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说“钱江潮” | 李嵩、周臣、袁江、孔仲起、王赞……古今画家笔下的潮起潮落

 昵称40044036 2017-10-24


 前言  钱塘江大潮,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钱塘江涌潮时潮头可达数米,有“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可摧”之势,不同的地段,可赏到“一线潮”“汇合潮”“回头潮”等不同的潮景。



壮美的钱江潮不仅给世人带来了天下奇观,也给古往今来的艺术家们带来了无尽的表现空间,他们以各自不同的观察视角和艺术手法来表现这一主题,留下了诸多翰墨华章。




自古以来为文人墨客所赞颂的钱江潮水名闻天下,描写潮水变幻的绘画,有传为李嵩所画的《月夜看潮图》。


李嵩 宋代 月夜看潮图


此图描绘南宋临安中秋佳节夜观海潮的情景,图中明月高悬,远山孤帆、右下角绘有一华美楼阁,笔触细腻紧密,整体景致正如其题画诗:“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那般祥和宁静。



/



明代周臣的《观潮图》则描绘了高士临轩远眺江潮的情景。周臣崇尚南宋“院体”画,师李唐、马远,并汲取宋元诸家之法,善用“小斧劈皴”构画山石,形成构图周密严谨,墨法浑厚华滋的风格。


周臣 明代 观潮图



/



清代宫廷画家袁江尤长界画,山水师法闫次平,《观潮图》属于袁江较为早期的作品,这幅作品构图呈对角线,且画面左下角丰富饱满,右上角空阔无物。


袁江 清代 观潮图


这与李嵩的《月夜看潮图》“右下角密实,左上角空旷”的画面经营模式正好相反,但这两幅画都是通过这种强烈的虚实对比使汹涌的海潮更加具有震撼力。在宋、明、清三个不同朝代的画家所表现的“潮水画”都带有精致细密的共性。



/



近现代画钱江潮水的高手首推孔仲起先生,孔先生在总结前人画法的基础上发明了“云皴法”、“弧勾法”、“短线法”、“水彩泼墨法”等技法,表现出钱江潮水独特的形态与意境。


孔仲起 浙江潮


孔仲起 回头潮


王赞先生近作《钱江潮——魂》(7米高×14米宽)是一幅完全不同于中国画传统画潮水画法的革新之作。


既不同于古人勾线填色的精细画风,也不同于孔仲起的连勾带皴画法,而是运用泼墨技法表现钱江潮水排山倒海的恢弘气势,而获得另类的视觉效果——当代的现代性!


王赞 钱江潮——魂(局部一)


此画一改传统山水画构图视野开阔的视角,而独辟蹊径,像相机的微观镜头从微观视角入手,从潮水底部着眼仰视潮水翻滚卷席的内部形态,犹如搅拌机内的泥沙滚动,昏天黑地,犹如混沌未开的洪荒时期的天地,将潮水来袭时一刹那的瞬间局部放大。


在技法和材料方面使用矾水泼洒等泼墨技法,使黑色与矾水相撞相融,表现出浪花回旋激荡,潮气如虹的动态情景。画面中似随意涂抹的黑灰墨点,却将钱塘江潮水浑浊的水滴飞扬之景描绘得生动非常。


既有“米家云山”淡墨点染的意味,亦兼有“后印象主义点彩派”的某些元素,从而产生墨色淋漓而不洇不烂的艺术效果,这是一幅尝试中西绘画技法、材质的作品。


王赞 钱江潮——魂(局部二)


宋元以来,以诗书画印为内涵的文人画已然走向完善、之后因趋于程式化而走向没落。王赞创作《钱江潮——魂》与潘天寿“借古出新”的观点存有异曲同工之意,通过题材的变化去推动语言的变化,从而通过笔墨革新去创造一个多元的创作空间。


中国画在当代多元文化共存的语境下,如何走向世界、让世界接受中国画,作为当代中流砥柱的中国画家王赞,这自然是不能回避的历史课题。


2016年王赞在哈佛大学的研讨会上,现场运用传统中国画材料演绎了画作《天成·2016》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强烈反响,他们认为:这是近似于波洛克却又不尽相同的绘画方式,是极具音律感的绘画创作。


这种难得评价彰显出中西文化的同向性趋势,自然可以理解为中国画跨出民族大门的第一步。



注:郑墨为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戴兰亭为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



 | 郑墨  戴兰亭

微信编辑 | 沛然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