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尘锁红楼:世人难懂的宝钗之殇

 金色年华554 2017-10-24

87版宝钗

在大部分人眼里,宝钗是不值得也不需要同情的,因为相较于黛玉,她是个强者。更重要的是,宝钗如愿以偿做了二奶奶,成为宝玉的妻子。所以,除了钗粉,估计没有人认为宝钗实际上也是弱者。甚至钗粉,也未必认为宝钗是个柔弱之人。

当一个人习惯于关注外在,而忽略了内在,尤其面对把内在压抑极深又隐藏得特别好的宝钗,更不可能真正认识到或懂得宝钗内心深处时不时冒出来的隐痛。所以,此文的焦点就把宝钗在贾府的所作所为暂时先抛开,回到中立的角度来看一下被宝钗刻意隐藏起来的伤痛,或许,你会对宝钗有更多的理解与欣赏。

首先,失去父亲的伤痛。

宝钗出场时,年龄大概也就十四五岁,超不过十七岁,正是刚刚碰触到青春时期的阶段。这个时候,宝钗的父亲已经不在了。至于宝钗父亲即紫薇舍人是什么时候去世的,书中并没有详细说明,甚至她父亲的名字也没有留下来,只是简单地称呼其位紫薇舍人薛公,领内务府帑银,户部挂名的皇商。第四回言道:“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

由此而知,宝钗的父亲自宝钗出生之日,直到他去世之时,都是非常疼爱与看重宝钗这个小女儿的。从宝钗在贾府以及后来操持家里家外的事情上所展现出来的才华和智商、情商,以及参加选秀这件事儿上,可以想象到薛父当年曾耗费了多少心血来培养这个唯一的女儿。

一个极受父母宠爱的小女孩,才十来岁甚至可能更小,正在为自己日后的幸福拼尽全力地奋斗着,突然就失去了最大的依靠,失去了父亲这个生命中第一个男人,她内心的伤痛,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和描述的。而且,因为长兄不中用,诺大的家业靠母亲及十来岁的孩子来帮忙继续打理,她想如同黛玉那样伤春悲秋,想释放和发泄一下自己内心的痛苦,也是没有任何资本的,那样的境遇之下,她根本就不能沉浸在自己的伤痛之中,她只有振作,同时协助母亲打理家业。否则,就不只是家道衰落这样的命运了。因此,宝钗只能把失去父亲的伤痛,完全地隐藏起来,她必须封闭自己的心灵,以自己的才学、智商和情商,来减轻母亲的负担,使家业得以维系下去,唯有如此,她的母亲,她自己,才能存活得更好。

如果黛玉也有一个这样的支柱或目标,她也不会只知道伤怀和过度关注宝玉了。她在幼年接连失去弟弟、母亲及父亲这三位至亲之人,又有贾母庇护,根本就没有任何得以支撑她走出伤感的人和目标,除了宝玉。所以,黛玉的生活状态与宝钗是没有可比性也没有谁对谁错之分,都是因缘聚合造成的。

漠尘跟宝钗一样,在青春期刚刚到来,甚至还没来得及明白什么是青春的年纪里失去了父亲这个可以无条件依靠的大山。为了母亲和妹妹,不得不把失去父亲的伤痛隐藏起来,每天强颜欢笑,希望可以让母亲放心,这个家里还能够有欢声笑语。所以,宝钗的这个内在之殇,漠尘完全懂得。



宝钗和宝玉

其次,宝钗的落选之痛。

宝钗之所以会有长期生活在贾府的机会,第一是参加宫中选秀;第二是父亲去世后在京都中的生意逐渐衰落;第三贾母及王夫人热心挽留。

虽然薛父是皇商家大业大,然而即使是现代社会,一个家里没有了男人这个支柱,都是很容易被欺辱和不受待见的。否则,那些孤儿的心理,怎会与父母双全的人完全不一样?而因为父母早逝而自闭的人,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所以,宝钗参加选秀,不管是不是薛父当年的意思,都是一次飞黄腾达的机会,何况宝钗是那么优秀的一个女孩子,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有资格和实力利用选秀这个机会来实现并完成她的梦想之旅。

尽管小说里只在薛姨妈带着薛蟠和宝钗这一对子女进京来到贾府之前,提到过一次宝钗参加选秀的事情,但从后来宝钗开始关注宝玉并在母亲及姨妈王夫人的推动下,嫁给了宝玉这件事上来看,宝钗是落选了。至于落选的原因和具体的时间,文中也不曾提到过。好像进了贾府之后,这个待选之事就不了了之了,似乎从未发生过。有人讲这只是进贾府的一个理由而已,但只要稍加推敲就知道这个理由根本站不住脚。首先,与贾府是亲戚关系,只需要走亲访友和照顾京都生意这样的理由就足够了。其次,选秀是为帝王之家所组织的重要大事,即使宝钗进宫后不做皇帝的女人,而是服务于皇子和公主的下人,也不是贾府能够抢的。所以,宝钗与宝玉的事情,实际上应该是在落选之后才被推上日程的。第三,刚刚说过选秀是帝王之家的事情,既然是帝王之事,谁敢冒着生命危险甚至诛杀九族的大罪,拿选秀作为各种借口扯谎的?也许,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为了摆脱某个情人的纠缠,决定报名参加选秀。然而这样的事情估计只能在电视剧里看到。事实上不大可能发生。你以为帝王之事是你可以拿来当做借口和谎言来玩玩的吗?更何况,当时的薛家已经逐渐露出衰败迹象,既然参加选秀并将这样的机会作为飞黄腾达的最后目标,薛姨妈与宝钗都不可能掉以轻心。

因此,宝钗参与选秀一定是真事儿,而宝钗又是心怀大志、极顾面子的人,当选秀失败,面对日后不可预知的命运以及维护及发达家业的艰难,宝钗心底的痛,可想而知。但她又无处诉说,大部分人都将她视为不择手段向上爬的女子,更何况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所以,看着越发不成器的兄长,日渐老去的母亲,以及操持家业的辛苦与艰难,宝钗再一次地像面对父亲去世的伤痛一样,将落选带来的痛苦,完全地隐藏起来。但作者还是给读者留下了蛛丝马迹,在面对宝玉的搭讪,就是在宝玉说宝钗像杨贵妃,宝钗终于不顾形象地出言攻击,并且暗示了落选的原因之一。

原文如下:宝玉又笑道:'姐姐知道体谅我就好了。'又道:'姐姐怎么不看戏去?'宝钗道:'我怕热,看了两出,热的很。要走,客又不散。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来了。'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宝钗听说,不由的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象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二人正说着,可巧小丫头靛儿因不见了扇子,和宝钗笑道:'必是宝姑娘藏了我的。好姑娘,赏我罢。'宝钗指他道:'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说的个靛儿跑了。宝玉自知又把话说造次了,当着许多人,更比才在林黛玉跟前更不好意思,便急回身又同别人搭讪去了。

这里有两个细节,一个是宝玉说的话: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这其实很明显地告诉了读者,不只是宝玉,很多人甚至所有人都认为宝钗是杨妃,这里暗喻了宝钗选秀一事,不然以当时的社会背景,没有人会随意说某个人像杨妃。

另一个是宝钗回应道:我倒象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这就是宝钗落选的原因之一,朝中无人,还有就是极有可能暗喻了薛蟠的所作所为成为宝钗选秀成功的障碍之一。纵观整部小说,可以很明确地看出来,宝钗几乎不动怒,而且是极尽所能地维护好与所有人的关系。但此次动怒,不仅详细地描述了她的形态:宝钗听说,不由的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然后用没有一个好哥哥好兄弟这句话回击了宝玉。

人生并不是一次容易的旅程,失败也是常有的事情,虽然宝钗因为宝玉说她像杨妃而动怒,但之后,她仍然凭借自己的智商与情商,帮助母亲打理家业并一步一步经营自己的人生。我们也一样,失败了,消沉了甚至堕落了都无妨,但最终仍是要依靠自己内在的力量,来走好接下来的每一步!



宝钗

第三,追求完美带来的痛。

在宝钗与黛玉互剖金兰语时,宝钗说家里有燕窝拿给黛玉,黛玉忙笑道:“东西是小,难得你多情如此。”宝钗道:“这有什么放在嘴里的!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这会子只怕你烦了,我且去了。”黛玉道:“晚上再来和我说句话儿。”宝钗答应着便去了,不在话下。

“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只此一句,便说明了宝钗是个对自己要求极高的完美主义者,她奢望维护好与外界所有人的关系,以此借力,不要太辛苦也不再整日操持家业。或者,有放松和偷懒的时光。之所以要努力维护好所有关系,一是她要应对家业上的太多事情与冲突,当然,这个冲突并非宝钗之过,而是哥哥薛蟠的不长进、到处惹是生非、父亲早亡带来的。尽管如此,她却必须去应对和处理这些冲突,因为她不想母亲太过操劳,也不想祖上留下的基业毁在他们手里。第二是她不想在贾府这里与亲戚之间的关系再给她及母亲带来额外的矛盾与事故,况且贾家又是官宦之家,商家与官宦之家结盟一向是互相依靠、互相得利的事情。第三,关系维护得好,就会少太多意想不到的障碍,而薛家已经不起太多意外的阻碍了。

完美主义者虽然对他人的要求也很高,但多半是严苛要求自己,并愿意隐忍所有的不美好带来的阵痛,继续奋斗不息,而且在整个一生中都会吞咽下所有的委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更要紧的是,完美主义者所承担的人生责任,比其他人更沉重更无法卸下。所以,宝钗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家业从大局为母亲着想,她根本就无暇顾及自己,她只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与奋斗,维护好跟家族相关的一切,包括名声、荣誉。



宝钗和宝玉

第四,丈夫出走带来的痛。

如果仅仅是怀念和祭奠黛玉,宝钗不会有任何多余的想法,在她心里,黛玉不是敌人,而是同命相怜的朋友。况且她也能够理解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感情,而黛玉也不在人世了,有什么可争来争去的呢?所以宝玉思念黛玉、忌日祭奠,都不会给宝钗带来多大的伤痛,但宝玉却完全不顾宝钗的感受,竟在结婚之后没过多久就离家出走了。

我们先不说爱不爱,即使今日今时这个社会背景下,结婚后没多久就遭遇丈夫离家出走这件事情,这在任何女子的心底,都会被狠狠地伤害到。但宝钗的性格使然,她不会哭闹不会指责任何人,她只能对着说把宝玉找回来的袭人,悲痛的摇摇头。这个情节是87版红楼梦里的一个片段,那时候宝钗因为宝玉的出走已经哭瞎了眼睛,袭人说派人把宝玉找回来,而了解宝玉的宝钗,伸出一只手阻止了袭人,并流着泪摇摇头。

我相信,即使当时的导演没有设计这个情节,宝钗也不会再去找回宝玉,因为除了黛玉,实际上宝钗也懂宝玉的性情,她之所以劝宝玉走仕途之路,无非在当时以他们的家族背景,这是最好的一条路。不然呢?宝玉能去做皇商?还是去打工做仆人或跑腿的?亦或摆摊卖货、当船夫养活自己和家人?

而如今家道中落,不及从前半分,生存都是问题,又哪里有精气神考虑仕途?更何况那个人的心根本就不在仕途上,更不在宝钗身上。即使再坚强的人,面对丈夫给予自己的一连串打击,都不可能不痛,却又说不得,也改变不了什么。世人都只看到宝钗的心机与向上爬的梦想,却极少站在她的角度上想一想她的感受,她内心所承受的痛苦。所以,做女人不要太争强好胜,更不要太完美,处处为他人考虑。即使不得不做女强人,也要时不时地像黛玉那样,该耍小脾气时耍一下,该任性时任性一下,让别人知道,你也有柔弱的一面,你也需要被疼爱、被保护。你也有一些无法承受的痛苦,希望有个肩膀可以靠一靠。



宝钗

第五,贫困潦倒的后半生。

这世间,最可怕的不是年轻时事业上的失败、婚姻上的失意。而是逐渐老去的时光里,没有机会翻身,一直生活在贫困潦倒的境遇中。尽管续书中宝钗的结局比较完美,虽然宝玉离家出走,却有了与宝玉的儿子,儿子高中又恢复往昔的荣华富贵。但很显然这不合情理,况且与宝钗的判词也不吻合。

《红楼梦》是一部未完的小说,有说曹公写了后面的部分,在搬家过程中遗失了,也有说传抄过程中丢掉了。但不管怎样,都因为和珅的缘故,得以流传后世。对,就是你认识的乾隆时期威名四震的那个大老虎和珅。

虽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源于相似的身世,和珅对当时文人间暗中流传的《石头记》如痴如醉,却苦于看不到后四十回,于是悄悄找到也痴迷于此书的高鹗,命其续写。

然而在当时《石头记》是禁书,高鹗根据和珅的意见,将续写部分,基调改得不那么凄惨。甚至有对帝王之家歌功颂德的影踪。和珅更是把书名改为大气的《红楼梦》,并借极受恩宠的惇妃之手推荐给乾隆,乾隆看了并无违逆之处,便同意将此书刊行天下。

也就是说,曹公笔下的宝钗,虽完美至极,但结局却不是续书中写的那样圆满。何况宝钗也是薄命司里的一员,怎么可能在后来享尽荣华富贵?而关于宝钗的判词,是和黛玉的放在一起出现在书中的:

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描写的是宝钗,另外两句是指黛玉。既然黛玉这林中挂暗喻了早亡的结局,那宝钗的雪里埋也未必是长寿和富贵之意。试想一下,金簪是什么?是古代女子的头饰,头饰应该戴在头上的,却被埋在雪里,这不就是告诉读者,宝钗也是个虽然有才却无用武之处的命儿,而且被埋在雪里,终不见阳光,当雪化去之后,金簪一定是又脏又被折断这样的结果。

小说里还提到了宝钗所作的灯谜就引起了贾政的注意: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贾政看完,心内自忖道:‘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年纪,作此等言语,更觉不祥。看来皆非福寿之辈。’想到此处,甚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只是垂头沉思。

而《终身误》这个曲子里,也唱道: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虽然嫁给了宝玉,当上了二奶奶,但宝玉对宝钗的态度始终是空对着,纵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何况嫁给宝玉的时候,贾家薛家已无当年繁盛之貌。她怎么可能有好命?而贾政的“看来皆非福寿之辈”,更是点名了宝钗贫困潦倒的命运,家道还可以维系的情况下,宝钗都还夜里做女红。那么,在婆家娘家都已落魄,没了朝中银两帮衬的情况下,更会夜夜女红维持家用了。

所以,综上所述,宝钗的结局并不比黛玉好到哪儿。换句话说,无论她做了多少的努力与牺牲,都没能阻挡住贾家与薛家的没落与宝玉的继续颓废。而且,她也极有可能在遭遇了宝玉出走的重创之后,贫寒困苦中心力交瘁,年纪轻轻就离开了人世间,否则何以落入薄命司中?何谓薄命?薄命,是指命运不好;福分差(旧时多指女性)。这个命运不好,包括早逝!

可叹完美如宝钗,在无法掌控自身命运的处境下,又有谁真正体谅她的苦与痛?或许,如同金簪,唯有雪里埋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文/费漠尘  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恩您的支持与喜欢!

点击下面链接,阅读更多尘锁红楼文章

尘锁红楼系列文章总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