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琴之散语︱琴、琴道不传而传

 宥其 2017-10-25 发布于广东

(一)琴道和琴品

    琴不是一般的乐器,而具有超越一般音乐的内涵,琴之为道已明。正如《诚一堂琴谱》(1705)所说:“君子抚琴涵养中和之气,籍以修身理性,当以道言。”就是说琴乐提到道的高度时,弹琴不再是技艺演奏,听琴也不只是欣赏音乐,而是在做学问,在提高修养。这时可以说琴是一部哲学——称之为琴道。

    所谓琴品,通常指琴人的操缦之品味。实质上是文人琴学修养达到的境界,体现在操缦者的琴况、琴容、琴风等方面。传统琴人抚琴,追求琴曲所传达的意境和神韵,而非形象模仿。以传神之操为上品;以技艺刻意形象如写生,有失清雅高古。琴品来自人品。古人以道德为体,技艺为用,不可本末倒置。琴人以德性和文化修养为根本,抚琴操曲自有古雅琴况。优雅的琴容、清宜的环境、高古的琴风,可以相互谐和而操缦出超逸的琴曲上品。 

(二)琴学传承

    按《神奇秘谱》所云:上古太古神品一十六曲乃太古之操,昔人不传之秘,故无点句,达者自得之。是以琴道之来,传曲不传谱,传谱不传句。这句话给出了三个重要信息,其一是古人对琴学传承持慎重态度,不随便传琴曲的谱本,即使留下谱本,其中也不作点句。其宗旨是不可妄其传,以免误人子弟,影响后代,甚至导致琴学误入歧途,积重难返。其二是达者自得之。虽然古人说不传谱、不传句,但是琴并不是无传,而是由那些对琴学心领神会,天人感应的“达者”得其承传。其三是琴道不传而传,是以琴道为本。琴学传承传的是道,不是技。如果仅仅传的是技法,恐怕早已不复为琴了。这就是传统的传承观念。

    琴学传承的方式在传统上主要是拜师授业,名师传弟子,是一对一的师徒教与学的关系。一方面入室弟子从师学习指法和琴曲操缦以及识谱等,另一方面业师把本门流派的风格特色在教琴中传给弟子。此外,在有意无意中弟子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业师的人品、气质、风度和文才。因此,这种传承方式不是单一的授琴学艺,而是一种全方位的传授,既是学琴,又是读书,还有做人。其次,琴谱包括琴论、琴曲、点评等是琴学传承的又一重要方式。其三,参学别家别派的琴学琴风,取其所长,补己之短,这是琴学传承一种必要的辅助方式。


    近代古琴出现了些新的情况:1、自清末民初起各地纷纷成立琴社,琴会雅集此起彼伏。大凡琴社有两类,一类以师承为纽带,同门结社,弘扬琴学流派。另一类则不限于琴派师承,而是广交琴友,兼容并包,继承发扬古琴遗产。无论哪一类都能提倡和而不同,百家争鸣,琴社才有活力。2、古琴进入音乐学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音乐院校先后聘任古琴教师,招收古琴专业学生,或作为一门课。于是古琴纳入纯音乐范畴,成了一件弦乐器,成为民乐行列中的一员。于是琴学从传承观念到传承方式及传承群体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首先,音乐学院里以西方音乐为标准,在教学、科研、乐理、演奏等方面一统天下。琴学观念发生根本变化,以改良替代传统;以创新替代继承;以西式课堂教学替代师承传习;甚至用五线谱替代减字谱等。其二,音乐学院的一套古琴教学法和演奏法逐渐在社会上一些人中也竞相效仿起来,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九时年代以来各地古琴班,琴馆等挂牌教琴的层出不穷。有的才学了一年半载指法、技巧,琴学恐怕还没有入门,就在收徒授琴了,因为有经济效益做动力,也就不怕误人子第了。其三,在今天形形色色的古琴教学活动中,功力主义抬头。有的效仿歌星,媒体炒作,大肆渲染,以招来琴生;有的教学是虚,卖琴是实,甚至作假充古,瞒骗大众;有的借文化遗产之名,暗中个人名利双收。虽则当今琴坛五花八门,似乎玉山欲倾。然而,琴道不传而传。在种种社会现象面前,仍有一批老琴家,严守门户,讲究师承排除干扰,倡导传统琴学的传承。值得一提的是在音乐学院和专业乐团的琴家,也仍有坚持传统的琴乐观念,并以传统方法弹琴、授人的,就愈加显得可贵了。这些为数不多的琴家琴人才真正是琴学传承的主流。

 

其他相关文章:

琴之散语 | 任何年龄段都能随时学习的乐器-古琴

琴之散语︱一万小时定律对练古琴同样适用

琴之散语︱那些年、那些事、那些古琴记谱法和古谱

琴之散语︱异曲同工“琴与茶”

琴之散语︱古琴学没学好?看看这些!

琴之散语︱为什么古琴那么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