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牌特工2》:就这样输给曾经的自己

 心中有爱春常在 2017-10-25




《王牌特工2:黄金圈》内陆首周末票房报收近2.5亿,开画成绩比起前作涨幅高达61%,在享用完前作的口碑福利后,《王牌特工2》的票房走势能否依旧保持坚挺,这将取决于影片自身品质是否过硬,但从市场口碑走势来看,观众的评价风向并不乐观,人们将其与前作做比较不可避免,而《王牌特工2》输给曾经的自己,似乎也是难逃的宿命 。


2015年,一部反类型特工题材的电影《王牌特工》横空出世,影片赋予特工这一传统工种全新的生命力和职业色彩,并充满着忧伤且浪漫的青春气息。


同时,《王牌特工》也成功将詹姆斯·邦德、杰森·伯恩、伊森·亨特等老一辈特工艺术的革命家,划拨进了历史漫尘的卷轴。



在西方电影中,好莱坞常常着力于对个人英雄主义和自由精神进行刻画,而英国电影因其独特历史文化底蕴的积累和沉淀,往往渗透出厚重的文化气息。

当近半个世纪以来好莱坞卖座的特工动作片,与英伦贵族的绅士文化结合起来时,到底价值几何?


《王牌特工:特工学院》告诉你,他们用8100万美元的成本,在全球获得了2.2亿美元的票房骄绩。



描述一个街头小混混的成长史,历来受到市场大众的青睐,他们大多身处社会底层,但却满含阶层上升的美好期望,而这种给予观众心中某种缺失渴望的填补,也常被美其名曰,励志。


当我们看到艾格西在特工训练中表现出的智慧,勇气,机敏时,却往往忽略了其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他爹也是特工。


当艾格西在“神盾局长”派对上,用科技的利郎绽放出一朵朵绚丽烟火之后,他完成了自我人生的救赎,同时也搭上了一位美丽的公主。



如今,当《王牌特工2:黄金圈》卷土重来,影片依然是为资本和商业而生,处处透露对利益的纯粹追求和虔诚信仰。


《王牌特工2:黄金圈》保持着狂欢化的乌托邦话语特征,同时,影片也轻易的论证那样一句话:天才和疯子,往往只是一念之差。


如果说《特工学院》是一位天才的话,那么《黄金圈》就是这位天才在获得成功后,狂喜骄傲之余,走向疯狂的一次证明。



在影片开场的追车大战中,满屏充斥着令人眼花缭乱的镜头炫技,以及极具想象力的黑科技产品,这样极高水准的动作场面,让很多人误以为好戏才刚刚开始,但殊不知,这也是精彩的终结。


《黄金圈》的叙事意图被各种限制条件所支配,最终成功的达到了四肢僵硬,五马分尸的艺术观感。


比如影片必须完成艾格西与公主的爱情主线,以形成与上一部影片的延续感,还必须完成让脸叔复活,毕竟观众喜欢看这位老绅士,同时,影片还扩充了皇家特工的家族谱系,将美国表亲的拉进了叙事框架。


当然,《黄金圈》对于反派的塑造,依然是那么的天真无邪,幼稚可爱,而在影片众多配角中,不得不夸奖埃尔顿·约翰的神来之笔,也不得不吐槽特工威士忌的画蛇添足。



无论是出于商业的考量,还是对娱乐化的诉求,影片必须对众多繁复的线索进行整理,当然,最厉害的导演,会让线索在交叉后,最终聚合时形成强大的化学反应;一般导演能做到井井有条就不错了;比较差的导演,那就是彻底乱了套。


《黄金圈》的导演马修·沃恩到底属于上述的哪一类,相信当你看完这部电影后,心里就会有点逼数了。



《王牌特工2:黄金圈》将第一部中的狂欢意味进行了放大,想让谁死,一枚导弹就可以搞定,想让谁活,多生硬的理由都说的出口,又想让谁死,踩颗地雷唱首歌,就可以去领盒饭了。


这种“闹着玩似的”的艺术表征,已经从动作场面,特效运用,根植渗入到叙事层面,而影片随意浮夸的审美意味,从埃尔顿·约翰百变造型中就可见一斑。



《王牌特工:特工学院》的成功,是因为其着眼于文本意涵的成长主题,以及传统绅士文化与现代特工题材的出色结合。


然而,《王牌特工2:黄金圈》对于前作的继承,却遗憾的只剩下流于表面的商业娱乐元素堆砌,同时,影片对动作视效的创意也显出疲态。


《王牌特工》若将自身定位为粉丝电影,那么这些充足的商业元素,一定足够让骨粉们如痴如醉,但若是想要满足普通观众日益刁钻的口味,并将这个金字招牌变成超级IP,那则需要更多神奇的脑洞和谦逊的诚意。



不必为昨天的成功得意洋洋,也不必为未卜的明天惴惴不安。


《王牌特工》能否战胜系列电影一部不如一部的流行性传染病?


我相信,观众会是最好的医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