的鲤鱼化石。   随着劳动的深化,鱼类不仅作为人类食物的可靠来源,同时也构成其精神世界的神秘意象。鱼骨作为最早的饰物,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出土的涂红、穿孔的草鱼眶骨,为我们提供了这一判断的最早实证。而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鱼图、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璜、玉块鱼图,更使中国鱼文化发展到了早期的高峰。鱼类一旦摆脱了单纯的食用价值,成为人类物质生产与精神创造的对象,鱼文化的系统便开始形成了。   鱼曾是身份的象征   “其实,你知道吗,鱼曾是代表人类权利和身份的标志。”有着几十年经验的水产专家冯耳元说。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鱼纹盆,以及人面鱼盆,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这些鱼纹只是一些很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并不很形象具体的鱼形,因此也称不上什么美感。但是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这和他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为他们当时是临水而居,鱼是他们的食物和生活的保障,没有鱼就意味着死亡。因此这种感觉决定了他们对鱼的崇拜,把它作为美的象征。这是对鱼崇拜的一个原因。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鱼多仔、繁殖能力强,在母系社会,人们的寿命普遍偏短,而大量繁衍是人类得以延续的重要方式,所以人们渴望多子多孙、人丁兴旺。   后来人们创造了新的崇拜对象——龙,但龙有鱼的特点,那就是全身布满了鳞片。在古代的故事中,鱼龙可以互相转化,鱼是龙的另外一种形态,龙在困境中常常变化成鱼的形象。   到唐代鱼成为权利和身份的标志,唐代的皇帝赐给臣子鱼符,鱼符的作用和虎符是一样的。唐高祖为了避先人李虎的讳,将虎符改为鱼符。鱼符分为不同的种类,有金质、银质、铜质三种,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佩带。另外,还出现了专门用来装鱼符的袋子,叫鱼袋。当然,这里面应该有对鱼崇拜的成分。也就是说,唐代在崇拜龙的同时,也在崇拜着鱼。   鱼和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影响着中国的文学艺术,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是最早的养鱼国   中国是一个渔业大国,有着悠久的捕鱼史。据史料,中国是最早的养鱼国家,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早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从事捕鱼作业。1983年,我国考古学家在辽宁省海城县位于一条叫海城河的右岸的小孤山仙人洞遗址中,出土了一枚用鹿角制作的用来射鱼的用具鱼镖头,加工采用了锯切、研磨等方法,在鱼镖头上还制成倒钩、正钩、锐尖和利刃,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捕鱼工具,可见当时的加工技术已经大有发展。   此外,1955年还在河北省唐山市大城山遗址,出土了属新石器时代的一枚鱼镖和二枚鱼钩,鱼钩一枚长四厘米左右,另一枚仅长两厘米左右!并在鱼钩上使用了倒钩技术;1958年在黑龙江省宁安县牛场遗址发现属新石器时代一枚鱼钩;1952年在河南省郑州市商代遗址发现属商代的三枚鱼钩; 1958年在辽宁省朝阳县十二台营子青铜短剑墓发现属春秋末战国初的一个渔钩坠子(和现在用的铅片、铅块作用相同),同时也发现了三枚鱼钩。从考古发现来看,人类用以捕鱼的工具已十分精细、实用,可见当时人类的生活已与捕鱼业十分密切。   而四川的水产业真正获得大发展是在解放以后。杨全成说,当时四川的水产业年产量只有1万吨左右,主要集中在万县一带。与之相比,现在产量已经将近100万吨。这其中,通威集团总裁刘汉元发明的“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技术”作出了突出贡献。这是产业上的一个革命,让渔农真正走上了致富路。 中国鱼文化2(转载) 一、 鱼的崇拜   远古,人们不了解生殖的秘密,所以就产生了对生殖器的崇拜。后来,人们接触了动物和植物,看到一些动物植物与生殖器相似,于是就产生了图腾崇拜。对青蛙、鱼、甜瓜等的崇拜,就是对女性的崇拜,而对小鸟的崇拜则是对男性的崇拜。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鱼纹盆,以及人面鱼盆,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这些鱼纹只是一些很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并不很形象具体的鱼形,因此也称不上什么美感。但是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这和他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为他们当时是临水而居,鱼是他们的食物生活的保障,没有鱼就意味着死亡。因此这种感觉决定了他们对鱼的崇拜,把它作为美的象征。这是对鱼崇拜的一个原因。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鱼的形状与女性生殖器相似,还有鱼多籽、繁殖能力强,在母系社会,人们的寿命普遍偏短,而大量繁衍是人类得以延续的重要方式,所以人们渴望多子多孙、人丁兴旺。   后来人们创造了新的崇拜对象--龙,但龙有鱼的特点,那就是全身布满了鳞片,所以我认为对龙的崇拜是对鱼的崇拜的延续和变种。另外,鱼龙并称,成为一个常用的名词,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有“鱼龙潜跃水成文”的诗句。   在古代的故事中,鱼龙可以互相转化,鱼是龙的另外一种形态,龙在困境中常常变化成鱼的形象。有的故事说,调皮好玩的龙女变化为红鲤鱼到江河或池塘里玩,结果被渔人捉住,后来被一书生解救,龙女对书生产生了爱慕之情,虽人神殊途,但最终感动上天,结为夫妻。这故事里的鱼和龙都是人们崇拜的对象,但是在这里神已经被人化,带有人的温情与和善。   到唐代鱼成为权利和身份的标志,唐代的皇帝赐给臣子鱼符,鱼符的作用和虎符是一样的。唐高祖为了避先人李虎的讳,将虎符改为鱼符。鱼符分为不同的种类,有金质、银质、铜质三种,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佩带。另外,还出现了专门用来装鱼符的袋子,叫鱼袋。当然,这里面应该有对鱼崇拜的成分。也就是说,唐代在崇拜龙的同时,也在崇拜着鱼。   鱼和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影响着中国的文学艺术,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二、鱼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的关系  1、鱼与爱情有关   基于第一点的论述,我们也就能很容易理解人们用鱼代表爱情这一做法了。当然,人们用鱼代表爱情还因为鱼与水之间难以分开的关系,我们经常看到婚联上有这样的句子:鱼水千年合。恋人或夫妻之间如胶似漆、难舍难分,不就是因为夫妻关系就如鱼水关系吗?   古诗《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古人用莲象征爱情,用鱼代表女性,所以《乐府古题要解》说:“江南古词,盖美芳晨丽景,嬉游得时也。”以说这是一首表现男女相悦嬉戏的情诗。   2、可以借鱼来表达思念   古代传说大雁和鱼均可传递书信。据《汉书》载,匈奴扣留苏武,并谎称已死。汉使得知苏武没死的消息后,对匈奴单于说:“天子射猎林中,得雁,足系帛书,言苏武在某泽中。”单于只好把苏武送归汉朝。另外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就是鱼雁传书的来历。   《西厢记》中有这样的一段唱。【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其中“一春鱼雁无消息”,就使用了"鱼雁传书"的典故,很好地表达了崔莺莺希望张生勤来书信,珍惜爱情、淡泊功名的感情。   3、鱼表现了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对自由的追求   在《庄子·秋水》一文中,有一段十分精彩且经典的对话。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修(“修”字以“黑”代“彡”音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 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我们在这里并不是要谈论庄子的谈话艺术,我们要说的是这里表现了庄子发自内心的对自由的渴望。他羡慕鱼的自由,他追求人生的自由,他也的确在他的一生中切切实实地实践了他的原则,也许他的身体不一定真的自由了,但他的心灵的确达到了一种不为功名羁绊、不为繁华所动的大自由。   另外,我们会注意到古代的隐士往往以樵夫和渔人的形象出现。渔人是隐士的象征,是高士的别名,是自由自在的人。“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他们看透世态,冷眼看红尘,得大自由、大自在。又如“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虽有人生苦短的感慨,但这种生活也是十分潇洒自在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就是用渔翁的形象表达自己高洁、不随流俗的品质的。   隐士总是独坐江边,任斜风冷雨,我自凝视江面的形象,这又是为何呢?   《楚辞·渔父》一文写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他劝屈原不必怀瑾握玉,应该同流合污,其实这是试探屈原,并不是他的本意。这个渔父还唱到:"沧浪之水清矣,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矣,可以濯我足。"他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隐士。   庄子也曾在水边垂钓,他太穷了,所以他要钓些鱼来充当食物。不知他的垂钓技艺如何,但他完全可以钓到高官厚禄,因为楚王派人来聘请他担任令尹,但他果断地拒绝了,他说他宁愿是一只在沼泽中拖着尾巴游来游去的乌龟。这种愿望和他羡慕游得十分快乐的鱼的愿望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严光的故事也能给我们答案。严光和刘秀是同学,刘秀当上皇帝以后派人拿着严光的画像到处去找。后来,在一个泽中找到他,他反穿皮衣,垂钓泽畔,形象十分个性。光武帝礼贤下士,想请他来辅佐自己,治理天下,但严光最终也没有答应。光武帝与严光同榻而卧,严光睡姿很不好,将自己的大臭脚放在皇帝肚子上,以至上天也显出征兆。第二天,有人报告客星犯御座很急。   庄子和严光的故事在我国流传很广,对后世影响也很大,他们成了许多知识分子的榜样。有的人思慕,有的人仿效。所以在文学作品中,隐士的身份多为渔人,形象多为静坐垂钓的渔夫。   但同是垂钓的形象,有的人追求的却不是自由,而是人生价值的实现。所以姜子牙渭水用直钩垂钓,非为钓鱼,而是钓人君也。而唐代诗人孟浩然“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诗句充分表现了他的无奈和失望,自己不能出仕,而只有羡慕的份,人生价值如何实现,青史留名也可能成为虚谈,孟老夫子自然悲从中来,感慨无限。   同样是钓鱼,有的是为了鱼,有的是为了钓,有的是为了结果,有的是为了过程。一般垂钓姿势,万般感情寄托,真是让人品味不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