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4年(咸丰四年),清朝政府拟铸制用于海关贸易的银币。英国驻中国公使馆的中国籍秘书韦先生得知此情,便设计了一套“中外通宝”银币图案交给香港造币厂厂长肯特,希望这套银币样币铸出后,能够得到中国的定单。肯特将它转交英国皇家造币厂,尔后,这套样币和铸模交到香港时,肯特已离开香港。 该币正面外圈镌“中外通宝”四字,内圈竖镌“银壹两”三字,横镌“关平”二字。背面外圈为首尾相连之双龙,内圈镌有八卦图和太极图。 中外通宝关平银一两于清咸丰七年至八年(1857—1858)香港造币厂铸制。由于清廷不同意使用中外通宝,其原因主要是清朝通用银两上税,不愿破除惯例。另外,如使用中外通宝,各海关关平不一,易造成双方争执。 同时也考虑到该币由英国皇家造币厂代铸,不易控制,损害了清朝的货币铸造发行权。“遂委托英国造币厂代铸中外通宝银币”计壹两、五钱、三钱、二钱、一钱五种先行试用,以资划一。在当时制造通货,必须户部奏请核准,方能实行,故清廷以币上只有通宝,并无年号,于制不合,叫海关停铸销毁,侯颁样更铸。但以红羊事起,东南沦陷,事遂中止”(见《中国近代铸币汇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