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山杂记·琉璃志》一篇中“条珠缠之,细珠写之,大珠缠之、戛之。簪珥惟错车磲者,杂二色药而糅之。玛瑙者,珐琅点之。缠丝者,以药夹丝,待其融也,引而旋之。”中提到“大珠缠之、戛之。”就是对制作擀珠的描述。在西方称这种珠子的制作工艺为“缠丝法”。就是将热玻璃丝缠绕在铁棒或者是铁丝上,在中间有槽的石头或者金属模具中来回转动。在《颜山杂记·琉璃志》中关于擀珠制品的品种做了分析。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见到的搅胎擀珠、洒金擀珠等。
擀珠工艺所需要的原材料是料条。所谓料条就是玻璃料棒,以前做玻璃料条都是博山当地出产的,而且博山当地的玻璃料条还销往全国各地的玻璃制作作坊等。到了现在擀珠用的料条的产地也变的多了。不过在博山的大部分还是用博山当地出的料条,在色泽和使用熟练度上都较适合。还有一部分是从外地进的含硼的玻璃料条,这种玻璃料条颜色鲜艳,较博山出的玻璃料条还是有区别的。特别是在退温的时候,博山的料条对退温的要求特别高,高点低点都可能炸,硼料的要求就没那么高了。
加上硼玻璃料在进行操作的时候更加容易。在料条的问题上我们还会常常考虑到是否是一家的料条。因为在博山的很多生产料条的炉,他们生产的时候由于配方不尽相同,所有在制作的时候不是同一家的料条在制作出珠子之后就会出现炸的情况。擀珠制作艺人用的料条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也是采购珠子的一方提供的料条。这样就省去了艺人自主的去采购料条。
“杖子”:制作擀珠中很重要的工具,起到“芯”的作用,一般为铁丝,也就是我们在五金店里见到的铁丝。头部要磨得稍微细一些。方便制作的时候用。
模具:擀珠的制作主要是依靠模具的制作。模具的种类分为两种一种是青石的;一类是金属的。青石模具一般都是艺人自己制作的,取料来自博山南部山区的青石,然后把石头进行打磨成一边有圆槽状如“凹”字型。(根据制作珠子的不同圆槽宽窄和大小由珠子的大小而定)。金属模具也是一个道理,不过就变成了车床车模形成了。模具制作完之后还需要在底部用耐火泥或者是水泥弄一个底座,让模具有一定的倾斜度,这样方便制作的时候使用。制作特殊珠子的模具就根据珠子的表面形态做不同的模具,比如制作灯笼珠的模具,磨槽里会凿长条状得凹陷。 模具
擀具,擀珠制作过程中方便擀制所制作的一种类似于叉子的工具。这些工具也是又艺人制作完成。宽窄根据珠子尺寸的大小而定。还有一些特殊的擀具,比如制作“佛头”(在佛珠的对中间一颗,有三孔。),需要特殊的工具了。也是由艺人自己制作完成。制作擀具所需要的材料一般都是废弃的“杖子”制作。 钳子、镊子等,这些工具主要用于在加热料条的时候用,或者是在制作珠子的时候需要用到的一些基本工具。有些都是制作大炉产品时所用工具的小一号的工具。
擀珠所需要的设备主要是炉。这种炉在博山当地称为“圆炉”。跟其名称一样就是一个圆形的炉,类似于火山形态。中间有出火口。大小根据制作时需要操作的人数来定。有六人的、两人的、四人的不等。炉子的制作也是由艺人自己制作或者是请专门做炉的师傅来制作。 炉子的造型是底部有炉底,中间是一个锥形的炉膛用来烧焦炭。所用的材料大概就是普通的砖头,外延用耐火泥砌上抹平。然后操作的面是平的。大炉的操作不但能进行擀珠的操作。在早些时候像博山的一些老工艺也是在这种炉子上完成的。鼻烟壶胚子、镯子、料兽小摆件、烟嘴、花球都是在这种炉上制作出来的。 圆炉 (图上的窑炉为国内仅存的两人式操作窑炉)
擀珠工艺所生产的种类大概分为几种,按尺寸大小可分为大珠子和小珠子。一般擀珠工艺做的珠子最小也在3-5毫米左右直径,大的珠子比如仿天珠,做到17-20厘米长。花色是擀珠工艺最丰富的地方,也是很好区分擀珠工艺产品的一个砝码。 单色珠、搅胎珠、洒金珠、凤眼珠、点色珠等,玻璃料的好坏和名贵与否也是分别擀珠工艺产品的一个重要原因。以上的分类不同也同样决定珠子价格的高低和销售的好坏。
擀珠工艺作为一种老手艺是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发展的。设想如下: 1:可以进行花色和图样的进一步设计开发,利用老工艺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并进行市场推广。 2:可以作为当地的一个表演项目进行长期的对外展示。 3:可以和一些首饰制作公司进行合作,将老工艺珠子的价值发挥到首饰制作行业。 4:对老工艺进行必要的政府行为的保护。将老工艺进行全面的保护,并让其可以世代相传。 5:可以进行当地的旅游产品开发的相关企业进行结合制作淄博地区特有的旅游产品。
擀珠工艺在中国的产生时间较长,特别是在博山地区的产生时间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时期。在1982年博山旧摊区大街北头的琉璃炉窑址挖掘发现,当时大量的珠类产品为发掘,以及从窑址发掘的规模来看已经属于成熟时期的一个阶段。 包括规模和窑炉已经所生产的工艺品种都已经成熟。从那个时候一直到现在都有擀珠的生产迹象和生产的人数规模。只是在2000之后擀珠的生产在急剧的缩减,工艺也在悄然无息的慢慢的消亡。
目前为止博山的擀珠工艺已经已知存在的只有三处。长期坚持生产制作的也只有两处。三处分别在博山池上镇得鹿疃村,一处位于淄川王村,一处在博山西国境路处。这三处制作擀珠的地方唯有鹿疃村处最大,有两只可供七人同时操作的圆炉。现在擀珠工艺的产品基本的制作也是少量的制作了。这样,制作出来的擀珠大概有几种方式进行销售。 1:现在的擀珠工艺有一部分流入市场,备受一些收藏家的亲昧。进入了收藏的行列。毕竟对于工艺来说的话也确实是少有的一种工艺类型,并保持了长久的一个生产时间。 2:一部分的擀珠工艺产品还是销往南方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因为这个地区的人群还是擀珠工艺产品的一个主要的流向人群。 3:另一部分产品则作为一些装饰类的厂家或者是公司进行采购,做近一部分的制作并进行销售。 擀珠艺人现在的一个状况。 现在擀珠艺人在我的调研过程中大概接触了10人左右。这10位艺人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一家两口进行擀珠的制作,也就是王村的擀珠制作艺人。他们的制作时间现在主要安排在农闲时候进行,在不影响农活的情况下进行。主要集中在麦收之后的夏季和秋收之后的冬季进行制作的比较多。这样的生产方式跟早期的擀珠生产方式是相同的。 还有池上镇的一家擀珠艺人通过自己的技艺发展成了可以雇佣更多艺人的雇佣主。在其工厂进行做工的艺人有四到五人之前也从事做擀珠的制作。但是这个作坊已经很少制作擀珠这个工艺品种了。还有一处是已经不在制作擀珠的艺人。由于年龄大了也不在从事擀珠制作了。 擀珠艺人的生活还是不富裕。因为擀珠的产量较低,加上近几十年擀珠工艺产品的销售不好,擀珠已经不是他们经济来源的主要生产方式了。生产也是有个别的客户有定做的时候才为其生产。
擀珠工艺的传承一直都是遵循着之前中国手艺人的一个传承方式进行传承的。可是我所接触的这些艺人的传承已经有些不属于之前的传承方式进行制作了。鹿疃村的擀珠制作艺人是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下乡的时候,主要是扶贫的时候,当时博山美术琉璃厂的大批知青。 由此学到了擀珠的制作工艺。 在我所调研的这两处擀珠工艺制作处。艺人的擀珠工艺还是从当时的知识青年下乡扶贫时候学到的。所以说真正意义上的传承父辈或者是传承师傅的技艺的方式没有调查到。具体当时擀珠工艺艺人在学艺和拜师的过程也有待继续调研。
在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对擀珠的消亡进行了如下的分析。 1:擀珠的制作工艺复杂,落后。 擀珠工艺的制作工艺较复杂,比如凤眼珠的“眼”都是需要艺人独立进行制作的,然后再切片进行制作。工艺较机器珠、灯工珠的制作较落后。
2:擀珠工艺一天的制作产量低。 由于擀珠工艺的制作时纯手工制作的,在制作的过程中对技术的要求也是挺高的。一天的产量并不是很多。 3:擀珠工艺所需要的燃料污染高。以及工作环境的恶劣。 博山是一个重工业城市,其中制造业和能源的开发一直是博山的支柱产业。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对环境的要求特别高。特别的对燃料——煤的使用在不断的减少。这样擀珠的工艺在博山市区生产变的不现实,就消失了一大批的擀珠炉。工作的环境也是恶劣的。在擀珠的生产时候燃料使用的是煤,又是高温的一个作业。所以这样的恶劣的环境也迫使一些的擀珠艺人放弃了擀珠工艺的生产从事了其他行业。 4:市场经济的快步发展,手工艺给艺人所带来的效益已经远远达不到市场的发展。 手艺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情况下。这个工艺能给艺人带来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少,所以一部分艺人选择了放弃。 5:擀珠工艺的记录方式缺乏,了解并知道的人少。宣传力度没有。 没有对擀珠的工艺提高到一种较高的高度的认识它。我们见到的往往是平常的东西,但是平常的东西往往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东西。正如擀珠工艺。 6:擀珠工艺的传承问题上缺乏新人的传承。 由上原因我们可以得出,现在也很少有年轻人继续愿意去继承这份手艺。特别是中国最近几十年得计划生育,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这样就不希望子女去从事这份工作。从我调研的情况来看。这十几个擀珠艺人的子女都没有继续从事擀珠工艺的。也就是说都没有从他们父辈这一代上继承下来。 7:受灯工玻璃珠制作工艺的冲击。 擀珠工艺所生产的珠子。用现代的灯工工艺也同样能够完成,也变的简单,工作环境变得干净明亮,产量也能提上来,也不受燃料的困扰,更不受污染的影响。所以灯工工艺在制作珠子上更加具有优势。所以其实擀珠的消亡也是必然的。因为更高更好的工艺取代了它。 8:擀珠工艺本身的特点造成了所出工艺品的精细度达不到要求。 擀珠本身的制作的时候由于要见大烟大火,包括制作的时候所使用的工具和所使用的材料也是最传统的,所以擀珠工艺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在精细度和纯净度美观度上都不是很好。也就是说达不到像灯工工艺生产的珠子那么完美和漂亮。 9:自身的发展不正规。 在对一些艺人进行采访的时候,他们说到了上个世纪博山知识技术青年下乡扶贫的时候,好多的闲置劳动力都学习并从事了这项工艺制作,这样在学习和制作的时候因为当时有定点的收购方。所以好多人在生产的时候由于都是各家各户的进行分散家庭作坊式的生产。为了降低成本追求大的利润。偷工减料和制作不精细,还有技术不成熟等,造成了制作产品的质量大大的降低。产品滞销,存货变大。也就无力再进行生产改行做别的了。 作者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