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锦瑟》——有史以来的最强注解(下)

 xingfu2009z026 2017-10-25 发布于河南

(一个贴里竟然放不下,嘿嘿,下集来啦)

资料来自百度,芽儿费劲扒力滴整理

《锦瑟》

作者: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有史以来的最强注解(下)

【赏析一】:

与杜牧合称“小李杜”的晚唐诗人李商隐,一生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首《无题》诗,更是代代共诵,人人传唱。

李商隐的《无题》诗确实堪称一绝。所谓“无题”,是诗人别有寄托而又不愿明说,就用“无题”名篇。此外,也有诗人仿照

《诗经》的办法,取诗的起首二字作为标题,而标题又不能概括全诗的主旨,这类诗仍属于“无题”之类。

李商隐的诗集开篇第一首,题为《锦瑟》,人们也把它看作是无题的作品。由于它的词藻华丽,情意缠绵,景象迷离,含义深

邈,诗的中心究竟是什么,一直存在争论。相传宋朝时,“江西诗派”的创始人黄庭坚读了《锦瑟》也觉得不好理解,甚至找

他的老师苏东坡请教。可见一千多年来,这首诗成了文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原诗是这样的: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的每一联都是朦胧的。首联两句,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绪乱,惆怅难言。千重往事,九曲情肠,形成了诗的多层次朦胧的内蕴。

颔联由庄周梦蝶,写到杜宇化为鸟。庄周在虚渺的梦境中,忽而“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忽而又醒来,“则蘧(蘧qú⒈[蘧麦]多年生草本。叶狭长披针状,对生。夏天开淡红色或白色的花,供观赏。全草可供药用。⒉[蘧然]惊喜的样子。⒊〈古〉通"蕖"。荷花。)蘧(qú qú:1.悠然自得貌。 2.高耸貌。)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乎,蝴蝶之梦周欤(yú文言助词,表疑问语气,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柳宗元《梓人传》;表感叹语气,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晋·陶潜《五柳先生传》;表反诘语气,子非三闾大夫欤?——《史记》)?”这是朦胧的梦境。杜宇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每年暮春三月啼鸣求偶,口中流血,声哀情苦。这里写的是空灵虚幻的人魂化鸟。诗人写梦迷,写冤禽,所要表达的,仍然是朦胧的内心世界的悲戚与怨愤。

颈联以“泪”、“暖”为诗眼,写了明珠和良玉。月为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中——形成了一个月、珠、泪三者难解的朦胧妙境。下一句写的则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的朦胧景象。纵观全联,写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异,而怅恨则一。朦胧的自然景象所体现出的,是朦胧的感情世界。

尾联两句更是多层次的、曲折的感情世界的剖析:如此情怀,今朝已化为不堪回首的往事,然而,当初是何等地使人怅惘迷恋

通读全诗,我们便会发现:诗人托物传情、一往情深所追求的对象,究竟是一位情人呢,还是某种令其神往、促其献身的政治目标?诗中没有明说,也未曾暗示。诗人把这最大的“一团模糊不清”交给了读者。

总起来看,《锦瑟》不可能不是一首“自道平生之诗也”。

但许多人却刻意求深,力图发掘出这首诗的所谓“隐秘”。有的认为,李商隐“婚王氏,时年廿五,意其妇年正同,夫妇各廿(niàn二十)五,适合古瑟弦之数。”有的认为,“锦瑟乃当时贵人爱姬之名。” “或云锦瑟,令狐楚之妾。”他们断言《锦瑟》是悼念一个女人的作品。然而,许多人都不同意这种索隐式的解释。倒是苏东坡对《锦瑟》一诗的解释,既照顾了全诗中间两联四句与“锦瑟”的关系,又能概括五十年的饱和着复杂的思想感情。他说:“此出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如:“庄生晓梦迷蝴蝶”适也;“望帝春心托杜鹃”怨也;“沧海月明珠有泪”清也;“蓝田日暖玉生烟”和也。不过,作为表现一般的“适、怨、清、和”情致的四句诗,对于李商隐来说,又当有它特定的含义。所谓“庄生晓梦迷蝴蝶”,在“适”中又蕴含了“迷惘”的成分,这是“当时已惘然”这句诗所特限了的;所谓“蓝田日暖玉生烟”,在“和”中又孕育着“可望而不可及”的短暂希望和最终破灭,这同样是被“当时已惘然”所限制了的。

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李商隐这首《锦瑟》诗的中间两联四句中,似乎还存在“獭祭(獭tǎ祭,又叫作獭祭鱼,最早出现于《礼记·月令》:「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獭是一种两栖动物,喜欢吃鱼,经常将所捕到的排列在岸上,从古代中国人的眼里,这情形很象是陈列祭祀的供品。所以就称之为獭祭鱼或獭祭。节气:獭祭鱼被作为一种季候现象来描述节气,是惊蛰的第一候。据说在这几天里,蛰伏了一冬的獭开始出来活动。《周书·时训篇》有「雨水之日,獭祭鱼;後五日,鸿雁来;後五日,草木萌动。」的说法。引申:獭摆放鱼的现象,含有堆砌的意思。所以後来就有人用獭祭鱼来形容文学上喜欢多用典故的现象。比如宋代的笔记《杨文公谈苑》中,就提到唐朝诗人李商隐写作诗文时,为了使用典故,常常要查阅许多书本。这些书摊在屋子里,就象獭摆放鱼的样子,因此被人取了一个「獭祭鱼」的外号。这个词虽然是嘲讽,但意味并非很尖刻,常常被人用来自嘲。)”的痕迹。唐宋人作诗每有先得佳句而后成篇的,这自然就增加了索解的困难。金代元好问对《锦瑟》早有论定: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他的见解,应当是颇有见地的。

《注解二》:瑟[sè]

  古瑟形制大体相同,瑟体多用整木斫zhuó<名>(形声。从斤,石声。斤,斧属。本义:斧刃)1.同本义斧以金为斫。——《墨子》2.大锄 [big hoe]二月冰解地干,烧而耕之,仍即下水,十日块既散液,持木斫平之,纳种如前法。——《齐民要术》;<动>3.用刀、斧等砍劈 [hack with a knife or an axe]斫而为琴,弦而鼓之。——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挥刀奋斫所当无不披靡。(奋斫:尽力砍杀)——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又如:斫旗(砍倒彩旗);斫柴(砍柴);斫柴囡(砍柴的小孩);斫木(被砍削的树);斫刈(yì本义:割草。1刈,断也。又,杀也。——《广雅》2又如:刈获(收割;收获);刈熟(指收割庄稼) 杀 [kill]及后世贪者之用兵也,以刈百姓。——《大戴礼记》)(砍杀);斫地(砍地。表示气愤);斫伐(砍伐) 4.攻击 [attack]先期率步骑万人夜斫敌营。——《宋史》又如:斫营(偷袭敌营;劫营);斫丧(催残;伤害)5.击 [strike]白昼入乐府攻射官寺,缚束长吏子弟,斫破器物。——《汉书》6.斫zhuóyíng[attack enemy's camp] 砍杀攻击敌人的营垒。缒城斫营。——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成,瑟面稍隆起,体中空,体下嵌底板。瑟面首端有一长岳山,尾端有三个短岳山。尾端装有四个系弦的枘(ruì榫头;插入卯眼的木栓,如:枘凿(枘、凿,榫头与卯眼。枘圆凿方或枘方凿圆,方枘圆凿,难相容合,形容意见不和)。首尾岳山外侧各有相对应的弦孔。另有木质瑟柱,施于弦下。曾侯乙墓共出土瑟十二具,多用榉木或梓木斫成,全长约150至170、宽约40厘米。通体髹漆彩绘,色泽艳丽。

  中国原始的丝弦乐器之一,共有二十五根弦。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诗经》中有记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瑟曾销声匿迹千年之久,而今“幽兰汉乐”将传说中的声音再次呈现于舞台之上,琴瑟合鸣,乐声如流水,如凤鸣,如南风,如月行,引我们走进大自然深深的芬芳里。

  古代弹弦乐器。其历史久远。《乐书》引《世本》:“庖牺作瑟”。据《仪礼》记载,古代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中,都用瑟伴奏唱歌。战国至秦汉之际盛行“竽瑟之乐”。魏晋南北朝时期,瑟是伴奏相和歌的常用乐器。隋唐时期用于清乐。以后则只用于宫廷雅乐和丁祭音乐。

  周、汉时期的古瑟,考古发掘中多有发现。湖南长沙浏城桥一号楚墓(约为春秋晚期或战国早期)出土瑟,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实物。河南信阳、湖北江陵等地楚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都出土有瑟,弦数二十三至二十五弦不等,以二十五弦居多。

  春秋至秦汉以来出土古瑟以数十计,但多残缺不全或柱位不详。惟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瑟保存完好。弦虽腐朽变质,仍保持在原位上,柱的位置也比较清晰,为我们了解古瑟的张弦和调弦提供了直接的物证。此瑟二十五弦,由三个尾岳分成三组,计内九、中七、外九。内外九弦的柱位排列较为规则,定弦的音高相同;中七弦的柱位较为紊乱,但也隐约显示出,它与内九弦做音阶级进的连接。从各柱位有效弦长的比例推算,可知它按五声音阶调弦。

  上述古瑟至南北朝时期失传。唐宋以来文献所载和历代宫廷所用的瑟,与古瑟在形制、张弦、调弦法诸方面已有较大的差异。宋末元初熊朋来(1246—1323)曾编撰《瑟谱》六卷。书中记述了瑟的形制和演奏法,并有歌唱诗经的旧谱十二首和他创作的新谱二十首,以及孔庙祭祀音乐的乐谱。当时的瑟,首尾各有一长条岳山,两岳山外侧有数目相应的弦孔,依次张弦。共二十五弦,音高按十二律吕排列。正中一弦(第十三弦)不弹,其余二十四条弦可奏两个八度音程的二十四个音。以右手弹“中声”(低八度音区);左手弹“清声”(高八度音区)。左右手也可同时弹奏高低八度的和音。基本指法是大、食、中、无名各指分别向内外方向拨弦。名为擘、托、抹、挑、勾、剔、打、摘,共八种。后世定弦法略有变化,正中一弦也可弹奏,按五声音阶或七声音阶定弦。左手在必要时可按抑柱左弦段而取变化音。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收藏清代早期瑟一具。长207、宽43厘米。二十五弦。通体髹黑漆,描绘金色花卉图案。本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大同乐会曾改革制作两具瑟,一具五十弦,名“庖牺瑟”,将传统瑟的单柱(一柱支撑一弦)改为连柱(七或八条弦共用一柱),在岳山外采用活轸,以便于调弦。另一具为百弦大瑟,采用双排连柱交插支弦的方法排列弦位。在增加瑟的音量、改善音色和方便演奏等方面均作了有益的探索。

  近年,武汉民族乐器厂张开镒、周敦发根据考古发掘的楚瑟实物,吸收现代筝结构上的合理部分制作了仿二十五弦楚瑟。长176、宽42、高10厘米。可演奏琶音、和音、和弦及快速旋律。又可使用揉音、滑音等技巧,具有独特韵味。曾在湖北省歌

舞团《编钟乐舞》中演奏。

  瑟〈名〉

  指事。从珡,必声。本义: 古代拨弦乐器。形似古琴,每弦一柱,但无征位)

  瑟,庖牺所作弦乐也。――《说文》

  大瑟小瑟。――《礼记·明堂位》

  大瑟谓之洒。――《尔雅》。注:“二十七弦。世本,疱牺作五十弦。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周礼·乐器图》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

  又如:调瑟(调准瑟弦的音);琴瑟(琴与瑟)

  古水名

  瑟sè

  拨弦乐器之一,一般有二十五根弦。

  [瑟瑟]1、形容轻微的声音:秋风~~

2、形容颤抖:~~发抖

【赏析二】
诗的首联由幽怨悲凉的锦瑟起兴,点明“思华年”的主旨。无端,无缘无故,没有来由。五十弦,《史记•封禅书》载古瑟五十弦,后虽一般为二十五弦,但仍有其制。诗的一、二两句是说: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有五十根弦,我也快到五十岁了,一弦一柱都唤起了我对逝水流年的追忆。
诗的颔联与颈联是全诗的核心。在颔联中,庄周梦蝶的故事见《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诗句中的“晓梦”,指天将亮时做的梦。“迷蝴蝶”,指对自己与蝴蝶之间的关系迷茫。面对群雄逐鹿,变化剧烈的战国社会,庄周产生了人生虚幻无常的思想,而李商隐则是有感于晚唐国势衰微,政局动乱,命运如浮萍而用此典故的。用此典故,还包含着他对爱情与生命消逝的伤感。他似乎已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要把深深的痛苦与怨愤倾泄出来。望帝的传说见《寰宇记》说:“蜀王杜宇,号望帝,后因禅位,自亡去,化为子规。”子规即杜鹃。诗人笔下美丽而凄凉的杜鹃已升华为诗人悲苦的心灵。深沉的悲伤,只能托之于暮春时节杜鹃的悲啼,这是何等的凄凉。
颈联紧接颔联,《新唐书•狄仁杰传》载:“(狄仁杰)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恪少有才名,孙权谓其父瑾曰:'蓝田生玉,真不虚也。’”“珠”、“玉”乃诗人自喻,不仅喻才能,更喻德行和理想。
诗人借这两个形象,体现自己禀具卓越的才德,却不为世用的悲哀。
诗的尾联,采用反问递进句式加强语气,结束全诗。“此情”总揽所抒之情,“成追忆”则与“思华年”呼应。可待即岂待,说明这令人惆怅伤感的“此情”,早已迷惘难遣,此时当更令人难以承受。
这首诗在艺术上极富个性,运用了典故、比兴、象征手法,诗中蝴蝶、杜鹃是象征,珠、玉属比兴,它们创造出明朗清丽、幽婉哀怆的艺术意境。
【赏析三】
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莫衷一是。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二个字。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近来注解家似乎都主张: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我以为,它确是不同于一般的咏物体,可也并非只是单纯“截取首二字”以发端比兴而与字面毫无交涉的无题诗。它所写的情事分明是与瑟相关的。
起联两句,从来的注家也多有误会,以为据此可以判明此篇作时,诗人已“行年五十”,或“年近五十”,故尔云云。其实不然。“无端”,犹言“没来由地”、“平白无故地”。此诗人之痴语也。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条弦?瑟,到底原有多少条弦,到李商隐时代又实有多少条弦,其实都不必“考证”,诗人不过借以遣词见意而已。据记载,古瑟五十弦,所以玉谿写瑟,常用“五十”之数,如“雨打湘灵五十弦”,“因令五十丝,中道分宫徵”,都可证明,此在诗人原无特殊用意。
“一弦一柱思华年”,关键在于“华年”二字。一弦一柱犹言一音一节。瑟具弦五十,音节最为繁富可知,其繁音促节,常令听者难以为怀。诗人绝没有让人去死抠“数字”的意思。他是说: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所设五十弦,正为“制造气氛”,以见往事之千重,情肠之九曲。要想欣赏玉谿此诗,先宜领会斯旨,正不可胶柱而鼓瑟。宋词人贺铸说:“锦瑟华年谁与度?”(《青玉案》)元诗人元好问说:“佳人锦瑟怨华年!”(《论诗三十首》)华年,正今语所谓美丽的青春。玉谿此诗最要紧的“主眼”端在华年盛景,所以“行年五十”这才追忆“四十九年”之说,实在不过是一种迂见罢了。
起联用意既明,且看他下文如何承接。
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玉谿此句是写: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试看他在《秋日晚思》中说:“枕寒庄蝶去”,去即离、逝,亦即他所谓迷者是。晓梦蝴蝶,虽出庄生,但一经玉谿运用,已经不止是一个“栩栩然”的问题了,这里面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本联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杜宇啼春,这与锦瑟又有什么关联呢?原来,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一个“托”字,不但写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也写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锦瑟,手挥目送之间,花落水流之趣,诗人妙笔奇情,于此已然达到一个高潮。
单独理解:“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追忆过去,尽管自己以一颗浸满血泪的真诚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五十弦”如玉的岁月、如珠的年华,值得珍惜之时却等闲而过;面对现实: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幡醒悟之日已风光不再。如泣如诉的悲剧式结问,又让诗人重新回到对“人生价值到底是什么?到底该怎样实现?”深深的思考和迷惑之中,大大增强了诗作的震撼力。也正是因为这种人生的悲剧色彩和诗作的悲剧氛围,本诗才能“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①此情:指已往的种种情事。 ②惘然:惆怅的样子。
七律《锦瑟》是李商隐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这两句是说,这种温馨美好的情怀,在当时已经是令人惆怅不已了,岂能等到今朝回忆,始觉无恨怅惘?今朝追忆更觉回味无穷,怅惘更深。语意曲折,诗人一生经历,难言之痛,至苦之情,尽在其中,含蓄委婉,感染于人者至深。

【赏析四】李商隐在月夜弹响了他的《锦瑟》。一曲凄婉的千古绝唱倾倒了后世无数的聆听者,历来也曾经引起过很多不同的解说和猜测,金人元好问在其《论诗绝句三十首》中便曾说过这首诗是“一篇锦瑟解人难”。
对于《锦瑟》一诗的主旨,历来歧见纷纭,有人以为这首诗的内容是咏“瑟”这种乐器的,言“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句是分别写了瑟的适、怨、清、和四种乐调,还有人把“锦瑟”猜想做一个女子的幻化,疑为“令狐家青衣”……此外,许多人倾向于悼亡一说,认为诗人是在孤独凄凉中思念亡妻,躬自悼矣!
这首诗虽然在理性方面难于加以确切的解说,但在感性方面却极易于引起读者的感动和喜爱。诗很具感性,是因为它的形象;诗又很难懂,也是因为它只绘形象,扑朔迷离。要读懂这首诗,我以为主要应去分析诗的形象,看它给予我们的感发、感动及联想是些什么,而不必去比附事实。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以“锦瑟”起兴,既写瑟之华美,又写弦之细密繁复,“锦瑟”二字,给了读者一个美好而又幽怨的直觉。《汉书·郊祀志》记载:“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为二十五弦”,谁曾想“五十弦”之“锦瑟” 比之琴、筝,原来竟附着有如此悲切的情愁。无端,莫之为而为,莫之治而治的意思,“无端”一词使锦瑟一下子就有了生命,这抑郁的感叹像是在说并非瑟自己情愿有这五十根弦,而是天生这么多,无可奈何呀。“一弦一柱思华年”,这瑟上的每一条弦、每一根柱都牵引着诗人藏埋心底的一段伤痛。“弦”、“柱”承上一句“五十弦”而来,两个“一”字,更加强了“五十弦”之繁多的感觉,既暗示了感觉的细致繁复,也暗示了悲哀的沉重缠绵。每一弦每一柱的抚弄都会引起了诗人对往事的追忆,“华年”二字与前面的“锦瑟”相应,既见“华年”之美好,更见今日回思时的惆怅哀怨。诗人以瑟之华美暗喻自己才华出众,又以瑟之“无端五十弦”暗示华年悄然流逝,伤痛之情,悲愤之意,隐隐含于“无端”之感叹中,这两句可以说是这一首诗的总起。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颔、颈两联承首联中的“思”字追忆往昔,诗人慨叹怀才见弃,自伤一生遭际。对于李商隐来说,往事是不堪回首的,年少才高,却卷入晚唐的政治漩涡中进退维谷,怀才不遇而竟致终生潦倒无为,挚爱的妻子早逝于华年,如今只留下诗人自己在孤独凄凉中追忆往事。颔联寄情于物,将“晓梦”、“春心”之情借“蝴蝶”、“杜鹃”之物来表现。颈联借景生情,以“沧海月明”、“蓝田日暖”之景象来写“珠有泪”的悲哀与“玉生烟”的迷惘。神话里说,月满则珠圆,可是,月夜下的沧海明珠依然有泪,在茫茫无际的大海里,每一颗珍珠都是一个泪点,蓝田山中出产美玉,有玉之处烟霭蒙蒙,而人们只见山中烟霭,不知玉在何处,美玉如同沧海遗珠一样无人赏识。
李商隐的用典有他自己的特色。有时用其本义,例如《安定城楼》中,他以“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言说自己不得施展怀抱的悲愤。有时他又将典故当作一个特殊的形象来使用,并加以创造性的引申。“晓梦”、“春心”便是后一种用典的写法。庄周梦为蝴蝶的典故本意在于阐述一种“均物我,外形骸”的道家哲理,而李商隐却借“蝶梦”之形象为自己所用,抒写了自己对于仕宦之途的追求梦想以及此梦想失败落空后的无尽感慨。“晓”字所暗示了梦境的短暂,“迷”字暗示了梦者的痴迷。这种痴迷沉醉、怅然若失的情意才应该是诗人所欲表达的本意。“望帝春心托杜鹃”,用了望帝去国怀乡,魂化杜鹃,悲鸣寄恨的典故,李商隐又加以引申。什么是“春心”?春心就是追求、向往、执着之心。多么痴迷的梦境,多么深挚的情志!此诗的幽婉即在于诗人对自己的情意完全不做明白的叙述,而只是用种种不同的美丽且繁复的形象和曲折宛转的章法来给予读者一种直感和暗示,使读者可以因之而产生无数的感动和联想。
晓梦”与“春心”,多情易感也;“蝴蝶”与“杜鹃”,引起翩飞、悲啼的联想;“月明”与“日暖”,引人入苍凉寥阔、温丽凄迷的情境。诗人化实为虚,连用四个典故,以四幅清丽、静谧、迷离而又含带凄切的景象,寓托自己的遭遇和心情意绪,使人既难以指实言明却又有所感知,从而吟咏于口而思索于心,那是一种富于感动兴发之作用的诗情。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尾联自问自答,点出此诗系追忆往昔,痛定思痛。所谓“此情”者,指的正是颔、颈两联中所写的“晓梦”之痴迷、“春心” 之深挚、“珠泪”之哀伤与“玉烟”之迷惘,种种情事岂待成追忆时才感哀痛,华年流过之时,便已体味到了其中的苦涩悲哀。在暖玉生烟的缥缈里,诗人回望华年往事,追忆往日情缘,空留当年的怅惘,令他再一次不胜嗟叹:回头问残照,残照更空虚。
此诗约作于作者晚年,当是他回忆往事,对一生坎坷而发的感慨,尽管描写委婉,旨意朦胧,但显然有其寄托。李商隐在诗中隐去了平生所历具体之事,以缘情造物的写法,含蓄委婉地从多个不同角度抒写了自己坎坷的际遇和哀怨感伤之情,痛惜华年流逝、抱负成空。
一曲《锦瑟》弹罢,一个憔悴的背影消逝于凄婉的琴韵,留给读者的是那无尽的怅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