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抄方”真意

 大闲人 2017-10-25 发布于北京

谈谈“抄方”真意

文汇报2017-10-25第12版

■朱为康

周一清晨,门诊楼外大雨倾盆,我目送走了一个来抄方的病人。大雨加上时间还早,我难得有段闲暇时光,思绪回到童年。

那是在石门一路中医门诊部,幼年时候,我每周六都会来这里,不是有病要治,而是需要跟着祖父学习治病。

那年我13岁,第一次去,充满期待,但在整整一上午后,期待全无———第二次去,是在父亲的“押送”下。此后,我每周六都要跟着祖父抄方,直到祖父过世。

如今,当我回到门诊部,总有一种错觉,好像回到了童年,看着祖父笑对病患,我手头的钢笔一排排地书写着一味味草药,真希望时间能在那刻停止,我能向祖父倾诉现在遇到的种种不解。

抄方,是中医师带徒的主要内容,这个过程是师父将药方告诉徒弟,徒弟将具体的药味、剂量写在药方上,而后病人拿着药方去抓药,回去煮药、喝药,治病。这也是为什么以前的中医会在中草药店坐堂的原因,因为方子出来后,病人可以当场把药物配齐,回家治病了。

为什么师父自己不将药方写出来? 原因很多,比较重要的一点是“病人多”。在电脑没普及的时代,全靠纸笔,一张药方药味少则7-8味,多则20余味,一张20味药的方子最少需要写70多个字,全部写一遍很花时间,而且病历上写一遍,再誊抄一遍是很没有效率的事,所以中医就有了“抄方”的传统。

曾经的名医会有四个徒弟同时抄方的情况,师父会把药方的简称写下来或口述,这样一张简化的药方可以浓缩到20个字左右,大大提高了看病效率。

这个简化药方可以是“经典方”。比如六味地黄丸,顾名思义一共六味药物,这样就把六味药物的具体名称和剂量浓缩在了五个字里。

还有一种简化方是“协定方”,比如乳癌术后方。方中一共10味药,简单五个字就大大降低了师父看病的工作强度。

“抄方徒弟”是要有医学功底的,比如师父写下六味地黄丸时,他马上要把具体药物、剂量丝毫不差地写在药方上。在特殊病人身上会出现“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等合方,徒弟必须熟背所有方剂,这也是师带徒模式中师父对徒弟教学的一种方法。

如今,抄方却变了含义。电脑普及了,病患只要告诉医生按上次的方子照样抄一次,医生在电脑上点击鼠标一秒钟即完成了抄方。这样的简单工作甚至不需要医生来执行,一个实习生即可完成。但科技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副作用。

【抄方误区一】

方子永不变,病人在急啥

如今,前来抄方的病人大多行色匆匆,进诊室后心急火燎,就希望医生快速“复制”方子。这些病人的药方往往很久没有改动过了。遇到这类病人,我希望花几分钟好好看一下药方,完整地给病人做一次望闻问切,如果药方中有不适合病人当下情况的,我会和病人解释如何调整药方。

想法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病人通常“不买账”。他们希望医生快点开药,他们认为的“抄方”就是誊抄一遍上次的方子。周一清晨,我就遇到这么一个病人,他的药方由于长期服用、没有调整,已经影响他的胃肠道功能了,人越来越瘦,大便稀烂。他要求抄方,我要求改方,他坚持己见,最后我们不欢而散,他找别的医生抄方去了。

遇到这类病人,我颇多无奈。须知,疾病的治疗是分阶段的,不同阶段得用不同的药方。如果病人是一把锁,药方就是一把钥匙,一直用一把钥匙去开不同的锁,结果只能是锁被不对的钥匙损坏。这个抄方病人一直在拿过时的钥匙开着自己身体这把锁,结果可想而知,这不是在获得健康,而是损害健康。

【抄方误区二】

吃百家饭,喝百家药

我遇到过一个病人,药方上足足有48味药,并且还对我说,“医生,我最近咳嗽,麻烦帮我再加点药。”

我看着这个可爱的病人笑着说:“你是不是每次有不舒服,都让医生帮你加药?”病人点头认可。

“你知不知道很久以前,你已经要求医生把咳嗽的药物加过一次了,你现在吃的药方里一直都有止咳化痰的药物。”“你不知道药方不能不断增加,也需要适当减少吗?”“而且我发现你每次就诊的医生都不一样,每个不同的医生都根据你的要求帮你加药,你现在的药方是不是要用家里最大的锅来煮呢?”

面对我这一串提问,病人恍然大悟地说,“药方是需要减少的?我一直以为都是增加的! 不瞒你说,我现在家里最大的锅已经放不下这些药了,我买了一个大桶来煮药。”

真让人哭笑不得。我想对这类抄方病人说,如果把看病比喻成量体裁衣,每个医生开出的药方都是不同款式的衣服,如果一味让医生加药,最后病人身上穿的衣服必定是满身补丁,很难想象这样的衣服能给人带来美感,同理,很难想象这样的药方能真正治好病。

【抄方误区三】

医院是饭店,开药我点单

“医生,帮我开这个方子,红枣、枸杞、百合、薏米、芡实、赤小豆、山药、金银花、菊花……能开多少开多少,我觉得我湿气重,吃这个很好,治百病。”

几乎每周,我都能遇到这样的病人,当我询问这个药方的出处时,得到五花八门的答案,但没有一个病人是从正规医院、医生那里得到的。

这里头存在的误区不言自明,只消说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一个药方治病的关键是针对这个特定的病人,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就没有一个方子打遍天下的道理,总是特定的病人用特定的药方。记得我学医第一天祖父对我说的话“十年用药才能入门,二十年才有望炉火纯青”,如今面对各种民间“自学成才的有志之士”大谈体质、用药,我心中更多的是无奈。

至今,我每月还会接待这样一个病人,她是家人介绍给我的,出于人情我无法拒绝,但每次她来,我都很憋屈。病人年龄不大,工作压力较大,慢性尿路感染、长期失眠、情绪焦虑,已经辗转上海各大医院就诊,效果不佳。第一次来看时,我花了整整一小时问病史,然后开方。这时,问题出现了,病人不要我开药,她拿出一张自己开给自己的药方,要求我帮她“转方”,就是照着写。

看着这张错误百出的药方,我哭笑不得,耐心地和她解释,但她扔给我一句“找你,就是要你帮我抄这个药方”。一年多了,她的病没好,每月依然会来找我,拿着她给自己“调整”的药方,我劝说多次无果,真不愿意看到这个病人离痊愈的那天越来越远。

说这些在门诊中很难对病人详细说明的话,就是希望大家能多给医生一点信任,医生也能多给病人一些理解,毕竟,治病救人是医生的本分,求医治病是病人的诉求,两者不矛盾。医患多些合作,少些对抗,毕竟治愈病人是医生最大的幸福,把病看好是病人最根本的愿望。

(作者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