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行走系列江南(五)古镇印象

 金色年华554 2017-10-25 发布于上海

周庄

到达周庄,夜色已经降临,柔和的灯光零散分布,在石板路上慢慢行走。脚下高低不平,不知道这些石板已经多少次被江南的雨水冲刷,也不知道历朝历代有多少人曾在此经过。如今这些石板依旧静静地躺在这里,也不知道还会躺多少年。如果这些石板会说话,得用多少文字才能记录下来它们的沧桑?

二月的夜晚,周庄游人稀少,空气带着凉凉的气息,灯光幽暗。和北方仿造的江南古镇灯火辉煌、人声鼎沸的样子相比,它朴素安静,不屑于用那些耀眼的灯光来招摇。站在双桥上,用力踩踏脚下的石板,告诉自己:我在周庄。

夜色笼罩下的周庄闲适安静,甚至让人觉得有一些冷清。灯光映在水中,恍惚间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岸边,觉得自己仿佛是倒立于双桥之上。

在众多的民居中,张厅和沈厅能将人带入历史的某一个节点中。张厅是普通民居,“轿从门前进,船从家中过”,水巷、摇船、两岸的房子,既独立又统一,完美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沈厅七进五门,是沈万三的后人根据家人的回忆建起来的。沈万三和明太祖朱元璋之间的那些智斗硝烟,早已消散在历史的天空中。

从张厅和沈厅出来,信马由缰,忘记了方向。斑驳的墙面,光滑的桥栏杆,裂缝深深的台阶,还有屋檐下昏黄的灯,都让人愈发安静。夜色很深,看不清水的颜色,猜想一定是油绿色的,在水巷中无声地流淌,波澜不惊。也许没有看到周庄水色的真容是一种遗憾,但那水色早已深深地印入心中。


夜色周庄

甪直

这个江南古镇的名字,已经带给人足够的联想。清晨从甪直的酒店出来,大巴车停在一座桥边,一条不知名的小河旁是几所民居,沿小河的水势而建,白墙,黛瓦,安静地立在水边,影子倒映在水中,简直就是一幅画。

甪直的得名源于古代传说中的神兽甪端,在小镇的入口,人们按照想象,立了一座威风无比的甪端石像,让人觉得这是一座有神保护的小镇。

那些白墙黛瓦的建筑看起来比周庄年代更久远。青砖、碎石、石板共同铺成的小路高低不平。可别小看它们,说不定某块石板就已经有2500岁了呢。

水巷里的水是江南特有的油绿,它们在阳光下慵懒地晒着太阳。民居中有通向水中的石阶,大概是用来登船、取水或者洗衣服的吧。屋檐上的黛瓦承载了太多的厚重,把屋檐都压出了弧线。

清晨的甪直只有我们一行不速之客,它该不会怪我们惊扰了它的好梦吧?那些常绿的老树把影子投入油绿的怀抱,你凝望着我,我凝望着你,含情脉脉。


甪直的清晨

乌镇

到乌镇已是中午,细雨纷飞。江南的雨比北方的雨可爱,就像朱自清先生描摹的那样:“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轻轻地飘落在雨伞上,悄无声息。

石板路湿漉漉的。沿着石板路,走过那些娇巧的小桥,在雨中徜徉。乌镇的水巷比周庄宽阔,那些油绿的水默默地接受着雨的滋润,白墙黛瓦的房子像漂在水上的船,而那些在水中摇来摇去的船则像极了玩具。

在江南百床馆的天井里,收束手中的伞,扬起脸拍摄头顶的天空。飘飞的雨丝落在脸上,柔柔的。墙上攀爬的藤点缀了这年代久远的房子,显出一丝生气。

沿着窄窄的小巷进入茅盾故居,久久徘徊其中。故居中的一切都在讲述着一代文学巨匠在这里的过往,这里的每一块石板,这里的油绿的水都曾经伴随着主人。浓浓的江南水乡气息曾经带给他多少灵感,谁也说不清楚。有些东西是融入骨子渗入血液的,任凭谁也无法再分割。

就这么在乌镇逛荡,雨稀疏了,肚子开始叫起来。买一个粽香扎肉,捧在手中,投入地吃,又软又酥,肥而不腻。青团子也要尝尝,这么有春意的美食,又香又糯,竟然不粘牙。

站在桥边看摇船晃晃悠悠地从眼前飘过,慢慢地穿过小桥,消失在水巷深处。

真想做一个乌镇的摇船人了。


午后乌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