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的说李自成失败是时运不济,很多人说他没什么远见能力,农民军没有重视知识份子,是一群乌合之众。李自成容易吗?崇祯十一年仅18骑突围,崇祯十三年仅以50骑突围,多次失败难成气候,1640年中原一带发生天灾,可粒无收并发鼠疫,同时外战松锦大战爆发,内战剿匪张献忠,李自成趁此机会,打出均田勉粮迅速招集近百万众,这些都是来混口饭吃的农民而已,李自成在占领陕西一带,提出叫崇祯招安封王,其实也是自己审时度势知道自己推不翻大明王朝,志大才疏的崇祯以为农民军可以像以前一样可以剿灭,封王有辱皇威颜面,没想到的是灾荒让李自成的队伍跟以前大不一样,发展到惊人的数量,加上松锦大战失败,明王朝的伤钟才真正的敲响,崇祯十三年的秋天,到崇祯十七年的春天,实际上就是三年时间,短短三年,李自成不可能拥有人才和经济来支撑这百万乌合之众,打下北京后没有足够的钱粮来安抚这些人,收括百官抢夺百姓这些都是难以避免的,军队要吃要穿。这里注明一下吴三桂先降李自成后降满清这都不是历史事实,真实的吴三桂绝对没有降过李自成,留存于世的吴三桂回父亲吴襄的劝降信明明白白说了,父不能为忠臣,休怪儿不能做孝子,这里以经说明了跟李闯不两立的立场。后来李自成发兵征讨吴三桂,以一群乱民去打天下无敌的关宁铁骑,无疑是不能相抗衡的,农民军是缺少骑兵战马的,评书传记里说大败吴三桂的军队可能不?别说吴三桂的军队是身经百战留下来的精英,仅仅是关宁铁骑的战马也可以踏死几十万农民军,双方战斗力跟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四天的激战农民军以经被打得心惊胆怯,加上八旗兵的出现,大顺军彻底伤失了胆气一路逃奔,因为吴三桂和清兵打的口号是为君父报仇,灭流寇以安天下。所以李自成不敢留住北京,在北京匆匆举行一个登基仪式就撤出北京了,然而要报国仇家恨的吴三桂并不肯方弃李自成,一路追杀在一年后李自成兵败身死。大顺军不存在什么老八营,因为他的;部队都是崇祯十三年以后招来的,遇上战斗力剽悍的关宁铁骑和满清八旗是必败无疑。步兵和骑兵的差距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李自成的错误在于流串在长江以北,如果带上军队南撤避开骑兵的优势还可以抗衡,后来清兵打到南方就不行了,大清原本是放弃对南明的进攻了,因孙可望内乱投降,吴三桂驻扎汉中多年看到天下大势以去,于顺治九年1652年正式投降清庭,顺治嫁妹建宁公主于吴三桂之子。清史和民间都说吴三桂于1644年投降了清。多尔滚嫁建宁公主给吴,细看历史就知道多尔滚死时,建宁公主才11岁根本不可能。顺治实录里跟本找不到1652前有关吴三桂的一份战报和奏章,所以吴三桂投降只能是1652年,第一份战报出自此年七月。(清史是一段迷乱的历史,文字狱隐藏了大量的真实,李自成张献忠吴三桂看到的都是清史说词,真实的三人另有剧情) |
|
来自: 昵称48074306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