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元思考: 对预测过分自信 前语:近半年在游戏中的时间较多,阅读严重不足。为督促自己重回平衡,在雪球...

 昵称28056923 2017-10-25

前语:近半年在游戏中的时间较多,阅读严重不足。为督促自己重回平衡,在雪球建立关键字“书中自有黄金屋”,将阅读中投资的思考记录下来反复激荡。

------------------------------------------------------

阿根廷 费洛迪《合伙人》

第九页“几年来, 杜克大学的教授们一直在请美国几家大公司的首席财务官估算来年的标准普尔指数回报率。研究者深知做这样的预测即使对经验丰富的专家都很困难,所以他们只要求首席财务官们提供“80%的置信区间”(即可信度为80%的预测回报率区间)。照此来看,出现意外的可能性理应就是20%了。然而当来年的结果出来之后,高达67%的实际回报率完全在首席财务官们的预测范围之外我们现在谈论的并非业余的个人投资者,而是一些全世界最成功的财务高管人士。他们对自己的估算那么有信心,但2/3的人居然都错了。如此确定,却这般错误。对预测过分自信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偏见。”

投资是基于对于未来的预测,为什么世界顶级公司的CFO也会如此?

书中给出了答案“因为我们太重视眼前的信息。”

”我们的大脑会根据相似度、熟悉度以及亲切感快速做出决定。与此同时,一种更加不易察觉的偏见也在发挥着作用。曾与阿莫斯·特沃斯基一起研究决策制定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普林斯顿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将这种偏见称为“看到的即全部”(what you see is all there is)。

每天面对无数的信息和决策,我们的大脑大部分时间靠自动工作来保存精力。这种快速而基本上无意识的思考模式(卡尼曼标记为系统1)大多时候很管用。但这种模式也会让我们根据有限的不可靠的信息——而且常常是不相关的信息——编造故事之后我们自己全然相信,于是再不会进行有意识的、审慎的分析思考(系统2),而某些决策(实际上所有的人事抉择)正需要这种思考模式。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首席财务官、董事会成员以及我们所有人常常很肯定自己的观点,却很少反思自己是否做错了。”

作为全球最顶级的高级人才寻访顾问,作者的建议是:“要认识到自己的过度自信和“看到的即全部”倾向。不能任凭大脑自动决定。要列出已知信息,并追问自己还需要了解哪些信息”。

回到企业投资,对于企业的未来预测更应依照系统性的罗列策略,从客观的运营数据到主管定性分析一一过滤,来避免大脑进入偏见无意识决策过程。

波特五力模型曾经是二元做严肃投资最常用的企业竞争力和价值链梳理罗列定位工具。近来偏重于行业龙头企业的筛选,用的越来越不严谨了。自我批评一下,看来已长期已进入无意识决策过程,悬崖勒马!

过去五年甚至更长时期的企业财务数据手动梳理倒还是二元一直坚持的习惯,此点修正了一些主观自我欺骗过程。将财务数据按照杜邦分析换算近来做的也越来越少了![吐血][不赞]


需要棒喝了!多些信息罗列!少些自我欺骗!

#书中自有黄金屋#

2017年10月15日10: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