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只是表面上的凶手,最终的凶手却是此人

 sunpl 2017-10-25 发布于江苏


唐高祖李渊剧照

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唐高祖李渊次子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在长安皇宫北门——玄武门附近埋下伏兵,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这就是在大唐历史上,甚至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次流血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大唐合法的皇太子被非法杀死,皇帝李渊被迫退位,凶手却坐上了皇位,并开辟了一代盛世。唐太宗李世民的个人魅力,为君之道,历史贡献等等在中国古代皇帝中都是首屈一指的,这些都无可置疑。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通过流血政变登上皇位的方式,给此后历朝历代的皇位争夺斗争作了一个很坏的示范。对于玄武门之变中行凶者李世民,后世各代文人学者皆持同情和理解的态度,认为李世民的反击是迫不得已,为求活命的自保而已。同样,也有同情太子李建成的,合法的太子之位被暴力剥夺,并被后世史书污蔑。大家各有各的观点。不过,在老王看来,玄武门之变中,有一个人的地位被完全低估了,甚至几乎忽视了,尽管这个人可能也是这场政变的受害者,他就是唐高祖李渊。如果仔细深究这场政变的根源,李渊就是最大的凶手,如果不是李渊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斗争中,犹豫不决,处置失措,这场流血政变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唐高祖李渊

第一,失信于李世民,让其有怨气。

《资治通鉴》中记载,李渊在太原起兵,首谋是李世民和刘文静,并且李渊许诺李世民太之位(此处有争议,后世学者认为史料被涂改过。),但在唐朝建立后,李渊从历代立太子的惯例出发,最终选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结果,李渊失信于建唐有功的李世民,为发动玄武门之变从法理上找到了借口。同样,李渊的失信也是这场政变爆发的根源。



第二,立李建成为太子,却又为其树立最强大的政敌。

同样据《资治通鉴》记载:太子李建成性情松缓惰慢,喜欢饮酒,贪恋女色,爱打猎;高祖第四子、齐王李元吉,常有过错;二人均不受高祖宠爱。世民功勋名望日增,高祖常常有意让他取代建成为太子,建成心中不安,于是与元吉共同谋划,并答应元吉在自己即位以后,立他为皇太弟,所以元吉倒向大哥建成,组成太子党,一起排挤李世民。秦王李世民一方也不甘示弱,随着李世民在外屡立战功,威望日高,李渊先后封他为司徒(三公之一)、尚书令(相当于宰相)、中书令(亦相当于宰相),乃至无可再封时,便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天策上将之职授予他,位在诸王之上,在朝中的地位仅次于李渊和太子建成,且拥有众多支持者;秦王府内人才济济,与李世民的支持者们一起形成了秦王党,与太子党相抗衡。



立了太子李建成却又不喜欢,不是太子的李世民却有超高的地位和权力,并给了李世民不合适的许诺,太子怎能不紧张,矛盾怎么不会产生?从这里来说,作为皇帝的李渊在立了太子之后,没有巩固太子的地位,反而为太子制造强大的对手,消弱太子的地位,从而把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矛盾无限扩大化了。


第三,夺嫡之争越演越烈时,没有果断制止,导致矛盾最终爆发。

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前一刻,李渊还在为求证李世民告发太子建成的淫乱后宫一事,但在人证到达前,政变发生了。而在此前,无论是李建成的刺杀或者政治攻击,还是李世民的背后反击,都要通过皇帝李渊来最终裁决,也就是说,在政变之前,李渊随时都拥有最终的决定权,他可以进一步巩固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也可以扶次子李世民上马。不管是从家庭考虑,还是从朝廷大局考虑,李渊无论选择李建成还是李世民来作为接班人,都可以避免这种流血冲突,而且最终的结局都不会太差。但,李渊选择了旁观,任其两兄弟的斗争一步步发展。最终导致了这场影响深远的流血政变的发生。流血的宫廷政变也成为后来的大唐皇室争夺皇位的首选手段,且不止一次的在长安上演。


后语: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赞的习惯,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以示鼓励!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