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抖、身体僵直、动作变慢、姿势不稳、走路有障碍,身体一旦有了这些症状,就是患上帕金森了吗?其实不然!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1%~2%的人群患有帕金森病,70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达到3%~5%。预计到2030年帕金森病患者将达到494万。但是目前我国帕金森病的治疗率依然很低,即使经验最丰富的专业医生,误诊率也能达到百分之十几,甚至更高。 为什么帕金森病的误诊率如此高? 帕金森之所以极易被误诊,最主要是因为有很多疾病在临床表现上与帕金森病极其相似,不好辨认,一不小心就会出错。 在疾病的早期,帕金森病多被误诊为脑动脉硬化和脑萎缩。这两类疾病大多有行动不便、肢体轻颤等症状,和帕金森病很是相似。由于同样有身体僵直和行走困难等症状,帕金森病也常被诊断为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 还有一些帕金森病患者伴有痴呆症状,记忆力减退、认知困难,或伴有精神症状,这也容易被误诊为老年痴呆。部分帕金森病患者还可表现为生活欲望减退、语言减少、思维和判断力下降等等。 帕金森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1、颤抖:常从一侧手部起病,在安静的时候颤抖明显,慢慢发展到上肢、下肢、头部和躯干部位。运动中颤抖可减轻或消失,入睡后消失,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时加重。 2、肌肉僵硬:就像身体被绳子捆住一样。 3、动作变慢:穿衣服、系扣子、刷牙、洗脸等动作变慢,上下床费劲,写字越来越小。 4、姿势不稳:自然站立时身体前倾,走路时摆臂减少,容易跌倒,尤其在转弯时。 5、步态障碍:走路时拖步,往往从一侧开始,逐渐累及双侧;起身行走时感觉脚像粘在地面上,不能迈步,走起路来以小步伐向前冲,越走越快,不能及时停步。 6、早期出现嗅觉减退或丧失,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便秘、失眠、认知困难、疼痛或麻木等非运动症状。 此外,提到帕金森病,大家一般都会想到双手不停颤抖等症状,而事实上,也会出现动作慢、活动僵硬等非运动症状。比如,很多人会觉得,动作迟缓、走路慢都是衰老的正常现象,却不知这些可能是帕金森病造成的。 帕金森患者还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便秘、失眠、认知困难、嗅觉减退、疼痛或麻木等非运动症状,这些同样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但这些非运动症状常常会被人忽视。 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误诊? 目前我国帕金森病的治疗率很低,经常存在误诊和漏诊问题。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帕金森病的治疗率不到40%,在农村等偏远地区则更低,很多患者都是就诊3次以上才被确诊,有些甚至会延迟半年以上。 需要提醒的是,症状学虽是判断帕金森病的有效手段,但确诊不能单纯依靠症状,而是要经过一系列查体、检查等一些临床诊断,依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以及观察对多巴胺能药物的反应,甚至需要进行持续的随访才能做出基本确定。 另一方面,帕金森病的治疗观念上应有所转变。现实生活中,大家都普遍认为帕金森病属于神经内科的病,优先的治疗手段是吃药,但是随着药物的“蜜月期”渐行渐远,疗效逐渐减退。此时,进行外科治疗可为患者提供第二个“蜜月期”,使疗效持久。随着医学观念的进步与发展,对于帕金森病的诊断和治疗,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共同诊治将成为大势所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