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的临床运用医案 | 道医网

 杏林书馆181 2017-10-25 发布于河北

【原文】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66)

【组成】
厚朴24g 生姜24g 半夏10g 甘草6g 人参3g

【煎服方法】
水浸20分钟,煎30分钟,约600ml,分早、午、晚服。

【主治】
腹部胀满,喜温喜按,脉象虚弱者。

【禁忌】
1.胀满拒压、脉有力者,忌之。
2.喜冷、欲饮者,忌之。

【类方】
1.小承气汤:同可治腹胀。不同者,小承气汤证之腹胀,属胃家实,必有潮热、便秘、腹痛拒压之症。
2.理中汤:同可治腹胀。不同者,理中汤证之腹胀,为脾胃虚寒,必兼呕吐、肠鸣、下利等中寒之状。

【临床运用】
1.治泄后腹胀。(《伤寒尚论篇》)
2.治胃虚呕逆、痞满不食。(《张氏医通》)
3.治噫气吞酸,心下坚满膨胀,皆慢性胃炎及胃扩张之证。(《伤寒论今释》)
4.治脾虚作胀辄效,而脾虚挟积溏泻不节,尤有特效。(《伤寒论译释》)

【浅议】

此消胀散寒、降逆补虚,为治脾虚、气滞腹胀之方。临床使用以腹胀,喜温喜按,脉弱为目标。

腹胀满一症,有虚有实,有寒有热。《伤寒论》有太阴、阳明之分。《金匮要略》有“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等论述。临床以大便燥结,腹胀不减,疼痛拒压,为阳明可下之证;便溏下利,胀满时痛,喜温喜按,属太阴温补之证。本证之腹满,呈时减复如故,按之不痛,或微痛,腹壁柔软,饭后胀甚,着凉、食冷益胀,嗳逆呕恶,矢气不畅,并伴有体倦神疲,四肢无力,纳呆化迟,食后欲睡,肠鸣便溏,舌苔白腻,脉沉无力等症状。多发于汗、下之后,或有过用凉药之病史,为脾虚气滞,虚中挟实之证。盖脾气虚弱,运化乏力,致气遏不通,或与痰饮相结,障碍升降,故而为胀为满。其治疗,纯以补气健脾则气机益塞,胀满益剧;单一攻下导滞,必中虚益甚。惟本方补泄并施,最为适宜。虽云虚实相杂,然毕竟以实为主,故重用厚朴下气除满,《本草汇言》云:“厚朴,宽中化滞,平胃气之药也。凡气滞于中,郁而不散,食积于胃,羁而不行,或湿郁积而不去,湿痰聚而不清,厚朴温可燥湿,辛可以清痰,苦可以下气也。”人参、甘草小量配伍,以中满忌甘也。若脾胃虚甚者,参草量酌情增大。虽古有七消三补之说,然须因人因症而异,亦可变七补三消,固不可墨守成规也。

【医案】

1.腹胀 

周某,男,45岁,煤矿工人,腹胀纳呆三年余,杂治不愈。2005年6月在省城某医院就诊,胃镜检査:浅表性胃炎。肠镜检查:结肠炎性息肉。超声波提示:肝胆肾正常。中西药服之,症不见轻,唯服乳酸菌素片胀可得减,停则胀满如旧,故每日三服,不敢少缺,2006年4月26日来忻求诊。

望其槁项黄馘,色枯少泽,形体瘦削,行立无力,舌质淡,苔白腻、根部发黄。询知腹胀终日,午后尤甚。饮食无味,饭后满闷不适,饥饿时方觉轻舒。腹不痛,时嗳逆,大便干秘不畅,日二三次,每临晨五点许,里甚急,便后心下空虚不适。背腹畏寒,稍冷则肠鸣,腹胀益剧。寻医多与理中丸或理中汤加桂附,然药后胀益甚。夜寐难,痰多黏稠。口干、口苦,不思饮。切其脉,沉弦细。诊其腹,腹壁薄,松软无压痛,心下微拒压。

脉症相参,此气滞脾虚,上热下寒证也。井下作业,寒湿侵袭,饮食无规,或饥或饱,久而久之,致脾胃损伤,运化失职。水谷之精不济,则日渐尪羸;水湿之浊不降,则脘腹胀满,及纳呆、嗳逆、便难始终相伴。观其午后胀甚,大便不爽,心下拒压,便知证非纯属中虚。虚实相兼者,宜补泻同施,独以理中汤者,方证不相吻也。理中汤本为脾胃虚寒而设,兼邪实者非所宜也,故服后其胀益甚。口苦,痰稠,腹背畏寒,为气滞中焦,升降失调,致上热者热自发,下寒者寒自生;夜难寐者,胃不和也,胃和则自寐也。中虚、寒热互结之胀满,以三泻心汤为佳,本案腹胀属气滞中虚,宜宽中下气以行其滞,伍甘温以健中、辛苦调寒热。拟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味:

厚朴24g 半夏15g 生姜15g 炙草6g 党参10g 黄连6g 桂枝10g 附子10g 茯苓15g 五剂。嘱勿食难化之物,晚餐少食或不食。

二诊:腹胀减,大便较前为畅,便后不适感消失。胃纳仍差,痰多黏稠,口干苦,背畏寒,舌苔白腻,脉沉弦细。症有减轻之象,显示枢机启转,升降步轨。然病历三载,岂能愈于旦暮,宜守方续进。

原方加神曲10g 五剂。

三诊:腹胀止,胃纳增,嗳逆减,心下拒压不再,大便畅,临晨必行。寐好转,背仍寒。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

脉证观之,气机业已通畅,升降亦渐有序,宽肠下气理当结束。接下之治,以脾胃久虚,中阳不足,一如硗土难以植茂,故建运脾阳,拯虚济羸应转为首务。拟理中汤加味:

党参15g 白术15g 干姜10g 炙甘草10g 附子10g 茯苓10g 黄连6g 七剂

后患者因腰椎间盘突出来诊,彼面色红润,颐丰颊满,已非昔日羸容。

2.腹胀

马某,男,43岁,农民。病结核性胸膜炎,服雷米封等抗痨药治疗。近一周腹胀呕吐,粒米不进。乡村某医,不察脉证之虚实,不顾“呕多虽有阳明病,不可攻之”之训,认定通则不胀,胀则不通,予以攻下,然泻后腹胀如故。至此,本应接受教训,改弦易辙,另辟蹊径,反认为病重药轻,未泻彻底,又令顿服酚酞25片,憋胀益剧。不得已,乘马车进城就诊。患者面色萎黄,形容憔悴,舌质淡红,舌苔白腻,两手捧腹。口称憋胀欲裂,呕吐清水,口干不欲饮、更不欲食。诊其腹,腹胀如鼓,无压痛,无移动性浊音。切其脉,细缓无力。

脉证观之,此乃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湿浊之气凝聚不散,痞塞升降之路,故而为胀为呕。观其脉象细缓、喜手捧腹,便知其胀属虚,而非实滞。故屡屡攻下,胀不惟不减反益甚也。治当补中健脾,消胀化湿。待脾运一复,弥漫之浊气自然无存。拟:

厚朴15g 生姜10片 半夏10g 炙草6g 党参15g 茯苓15g 二剂

二诊:药后自觉气向下行,虽未解便而腹胀已轻。呕吐亦再未发生。继服三剂,腹胀全消,改拟六君子汤调之。

按:腹胀一症,当明虚实,分寒热,辨脏腑。脾虚必有少食不化,子夜胀甚,便溏,脉弱等症状。不可一见腹胀,便用枳朴硝黄,诛伐无过,致气益虚、胀益甚也。

——本文摘自《经方躬行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