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汽车三维布线设计三

 长寿石 2017-10-24

16、 ABS轮速传感器线束的分块定义和设计

ABS轮速传感器线束是一条较为特殊的屏蔽线束,该线束不是由线束厂家来生产,而是传感器自带的一部分线束。虽然该段线束由传感器厂家自带,但需要设计方根据布线的周边环境状况设定出该段线束的长度、线束的固定方式以及线束的保护措施,提交传感器厂家,传感器厂家按设计方的需求来生产。

轿车的ABS轮速传感器线束可分为ABS前轮轮速传感器线束和ABS后轮轮速传感器线束。(下二图分别为ABS前轮轮速传感器线束布线例图和ABS后轮轮速传感器线束布线例图)

汽车三维布线设计三

汽车三维布线设计三

在ABS轮速传感器线束的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较为频繁的制动操作时,制动油管温度较高,因此传感器线束要与制动管路保持一定的间距;

2)、传感器线束通常采用橡胶套或管路固定卡扣进行固定,不要使用普通的线束扎带;

3)、传感器线束的固定点间的线长尽量小一些,一般不大于200mm;

4)、传感器线束上的对接插接件必须固定,避免在车体外晃动,通常将固定点设置在车身钣金件上;

5)、在传感器线束与其他件可能产生相对摩擦运动的地方,线束应套防磨波纹管;

6)、底盘的悬架系统与车身之间是有相对运动的,当传感器线束从悬架过渡到车身上时,须预留一部分线长来克服悬架与车身之间的最大远离间距(通常情况,悬架与车身的最大远离间距出现在当车身被举升,悬架自然下垂的时候) 。

17、搭铁线束的分块定义和设计

搭铁线束是将电器件的负极和蓄电池的附件连接在一起的线束。目前,汽车是采用单线负极搭铁制,这里所说的搭铁线束指连接白车身与蓄电池负极、发动机及变速箱体与蓄电池负极之间的连接线束。

搭铁线束一般分为车身搭铁线束和发动机搭铁线束。车身搭铁线束是指连接白车身与蓄电池负极之间的一条线束;发动机搭铁线束是指连接发动机与蓄电池负极(或白车身之间)的一条线束。(下图是车身搭铁线束布线例图)

汽车三维布线设计三

在搭铁线束的设计过程中,对于车身搭铁线束要求线束尽量要短,由于蓄电池负极桩头随蓄电池的布置位置已定,因而在车身上的连接点要尽量靠近蓄电池负极,这样车身搭铁线束的长度就减短了;由于该线束是一条单根8~10mm的导线,故在包扎保护方式上可套波纹管包扎。

发动机搭铁线束的设计也要求线束要尽量短,在变速箱或发动机壳体上找一个便于拆装的螺栓(M6或M8),从该点位置引至近的白车身或蓄电池负极桩头;引至白车身的线束,需要考虑搭铁线束随发动机一体装配到白车身上后,线束在车身端的固定操作方便性;如果是连接至蓄电池负极桩头,该线束可随发动机线束一起走向,直至到达蓄电池负极区域;在线束的包扎方式上也是采用套波纹管包扎。

五、三维布线原则

1、 线束布置原则

1)、线束布置应符合《汽车线束设计技术规范》的相关规定。

2)、线束布置设计首先从整车电气系统的整体布局出发,设定出主干线的初步走向。

3)、在布线的过程中,要灵活避让可能与线束干涉的车身件;地板线束的布线位置要避开乘员容易踩踏到的地方。

4)、线束插接件的对接位置要设定在易拆卸和诊断维修的位置,且成员不易碰到损坏的位置。

5)、除了ABS轮速传感器线束和后氧传感器线束以外,车体地板之外尽量不要走线,以免障碍物对裸露在车外的线束造成损伤。

6)、布线时要避开运动件的运动区域,避免运动件损伤线束。

7)、 线束外径的模拟要以整车原理图和设定的线束包扎方式为依据,要在布线位置预留出一定空间,以防模拟的线束外径小于实际的线束外径。

8)、 整车搭铁点的设定要满足整车电气系统的需求,要将电机接地、控制器接地、传感器信号接地区分开来设定搭铁点。

2、 线束长度的测量原则和长度公差设定原则

1)、 测量线束要以线束卡扣和线束扎带的固定中心为起始测量点;有线束压板和线束胶套的地方,以压板和胶套模拟拉直后的长度为准。

2)、 预留长度的设定,对需求预留长度来拆卸维修电器件的线束,预留的长度以电器件拆卸拿出后的运动轨迹长度为准;对需求预留长度来克服相对运动的线束,预留长度以最大相对运动间距为准。

3)、 为了保证线束的三维数模的长度设计值与汽车产品安装时的实际长度误差能满足连接的要求,需要设定线束的长度公差,公差设定应符合下列提及标准。

满足QC/T29106 《汽车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中4.2汽车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的规定;其中电线束基本尺寸极限偏差应满足QC/T29106表1中的上偏差值。

3、 线束过孔原则

在线束穿越前围板、地板、A/B/C柱、行李舱时,需要开线束过孔,孔型可为圆孔和腰型孔,孔径必须大于线束和插接件能穿越的最小孔径。过孔处必须设计保护橡胶套, 胶套的设计要以孔径、孔型及开孔的周边结构环境为依据;胶套的设计须满足密封良好、装配合理、保护恰当的技术要求。

4、 线束固定原则

线束的固定应符合《汽车线束设计技术规范》中的规定。在特殊环境和特殊位置需采用特殊的固定方式,例如采用波纹管夹、线束压板、线束护板、线束双管夹、橡胶套、线束支架等固定方式。

5、线束的接头选用原则

1)、 电线接头型式、尺寸和技术要求和技术条件应符合QCn 29010和QCn 29009的相关规定。

2)、 选用的插接件应符合QC/T 417.1、QC/T 417.3、QC/T 417.4、QC/T 417.5中的规定。

3)、 发动机舱、裸露在车体之外的插接件须选用带防水、防尘密封塞的插接件。

4)、 线束对接插接件和插接口不在电器件本体上的插接件选用,须选择带固定卡扣或固定结构的插接件。

6、 线束的包扎原则

1)、 线束的包扎应满足《汽车线束设计技术规范》中的规定。

2)、 线束的包扎方式应根据线束所处实际环境状况,选择最佳的包扎保护方式;一条线束总成可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包扎方式分段包扎。

3)、 若线束周边环境与参考样车一致,可参考选择样车线束的包扎方式。

7、三维线束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步骤

1)、三维线束的设计方法

通常情况下,所设计的车型都有参考样车作为设计基础和依据。在三维线束的设计中,首先取样参考样车线束,参照样车线束的分块和布置走向情况,对设计车的线束进行初步的分块定义;然后收集车身部分、底盘部分、电器总布置部分的初步三维数据;继而依据最整车三维数据和整车电器的设计方案,同时结合最新的整车初步原理图,在参考样车线束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线束的分块方案和走向方案。有了整车初步的三维数据和三维线束设计方案和思路后,就可以进行初步的三维布线设计了。在随后过程中,根据整车三维数据、整车电气设计方案、整车原理图等方面的不断更新和调整,对三维线束分块、布置走向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直至整车数据冻结,三维线束的设计工作也就完成了。

2)、 三维线束的设计步骤

设计步骤(1):依据参考样车的线束数据、整车电气设计方案、整车原理图等数据,形成线束分块、布置走向的初步方案和思路。

设计步骤(2):收集样车线束上固定件的种类和固定件的配合孔参数,创建出线束固定件及附件的三维数据,例如线束橡胶套、线束卡扣及扎带、线束护板及压板等。

设计步骤(3):根据初步的维数据和线束分块、走向布置方案及思路,进行初步三维线束分块、走向布置设计工作。

设计步骤(4):根据电器件的布置位置数据,将分支线束布置引支相应的电器件接插口位置。在此过程中,以整车原理图和电器件的接线原理图为主,初步设定的包扎方式为辅,模拟出干线束、支线束的线束外径,同时检查是否有穿线空间。

设计步骤(5):根据“线束固定原则”中的相关标准和规定,设定线束固定点,如果固定点处有圆角或曲面特征,可适当调整线束固定点之间的长度;设定固定点的方法通常是将与固定件配合的开孔参数(大小、形状、方向)反馈为三维实体数据。

设计步骤(6):根据 “线束过孔原则”中的相关标准和规定,设定线束过孔参数(大小、形状、方向),同样也是将线束过孔参数反馈为三维实体数据。

设计步骤(7):收集所有的开孔参数的三维实体数据(须为整车绝对坐标下的数据),提交总布置检查审核后,由总布置提交车身和底盘,由车身和底盘按要求进行开孔作业。

设计步骤(8):收集车身和底盘已作了开孔的三维数据,将已作逆向或选型的线束固定件和保护件如线束胶套、线束扎带及卡扣、线束压板及护板放置到相应的开孔位置,检查孔位是否匹配。

设计步骤(9):根据每个电器件的接口接插口处的三维信息数据,创建与电器件对接的线束端的插接件三维数据,根据创建的三维数据,进行插拔空间和插接件的穿孔空间校核。

设计步骤(10):根据前面的线束分块方案以及整车原理图和“接头选用原则”中的相关标准和规定,选定线束总成之间的插接件对接位置和插接件型号(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整车原理设计人员和线束厂人员配合工作),创建对接插件的外形尺寸数据后,放置在设定的对接位置,进行对接空间校核和穿孔空间校核;插件选定后,将插接件固定卡扣的开孔参数和开孔位置的三维数据提供各总布置,总布置检查校核后提交车身或底盘作开孔作业。

设计步骤(11):在设计过程中,总布置、车身、底盘、电器的相关数据都在不断地更新和修改,因此三维束的布置、走向、固定件的相关设计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直至整车数据冻结。

设计步骤(12):在整车电器设计方案、整车原理图、车身和底盘等的数据更改较少及数据较为完善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线束长度的测量和包扎方式设定工作了。 依据“线束长度的测量原则和长度公差设定原则”和“线束的包扎原则”中的相关规定和标准对三维线束进行测量和包扎设定工作。将线束的分支位置方向、线束长度、线束包扎形式、线束固定和保护件(扎带、卡扣、护板、胶套等)反馈到线束二维图纸上,作出二维线束框图,最后将整车二维线束框图提交二维线束设计人员,进行二维线束设计工作(在此过程中,线束框图要随三维线束数据的变动而变动)。

设计步骤(13):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需要将三维线束的最新数据,有阶段性地提交总布置、车身、底盘等部门人员检查,将反馈的意见进行修改。

设计步骤(14):在整车三维数据冻结快要冻结阶段,将所有修改好的线束的三维线束数据整理导出;根据线束明细清单,将作了分块的线束三维数据进行分别命名,然后将已命名的线束数据进行整体装配,这样线束的整车三维线束设计已基本完成。

设计步骤(15):车辆试制之后的局部修改和调整。

8、 三维线束的检查分析

1)、 检查所设计的线束是否执行了“三维布线执行标准”中的规定;

2)、 检查所设计的线束是否满足“三维布线的基本技术要求”中的要求。

3)、 检查线束的设计执行了“三维布线原则”中的相关原则。

4)、 检查线束是否与车身件、底盘件有干涉之处。

5)、 检查整车线束固定件在车身和底盘上的开孔是否已按要求执行、并检查孔位是否与固定件匹配吻合。

6)、 检查车身上搭铁点的设定位置、搭铁形式(螺栓搭铁或螺母搭铁)以及数量是否已按设定需求来执行。

7)、 检查二维线束框图是否与三维线束一致,如分块、分支位置、分支方向、长度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