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事新编:夺嫡(三)

 昵称29313448 2017-10-24

  郑庄公一举粉碎了段及后党势力的叛乱,彻底搬掉了这块处处绊脚的石头,他的地位更加巩固了,他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心情愉快。他以前每当他走进京城国君宫殿,心里总是感觉自己客居于此,甚至寄人篱下,小心翼翼,好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一种无形力量的监控之下。但是现在,这种感觉已经完全消失了,他才感到这个宫殿是自己的家,于是他以主人的身份,大宴群臣,犒赏诸将,大赦天下。在以往,庄公话虽不多,但是每讲每一句话都是官方的语言,规规矩矩,一本正经,但是今天不同了,在宴会上他甚至跟群臣说说笑笑,喝酒也是开怀畅饮,不醉不归,不同以往那样适可而止了,他毫不掩饰胜利的喜悦,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在座的群臣,都称赞主公仁义英明,颂声不绝于耳,庄公十分享受。席间,有个叫颖考叔的,是颖谷管理疆界的官吏,进京献贡品。庄公赏赐御膳,颖考叔将主公所赏赐的每样美食都怀揣几种,庄公见他装模作样就问他原因,颖考叔答道他想这样的美食他的母亲一定没有尝过,想到母亲的养育之恩便顺手拿些回去孝敬她老人家,庄公知道他是间接地批评自己囚禁母亲,但还是叹息自己母子失和,本来就考虑到国母毕竟是国母,囚禁必会遭到朝野议论,对自己影响不好,于是借颖考叔这样独特的规谏,亲自释放了母亲,也显得自己仁义孝顺。母子关系恢复如初,母亲国母的身份照旧,庄公还是那样殷勤侍奉,早晚不忘问候,其乐融融,母慈子孝,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

  这出母子失和,兄弟反目的人间悲剧,究其源是争夺权利,使得夺权斗争逐步升级的根本原因是做母亲的在推波助澜,本来段不一定就觊觎储君的位子,即使想当也未必有胆子搞叛乱,但母亲的大力支持,一再鼓励,给他撑起了腰,让他放心大胆地去争取。这个位子本来就不属于段的,但他一心要得到,这是因为母亲一直希望小儿子成为接班人,一再的暗示,一再的纵容,使得馋涎欲滴的段,抢夺的欲望愈来愈强烈,以至于以为自己才是当然接班人,所以夺起权来理直气壮,觉得是理所应当,这无意中就助长了小儿子的野心。后人多讥讽庄公阴险狡诈,不及时规劝教导兄弟,而是兵戎相见,将兄弟逐出国境,又囚禁母亲,不是为君为兄为子应该做的。庄公固然奸诈,但做母亲在这件事情上难道不要负责任吗,没有她不断的给小儿子打气撑腰,做大后台,段大概也仅限于馋涎欲滴。如果没有母亲的支持,夺嫡根本无望,自知无望的段最多会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那么自然也就不会上演后来哪些你死我活的些节目了。

  按理两个儿子都是亲生,大儿小儿不论谁当都是自己的儿子,可是这位母亲对待两个儿子的态度却如此的出离常情,以致反目成仇,追溯其源是大儿子在出生时给他带来巨大的痛苦,难产几乎要了她得命。经历了生与死的较量,终于在饱受了巨大的痛苦之后大儿子才呱呱落地,疼痛与疲惫之余做母亲的喜悦荡然无存,对眼前这个新生的男婴说不出的厌恶,认为这是个不祥物,为了纪念这个孩子的难产,故给孩子起名曰“恶生”。

  原来由于周幽王宠爱褒姒,为博得美人一笑不惜以烽火戏诸侯,视国防大事如儿戏,后犬戎兵攻打京城,王室再次点燃烽火求救,但是上过当的各地诸侯都没有来勤王,致使京城被攻破,周幽王被杀。后来申侯秘密遣人向诸侯求救,晋侯卫侯秦君及郑伯先后赶到,但是寡不敌众,郑伯亦死于国难,公子掘突帅车三百乘,星夜奔驰而来为父复仇,等到犬戎兵退,周室东迁,各路诸侯立公子宜臼为王,是为平王,由于郑国有功于王室,追赠郑伯为公,是为桓公,世子掘突在与犬戎的作战中表现突出,被封为卿士,留朝与太宰陋一同辅政。申侯见郑世子掘突英毅非常,认为他前途不可限量,所以将女儿嫁给他为妻,掘突继位就是郑武公,其妻是为武姜,看来是一桩政治婚姻,后来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十分难产,几乎要了她的命,武姜受到惊吓,多年来难产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所以对这个孩子很冷淡,一直到成年,始终对大儿子厌恶之情丝毫没有减弱,以至于一心要废掉长子,这让庄公从小就怀疑他不是他妈亲生,只有段才是。

  估计这位贵妇人生庄公时是大龄产妇了,而生段的时候虽然年纪更大了,但已是第二胎了,不存在难产了。生小儿子时显然是很顺利,他十分喜欢,所以他就一直希望小儿子成为国君,为此她多次吹枕边风,要丈夫改立储君,但郑武公似乎也不糊涂,知道废长立幼是取乱之道。说不动丈夫,他也不死心,一直帮助小儿子四处活动,扩充力量,小动作频频,以至于朝野上下都知道段是个不安分的野心家,武公却也不制止,但是也没有表示一定不会废长立幼,只作什么也没有看见,以至于搞得朝臣分成两派,明争暗斗,作为母亲的姜氏更是成为拥段派的总后台,使得这场夺嫡之争异常激烈。郑武公驾崩后,庄公继位,局势已定,但是她不但不设法调解兄弟俩的矛盾,反而进一步激化,多次干政,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小儿子争夺利益,以至于越陷越深,非要拉下大儿子扶小儿子上位,树欲静而风不止,不由庄公不动手。

  因为自己的好恶,将两个儿子推向对立面,矛盾越来越深,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直至骨肉相残,兵戎相见,老太太之糊涂可见一斑!同时在这场斗争中郑庄公的一切表现,证明武公的确没有选错接班人,庄公的确比段更适合当领导者!

关于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