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商周大事簡歷

 虛怀若谷 2017-10-25 发布于浙江

夏禹元年   - 2050年   辛亥         啟接禹位   -2042年   己未
契封有商   - 2121年   庚子         棄封于邰  - 2121年   庚子
成湯立國   - 1619年   壬戍         紂王元年  -1063年   戊寅
公劉遷幽   - 1650年   辛巳         周西元年   -1166年   乙未
盤庚遷殷   - 1281年   庚子         亶父遷岐   -1226年   乙未
成湯亡年   - 1606年   乙亥         文王元年  - 1063年   戊寅
文王受命   - 1022年   已未         文王亡年  - 1013年   戊辰
古西元年   - 1186年   戊戍         武王元年  - 1022年   已未
季曆元年   - 1123年   戊寅         武王亡年  - 1005年   丙子
季曆亡年   - 1073年   戊辰         紂王亡年   -1009年   壬申
文王被囚   - 1042年   己亥         文武制命  - 1036年   乙巳
武王伐紂   - 1010年   辛未         紂死商亡  - 1009年   壬申

顓頊堯舜夏商周時期主要人物年壽表

顓頊生於西元前2380年 亡於西元前2282年.  季曆生於西元前1165年 亡於西元前1065年
唐堯生於西元前2221年 亡於西元前2103年   伯鯀生於西元前2181年 亡於西元前2126年  
虞舜生於西元前2161年 亡於西元前2053年   皐陶生於西元前2140年 亡於西元前2048年  
夏禹生於西元前2140年 亡於西元前2045年   夏啟生於西元前2127年 亡於西元前2034年
亶父生於西元前     年 亡於西元前1108年   季曆生於西元前1165年 亡於西元前1065年
文王生於西元前1080年 亡於西元前1013年   武王生於西元前1049年 亡於西元前1005年
呂望生於西元前1077年 亡於西元前0966年   成王生於西元前1009年 亡於西元前0952年
康王生於西元前 0985年 亡於西元前0945年   昭王生於西元前0983年 亡於西元前0928年
穆王生於西元前0945年 亡於西元前0902年   厲王生於西元前0863年 亡於西元前0828年
唐叔生於西元前1018年 亡於西元前0935年   周公生於西元前1063年 亡於西元前0983年
成湯生於西元前1664年 亡於西元前1608年   紂王生於西元前     年 亡於西元前1009年


《唐堯虞舜夏商周主要年鑒》(自西元前2206年---西元前1009年)等眾多內容,因防產權被盜,暫不公佈,敬請諒解。以上資料,已經首長過目,權當註冊,不懼小人。
當今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弄虛作假,欺上騙下,事實清楚,不容抵賴。在缺少以上這麼多內容下,竟敢言:“千古之謎,夏商周之老黃曆已清楚”,還知道不知道,當今世界上尚有“羞恥”二字!有其因必有其果,斷代工程責任人,必將為自已的好大喜功,急功好利,輕視文獻,研究表淺,偏信《回天》,而受其殃。心正筆正,筆正史真。蒼天有眼,誰無報應。

堯年概要
堯立七十年得舜,三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事,薦之於天。堯辟位二十八載而崩。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德。《史記. 五帝本紀》
“堯以(甲)申歲生,年十五而佐摯帝,(先受封陶,後改封)于唐為諸侯,甲午得(舜),(甲)寅舜代行天子事,(辛)巳年崩。年百十八,在位九十八年。”《帝王世紀》
原文應是:堯以庚申歲生,年十五而佐摯帝,(先受封陶,後改封)于唐為諸侯,甲午得禹,庚寅舜代行天子事,丁巳或戊午年崩。年百十八,在位九十八年。
史籍另有堯117歲,及在位百年及一百零一年之說,可能出於二點,一.虛歲。二.夏時改甲子為乙丑而致。三. 不明三年喪事之風俗禮規。
《帝王世紀》雖為晉時皇甫謐所撰,但其原本早在唐朝亡失。現本《帝王世紀》均為別書摘錄或傳抄而得,漏文錯字在所難免,更有錯修誤改。故其非為原樣,相差甚遠。
   現本《帝王世紀》言甲申(西元前2197年 )堯生,辛巳崩,甲辰(西元前2177年)即帝位等,其“甲”應為庚,其“辛”應為丁。如若為甲,則紂死商亡應為西元前1046年矣,與“斷代工程” 相同,顯然為偽。
《竹箋紀年》曰:“帝堯元年丙子”,是將摯帝封堯于唐為諸侯元年,誤作為堯帝元年。
《史記. 五帝本紀》“堯辟位二十八載而崩。” 是指西元前2129年正月上日,舜受統于文祖。
                                      堯年大事年記

堯生於西元前2221(庚申)年,亡於公前2103(戊午)年,年一百十八歲。
帝王年       西元前   干支              史籍、文獻、事例
2206年   乙亥       年十五佐帝摯,堯被受封為陶侯。
2205年   丙子       帝摯受共工、瓘兜之意,改封堯為唐侯。
元 年        2201年   庚辰       堯二十歲,居冀,命義和制曆。         
二         2200年   辛巳       義和定閏法 ,一年366日,置閏。       
四         2198年   癸未       越裳國來貢,獻《十紀》甲骨龜文。
  五         2197年   甲申       巡狩四嶽 ,怒滅西夏,毀其宗廟,貶君為民。
  六         2196年   乙酉       身涉流沙,西見王母、地封獨山。
七         2195年   丙戊       有麟。
九         2193年   戊子       大水,巫支析為孽,應龍驅之淮陽龜山足下。
十二         2190年   辛卯       治兵。
十五         2187年   甲午       禪于泰山。         
十六         2186年   乙未       渠搜氏來賓。
十七         2185年   丙申       仲月甲子日,至於稷,沈璧於河。
十九         2183年   戊戍       命共工治河。        
二十一       2181年   庚子       伯鯀生,《帝王世紀》誤為舜生。
二十五       2186年   乙巳       三苗、瓘兜作亂。
二十九       2173年   戊申       春,焦堯氏前來朝貢。
三十六       2166年   乙未       水患又起。
四十一       2161年   庚申       舜生於諸馮。           
四十二       2160年   辛酉       景星見於冀。
四十八       2154年   丁卯       十二年中,水患有增無減。
五十         2152 年   已巳       乘素車玄駒遊首山。
五十三       2149年   壬申       祭於洛河。
五十八       2144年   丁醜       使稷放帝子朱于丹水。
六十         2142年   已卯       舜以孝聞。         
六十一       2141年   庚辰       諮詢四嶽 令鯀治河。堯命夏鯀治水,九載無績。
六十二       2140年   辛巳       大禹六月六日生於四川省汶川縣石紐村高密家。  
六十九       2133年   戊子       鯀治水失敗被黜。        
七十         2132年   已醜       在位七十載得舜,咨使四嶽賜舜命。      
七十一       2131年   庚寅       舜三十歲而被試用, 堯許二女嫁舜。      
七十二       2130年   辛卯       舜納二妃於大麗。
七十三       2129年   壬辰       正月上日,帝堯辟位,舜受統于文祖。
七十四       2128年   癸巳       巡狩四岳,至於泰山,柴望山川。
七十五       2127年   甲午      流共工於幽州,令禹治河,皐陶、禹十四歲。
七十六       2126年   乙未      驅三苗于三危(敦煌);殛鯀於羽山;放獾於崇山。
八十         2122年   己亥      八年水厄解,禹告成功。歲乃大旱,民無食,禹又哀之。
八十一       2121年   庚子      封伯禹有夏;封契于商;封稷于邰。
八十六       2116年   乙巳      司空入見 贊用玄圭。
八十七       2115年   丙午      西王母獻盆地圖,舜後改九州為十二州。
八十九       2113年   戊申      巡遊于陶,領群臣禪泰山。
九十         2112年   已酉      居陶,識舜二十年後老,薦舜攝政王位。
九十一       2111年   庚戍      舜年五十攝行天子事。
九十七       2105年   丙辰      司空巡十二州。
九十八       2104年   丁巳     
九十九       2103年   戊午      堯辟位二十八年崩,舜年五十八堯崩,帝陟于陶。
一百         2102年   已未      踐位。
一百一       2101年   庚申      載格,舜六十壽慶。
                                          舜年概說
舜得舉用事二十二年,堯使攝政,攝政八年而堯崩,三年喪畢,讓丹朱,天下歸舜。舜年二十以孝聞,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史記. 五帝本紀》
依據眾書 “舜在位50年,101歲亡,以及‘帝舜薦禹於天,為嗣,17載而帝舜崩’ ” 。原文應是:三十九年,南巡狩。踐帝位(四十八載)崩於蒼梧之野。
  
                                      舜年大事年記

元年       2100年   辛酉     六十一踐帝位,作《大韶》之樂。
三年       2098年   癸亥     令皐陶制象徵刑法。
五年       2096年   乙丑     二月東巡狩至中州,與三公諸侯臨觀于河。
七年       2094年   丁卯     作《大唐》國歌。
九年       2092年   己巳     定“三年考績”制度,西王母朝貢玉環、國圖。
十四       2087年   甲戌     慶雲見,作頌歌《南風》,令禹代舜事。
十五       2086年   乙亥     令禹有事於太室,作《咸池》歌。
十六       2085年   丙子     作軍歌《 大章韶》。
十七       2084年   丁醜     春二月,入學初用。
二十       2080年   辛巳      舜八十一即真。
二十五     2076年   乙酉     息慎氏前來朝貢弓箭。
二十九     2072年   已醜     命子義鈞封于商。
三十       2071年   庚寅     葬母后育於渭河。
三十一     2070年   辛卯     預薦禹於天,十七年後舜崩。
三十二     2069年   壬辰     命禹總師,逐徏方嶽。
三十三     2068年   癸巳     正月元日,禹受命于神宗,遂複九洲。
三十四     2067年   甲午     九十五而使禹攝政。
三十五     2066年   乙未     舜咨禹,征有苗,有苗朝貢。
三十九     2062年   己亥     禹攝政五年,舜踐帝位三十九年有苗氏叛,南征巡狩。
四十二     2059年   壬寅     玄都氏朝貢寶玉。
四十七     2054年   丁未     帝居鳴條,冬暖無霜,次年南巡狩。
四十八     2053年   戊申     辟位。 舜陟蒼梧,葬於九嶷。
四十九     2052年   已酉     踐位。
五十       2051年   庚戍     載格。                  

                                       禹年大事年記

元年    2050年   辛亥   元月初一,禪位於冀地崇山,頒夏時于邦國。
二年    2049年   壬子   舉益為相,薦益于天,封堯子丹朱于唐,舜子商均于虞,作歌“大夏”樂。
三年    2048年   癸醜   皐陶卒,無緣帝位。禹封其後于英六。皐陶十四歲始佐禹。
四年    2047年   甲寅   親毀三星堆古城,以九州九牧之貢,鋳九鼎。
五年    2046年   乙卯   巡狩,五歲政定,周行天下,會諸侯于塗山。
六年    2045年   丙辰   辟位。春,抗洪救災,戳防風氏;秋,諸侯會稽,計功而崩。
七年    2044年   丁巳   踐位。
八年    2043年   戊午   載格。
夏啟大事年記
元年   2042年    已未    夏啟元年。
二年   2041年    庚申   伯益歸政就國。
三年   2040年    辛酉   伯啟伐有虞氏,大亭於鈞台。
四年   2039年    壬戍   放季子武觀於河洛,作九歌以頌,作“五子歌”以戒。
五年   2038年    癸亥   令彭伯壽征河西之叛,武觀得歸。
六年   2037年    甲子   伯益在巴被害,夏啟年以犧祀。
八年   2035年    丙寅   使孟塗如巴涖訟(闢謠破案)。孟塗司神于巴,見血即執。
九年   2034年    丁卯   啟王於九年崩,享年九十一歲。

夏桀(後癸)大事年記
元年    1672年  已巳     桀為王。契封于商,十二傳而至主癸。
三年    1670年  辛未    毀靈台,築傾宮,犬夷侵岐以叛。
六年    1665年  甲戊    岐山踵戎來賓。
七年    1664年  乙亥    癸妃生成湯。
十一年    1659年  已卯    大會諸侯,有緡氏逃,桀滅有緡氏。
十三年    1657年  辛巳    遷于河南,初作輦。
十四年    1656年  壬午    命扁伐岷山,山民獻苕華琰、苕玉琬二女,二女無子。
二十二年    1650年  辛已    公劉避桀居幽,變易政綱,幽地戎狄。
三十三年    1639年  壬寅    伐蒙山,有施氏獻妹喜。桀棄元妃,納妹喜于傾宮。
三十五年    1637年  甲辰    封湯于亳為商侯。其時“五星錯行,星隕如雨,洛山崩,三河竭。”
三十六年    1636年  乙巳    征葛。葛因殺成湯童子而被滅。
三十七年    1635年  丙午   成湯得伊伊。妹喜與伊尹作禍功同(內應外合)。
四十年    1632年  已酉   伊尹去商適夏,醜有夏複歸於商。
四十一年    1631年  庚戍   湯伐有洛,克之。遂征荊,荊降。
四十二年    1630年  辛亥   商侯朝命於桀,桀囚湯于夏台。
四十三年    1629年  壬子   商侯成湯因賄賂桀獲釋。
四十六年    1626年  乙卯   商侯成湯滅溫。
四十八年    1624年  丁巳   昆吾侵商,商會諸侯于亳。遂取韋征顧。終古奔商。
四十九年    1623年  戊午   商師取顧,伯益後裔費伯昌離夏奔商。
五十年    1622年  已未   王會諸侯,有緡氏叛而被克,瞿山崩,商師征昆吾。   
五十一年    1621年  庚申   王鑒池為夜宮,男女雜處,三旬不朝。諫王不聽,終古奔商。
五十二年    1620年  辛酉   關龍逄持皇圖,諫桀王遭虐殺。
五十三年    1619年  壬戍   鳴條大戰,商克昆吾。桀敗夏亡,成湯獲桀于焦門,放桀于南巢。
昔在文王  商周並立  紂為天子  周為公侯  昌為西伯
西元前   干支        帝王年  (周曆)             事例
1650年  辛已     公劉    元年          公劉避桀居幽。
1168年  癸巳     武丁    三十四年       周王季歷朝商。王賜地三十裏,好馬十匹。
1166年  乙未     武丁    三十六年       古公亶父逾梁山,遷歧避狄,民從如市。
1165年  丙申     武丁    三十七年       季曆伐西滿鬼戎,俘二瞿王。
1123年  戊寅     古公    元年          古公建國,季曆稱王,複號曰:周。
1111年  庚寅     季曆                  古公亶甫死。
1108年  癸巳             季曆          季曆元年,太伯托偽采藥去蠻荊
1085年  甲寅     文丁    元年          文丁命季曆為牧師,周克餘無之戎。
1084年  乙卯     文丁    二年          季曆伐燕京之戎,戎人大敗周師。
1080年  己未     文丁    三年          文王出生在東夷豬棚。
1079年  庚申     文丁    七年          周人伐始呼之戎。
1073年  戊辰     文丁    十二年        季曆被囚於塞庫,文王初元。
1072年  已巳    帝乙     元年          命季曆為牧師,加九命作伯。
1165年  丙申     帝乙    七年          帝乙、季曆同年相陟。
1063年  戊寅     紂王、文王元年        紂王元年,初封九候,西伯為昌,文王次元。
1061年  庚辰       三年                有雀生鸇。
1060年  辛巳       四年                大蒐于黎。
1059年  壬午       五年                紂王築南單之台。
1058年  癸未       六年                西伯昌初禴于畢。
1055年  丙戍       九年                王師伐有蘇氏,獲其美女妲己贈紂王。
1054年  丁亥       十年                正月,文王自商至程。
1053年  戊子       十一年              居程三年,遭大荒。
1052年  己醜       十二年              作《大匡》以詔牧其方。
1049年  壬辰       十五年              文王生太子發,後為周武王。
1042年  已亥       二十三年            紂醢鬼侯,脯鄂侯,囚文王於羑裏。
1038年  癸卯       二十六年            春三月,西伯率諸侯入貢紂王。
1037年  甲申       二十七年            文王狩獵,初見呂望得計謀。
1036年  乙巳       二十八年           文王獲釋,諸侯送其歸陳,文武制命。武王初元。
1033年  戊申    三十一年               文王得呂尚以為師。
1029年  壬子    三十五年               周大饑,西伯由陳遷豐。
1028年  癸醜    三十六年               正月,諸侯朝周。
1027年  甲寅    三十七年               周作辟雍。
1025年  丙辰    三十九年               商臣辛甲奔周。
1024年  丁巳      四十年               治兵于畢,封姬發為將軍,呂望為軍師。
1023年  戊午    四十一年               周作靈台,紂王授膠鬲向文王求玉版。           
1022年  已未    四十二年  武王次元     歲在鶉火,文王受命,改元立國,斷虞芮之訟。
1021年  庚申    四十三年      二年     伐邗滅崇,崇侯虎降。建豐都,作《酆寶解》。
1020年  辛酉    四十四年      三年     伐密,密人自縛其君,迎歸西伯。
1019年  壬戍    四十五年      四年     武王營鎬, 伐犬戎昆夷。
1018年  癸亥    四十六年      五年     伐耆,作《小開解》。
1017年  甲子    四十七年      六年     向摯奔周獻商圖。  
1016年  乙丑    四十八年      七年     辟位  “春三月,文王陟。”
1015年  丙寅    四十九年      八年     踐位“受命八年”,遺憾而終。
1014年  丁卯      五十年      九年     載格 “四年後,有甲子之事”。
1013年  戊辰(紂)五十一年    十年 (1)   武王繼位為季元,此年伐黎。
1012年  已巳      五十二年  十一年 (2)11月戊子,孟津演兵、申命,不戰而歸。
1011年  庚午      五十三年  十二年 (3)  紂剖比干,囚箕子,驅商容。
1010年  辛未                十三年 (4)   巢伯來賓,武王伐紂,歲在鶉火,東面迎歲。
1009年  壬申                十四年 (元)  紂死商亡。王訪箕子,大封諸侯,四夷成賓。
1008年  癸酉                十五年 (二)  武王有疾,周公作《金藤》。
1007年  甲戍                十六年 (三)  秋滅蒲姑,箕子來朝,遷鼎於洛。嫁女南公。
1006年  乙亥                十七年 (四) 辟位。12月王崩,成王誦立。
1005年  丙子                十八年 (五)。踐位“七年致政成王”,因幼而周公攝政。
1004年  丁醜                十九年 (六) 載格。十有九年,二月王崩。《通鑒前編》
西元前1022年 21.20.19.18.17.16.15.14.13. 12.  11.   10
周武王  元年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文王改元前年  43 44 45 46 47 48 49 50《史記》“文王即位50年。”
文王改元後年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漢書》“大統九年未集。”

注:西元前1026年,即文王三十七年,周作“辟雍”。 “辟雍” 就是立堯舜、夏、殷、周之歷史研究專科學校,以為史鑒。周居國中,虞居北,夏居東,殷居西,皆為大學。
又建校于京郊,夏稱序于州,殷謂校於黨,都為鄉村小學。不分王公庶人,滿八歲入小學,十五歲進大學。春秋兩季教禮樂,冬夏教詩書。《四庫通鑒》
大王季(曆)因困而死,文王苦之,難忘羑裏之醜,時未可也。立十二年而成甲子之事。十有九年二月,(武)王崩。《通鑒前編. 卷六》
史籍既有“二月王崩” 又有“十二月王崩” 這是因為當時所用三曆的不同而致。所謂“七年致政成王” “十有九年” 都是已將喪事辟位、載格、踐位年算入其內。
此處“二月王崩” 是言周曆,“十二月王崩” 是用夏曆。“文王四十二年改元立國,立後十二年而成甲子之事”是言“文王受命於已未” 此年“歲在鶉火” 。“文王四十二年,即西元前1022年,立後四年而亡,亡後八年有武王伐紂,其後有甲子日克商之事。1022-(4+8)=1010
注一:宋朝張行成根據《皇極經世》推算:堯即位至五代恭帝末,凡3316年。現今將堯之後各帝王逐年相加,得出堯即位至五代恭帝末為3160年。由此可見前數3316可能是抄錯或印錯,或由所謂“堯之元年,丙丁無疑” 而得。因丙子,則得3163年。原堯元年干支“甲辰” ,也為庚辰之誤。
二. 《帝王世紀》啟三十五年征河西,是由“啟王於五年征河西” 而錯。同樣,古《竹書》言:啟三十九年亡,是由“啟王於九年亡” 而變。
三. 《史記》言禹“十年巡狩” ,是將毛筆字“七或六” 去尾缺筆所誤。
四. 古人有大禹治水八年、十三年、之說。十三年之說,是言大禹自受命治水到“贊有玄珪” 。大禹治水五年成功,古籍言治水八年,是言至“贊用玄圭”是對大禹治水的成績作最後肯定時止。“玄圭”既是獎牌,又是官牌,上朝議事時,捧在胸前,作為通行身份證。
五. 現有人言“大禹四十歲治水”,此為數據錯位。若為四十,則大禹應一百二十六歲亡,于史不符,顯然為誤。
六.古籍又言:大禹三十歲尚未成親。此又為資料錯位,實際上大禹是十四歲治水,故有大禹治水,成親四日離家,成為“新婚別”。婚後不久,大禹治水,初過家門,恰逢啟生,呱呱嬰啼,能入其耳,難改其心,大禹至公,心堅似鐵,難留其步,思慮再三,不入家門!
七. 有人錯解《九天傳》原意,誤言大禹生於河南登封縣,河南登封曾是大禹的京都。大禹實生於四川茂州汶川縣石紐鄉刳兒坪,其父鯀,其時封為西伯。其都即為今日四川三星堆。四川偃江等地,還存有鯀神古廟。古時茂汶縣石紐鄉為今日四川省文川縣南十裏處。刳兒坪,因大禹破腹產而得名。
“帝禹有夏氏,母曰:修已。……修已背剖,而生禹于石紐”《宋書. 符端志》。
還有人誤以為塗山為大禹出生地,今日安徽當塗懷寧縣只是大禹妻子的祖籍。大禹是隨其父親鯀治水時認識的青梅竹馬。又有人認為塗山位於西夏三塗,此為大錯。
“塗山,宋時名:濠壽。蓋淮(河)、(長)江之間,非中土也!”《通鑒前編》
更糟糕的是後人將大禹奉為神靈,言其象孫悟空一樣生於石,而且其子夏啟也生於石頭。只因古人將“禹生石紐” 將地名石紐誤解或漏“紐”成石。孫猴子生於石雖是神話,但絕非是偽科學,今日科學家不也正想從火星殞石裏面尋找生命的起源。
近日有人根據新發現的青銅彝器盨上的金文,方認為大禹治水不是神話,而是確有其事,疑古派不再認為“大禹僅是神話中的人物”。並認為此發現可將“大禹治水歷史向前推許多年”。可悲!可笑!可歎!可憐!其實早年發現的周代“齊侯鏄鐘”銘文中就有:“少臣惟輔,鹹有九州,處禹之都”之辭。沒有大禹之人,何來“處禹之都”?唉!也不知可悲的疑古派何日方得有醒?極左思潮實在是害人不淺!
八.《漢書》“文王受命九年而崩,武王克殷七歲而亡。”都是算至載格。
“凡武王即位十一年” (4+7=11) 是算自文王崩後至武亡喪事“踐位”。 “崩後四年,武王克殷” 。《呂氏春秋》曰: “周文王立國八年。” 是算至文王喪事後第二年“踐位” 。
九. 《尚書大傳》雲:“文王受命,元年斷虞芮之訟,二年伐邘,三年伐密須,四年伐犬夷,五年伐崇,六年伐崇,七年而崩。”加上三喪事。言其九年。
文王受命後征伐諸侯次序,史籍眾說不一,尤其在伐崇上,可能是崇沒被一次攻下之故。也可能為後人抄錯。崇侯虎,國小勢弱,舊說位於豐、鎬之間,距周最近,因怕被周滅,故向紂王打小報告,害得文王被囚七年,因此周視崇侯為眼中疔,肉中刺,非滅之不可,只因崇有準備,故沒有首次攻成。
《史記. 周本紀》的次序是:元年稱王而斷虞芮之訟,二年伐犬戎,三年伐密須,四年伐耆,五年伐邘,六年伐崇,七年西伯崩。
今人考證:邘 ,今日河南沁陽縣;崇,河南嵩縣;朝歌,河南淇縣;耆黎,山西長治縣;密須,甘肅靈台縣;羑裏,河南湯陰縣內。豐,今西安西王村一帶,鎬,西安洛水村一帶。焦門,巢湖,古名焦湖,焦門,當為巢縣城門內。
十 . 堯舜時期開始,王崩當年名:辟位。崩後第二年曰:踐位。第三年稱:載格。古人在計算帝王在位年數時,是將這“三年舉喪”一起算進的。此時期,帝王是事先預薦接班人,王崩後,即由被舉薦人負責喪事、政事三年。在此三年中,諸侯百姓有權根據其表現,有選擇自己意中人的自由。這就是:譂讓制。
舜年八十一即真,八十三而薦禹,九十五而使禹攝政,攝政五年有苗氏叛,(舜)南征,崩於鳴條,年百歲。《韓非》
舜以堯二十一年甲子生,五十一年甲午徵用,七十九年壬午即真,百歲癸卯崩,有苗氏叛,虞舜南征,崩於鳴條,殯用瓦棺。《帝王世紀》
前者言“舜年八十一即真”, 後者又言“七十九年即真” 此中二年之差誤,就是源自對“三年舉喪制” 的不明。《帝王世紀》言“舜以堯二十一年甲子生,”應是“舜以堯四十一年甲子(日)生,” 此錯是之因,是古人妄斷成湯伐桀年,將成湯為侯18年及二年戰爭時間,一起算入殷商總年。定商為629年,故會多算20年,使舜早產。
《堯舜禹帝王紀年大事》的誕生,可解“譂讓”之謎,可明三代舉喪之俗,可平千古文字之獄。是給“禪讓制”懷疑者的清醒劑,也是對那些非禮恨儒不講民主人的回擊和諷刺。尚若至今還有人對堯舜禹的真實性表示懷疑的話,真可謂如毛主席所說是“花崗石腦袋,”要他們信服,除非堯舜禹能死而復生地站在他們面前,並告訴他們“此乃真情!”但我做不到。
當此之時,我認為很有必要將範文瀾、郭沫若兩前輩的話摘錄如下作為史鑒,其目的是要我們在考證歷史時應引以為戎,對先秦歷史不要輕易肯定或否定,否則將會使自已難堪。
據宋健同志說,郭沫若先生在1929年曾斷言:《史記》開始于黃帝,《尚書》是開始于唐、虞,但這些都是靠不住的,商代才是中國歷史真正的起頭。《郭沫若全集. 一卷》
按此之說,中華文明也只有三千多年,只相當於三十個百歲壽星相傳。具有極左思潮的人,看問題就是這麼簡單。所以往往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損害最大。
範文瀾前輩的《中國通史》把五帝、夏禹列為“傳說” ,並在夏、商年代後都畫上問號,將夏代遺址視為“假設” 。
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大學教科書《世界史.古代史》更是不見五帝,唯有“成湯滅夏建商” 。中國悠久的文明史在疑古派心中,變得越來越年輕。
十一.《竹書紀年》言:禹元年壬子,即位于冀,頒夏時于邦國。二年皐陶亡,五年巡狩,會諸侯塗山,八年春,會諸侯(會稽),殺防風氏。
文王被囚時武王尚幼,文王原本來是打算讓長子伯邑考為太子,作為自己的接班人的。又誰知伯邑考救父心切,忘了文王被囚前的告戒,自投虎穴,救父不成,反遭紂害。
長子被殺,次子尚小。這也是紂王未殺文王的原因之一。文王剛被囚時,武王只有五、六歲,而不是象史籍所錯為五、六十老人。至文王被釋時,己有十三、四歲。
王季(曆)因困而死,文王苦之,難忘羑裏之醜,時未可也。立十二年而成甲子之事。十有九年二月,(武)王崩。《通鑒前編. 卷六》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君王的孩子成材早。此時武王被封為太子,大將軍。到文王受命改元立國,成為不王之王時,武王也近三十歲的成人了,更是集黨政軍權一身,故後人也把這一年定為武王元年。此為武王第個二元年。
十二. “ 鳴條大戰,商克昆吾”。因成湯伐桀,克昆吾為同一年,故歷來都有人視成湯克昆吾的鳴條大戰為成湯伐桀,將兩者合而為一。因此分不清東南西北,將南巢與鳴條等同相混。
十三.顓頊元年為西元前2358年,而新《竹書紀年》卻言大禹之父親生於顓頊三十年,顯然為誤。不但漏記帝嚳70政年,而且又漏掉帝摯9年政績。
十四.通過堯舜禹的紀年,我認為我們的歷史作家編者,不應該再胡說什麼夏代是“中國古代第一個朝代。”以及“根據文獻記載和古代傳說,隨著中國原始氏族社會的逐漸解體聚居在中原地區黃河中下游兩岸的夏部族,通過與周圍地區其他部族聯盟的形式,首先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代王朝。”《中國通史全編》
凡是認真看過《史記》、《漢書》及《資治通鑒》的人,是絕不會得出此種錯誤結論的。因為古人並沒有這樣的認為,所以在他們的著作中,因此也就不會存在“夏代是中國古代第一個朝代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代王朝。”的言論文字。
既有天子帝王便有王權,三皇五帝之說之所以能傳至今,就說明他們都是代表中國,代表中央集權。我們不能因為種種歷史原因造成的不明,而輕易否定他們的存在。否定容易求證難,為什麼會難,倒不是因為歷史事實不真而難,而是因為年代久遠,更多的原因而是因為中華歷史上愚昧的焚書滅史者太多。不管怎麼說《中國通史全編》編者比起那些言:“秦始皇是中國第一位皇帝,第一位中央集權者”的先哲們,要進步1820多年。
所謂的“中國原始氏族社會”,只是中央集權下的諸侯,與周代春秋戰國時的諸侯國沒有什麼多大區別。仍然是要受到中央集權的管轄和受封。稍有反抗,便會受到中央政權的政權的無情鎮壓和消滅。蚩尤、共工、西夏、三苗、鯀等的滅亡或受罰,便是中央集權統治的結果。

契封有商   - 2121年   庚子         棄封于邰  - 2121年   庚子
成湯立國   - 1619年   壬戍         紂王元年  -1063年   戊寅
公劉遷幽   - 1650年   辛巳         周西元年   -1166年   乙未
盤庚遷殷   - 1281年   庚子         亶父遷岐   -1226年   乙未
成湯亡年   - 1606年   乙亥         文王元年  - 1063年   戊寅
文王受命   - 1022年   已未         文王亡年  - 1013年   戊辰
古西元年   - 1186年   戊戍         武王元年  - 1022年   已未
季曆元年   - 1123年   戊寅         武王亡年  - 1005年   丙子
季曆亡年   - 1073年   戊辰         紂王亡年   -1009年   壬申
文王被囚   - 1042年   己亥         文武制命  - 1036年   乙巳
武王伐紂   - 1010年   辛未         紂死商亡  - 1009年   壬申

顓頊堯舜夏商周時期主要人物年壽表

顓頊生於西元前2380年 亡於西元前2282年.  季曆生於西元前1165年 亡於西元前1065年
唐堯生於西元前2221年 亡於西元前2103年   伯鯀生於西元前2181年 亡於西元前2126年  
虞舜生於西元前2161年 亡於西元前2053年   皐陶生於西元前2140年 亡於西元前2048年  
夏禹生於西元前2140年 亡於西元前2045年   夏啟生於西元前2127年 亡於西元前2034年
亶父生於西元前     年 亡於西元前1108年   季曆生於西元前1165年 亡於西元前1065年
文王生於西元前1080年 亡於西元前1013年   武王生於西元前1049年 亡於西元前1005年
呂望生於西元前1077年 亡於西元前0966年   成王生於西元前1009年 亡於西元前0952年
康王生於西元前 0985年 亡於西元前0945年   昭王生於西元前0983年 亡於西元前0928年
穆王生於西元前0945年 亡於西元前0902年   厲王生於西元前0863年 亡於西元前0828年
唐叔生於西元前1018年 亡於西元前0935年   周公生於西元前1063年 亡於西元前0983年
成湯生於西元前1664年 亡於西元前1608年   紂王生於西元前     年 亡於西元前1009年

堯年概要
堯立七十年得舜,三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事,薦之於天。堯辟位二十八載而崩。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德。《史記. 五帝本紀》
“堯以(甲)申歲生,年十五而佐摯帝,(先受封陶,後改封)于唐為諸侯,甲午得(舜),(甲)寅舜代行天子事,(辛)巳年崩。年百十八,在位九十八年。”《帝王世紀》
原文應是:堯以庚申歲生,年十五而佐摯帝,(先受封陶,後改封)于唐為諸侯,甲午得禹,庚寅舜代行天子事,丁巳或戊午年崩。年百十八,在位九十八年。
史籍另有堯117歲,及在位百年及一百零一年之說,可能出於二點,一.虛歲。二.夏時改甲子為乙丑而致。三. 不明三年喪事之風俗禮規。
《帝王世紀》雖為晉時皇甫謐所撰,但其原本早在唐朝亡失。現本《帝王世紀》均為別書摘錄或傳抄而得,漏文錯字在所難免,更有錯修誤改。故其非為原樣,相差甚遠。
   現本《帝王世紀》言甲申(西元前2197年 )堯生,辛巳崩,甲辰(西元前2177年)即帝位等,其“甲”應為庚,其“辛”應為丁。如若為甲,則紂死商亡應為西元前1046年矣,與“斷代工程” 相同,顯然為偽。
《竹箋紀年》曰:“帝堯元年丙子”,是將摯帝封堯于唐為諸侯元年,誤作為堯帝元年。
《史記. 五帝本紀》“堯辟位二十八載而崩。” 是指西元前2129年正月上日,舜受統于文祖。
堯年大事年記
堯生於西元前2221(庚申)年,亡於公前2103(戊午)年,年一百十八歲。
帝王年       西元前   干支              史籍、文獻、事例
2206年   乙亥       年十五佐帝摯,堯被受封為陶侯。
2205年   丙子       帝摯受共工、瓘兜之意,改封堯為唐侯。
元 年        2201年   庚辰       堯二十歲,居冀,命義和制曆。         
二         2200年   辛巳       義和定閏法 ,一年366日,置閏。       
四         2198年   癸未       越裳國來貢,獻《十紀》甲骨龜文。
五         2197年   甲申       巡狩四嶽 ,怒滅西夏,毀其宗廟,貶君為民。
六         2196年   乙酉       身涉流沙,西見王母、地封獨山。
七         2195年   丙戊       有麟。
九         2193年   戊子       大水,巫支析為孽,應龍驅之淮陽龜山足下。
十二         2190年   辛卯       治兵。
十五         2187年   甲午       禪于泰山。         
十六         2186年   乙未       渠搜氏來賓。
十七         2185年   丙申       仲月甲子日,至於稷,沈璧於河。
十九         2183年   戊戍       命共工治河。        
二十一       2181年   庚子       伯鯀生,《帝王世紀》誤為舜生。
二十五       2186年   乙巳       三苗、瓘兜作亂。
二十九       2173年   戊申       春,焦堯氏前來朝貢。
三十六       2166年   乙未       水患又起。
四十一       2161年   庚申       舜生於諸馮。           
四十二       2160年   辛酉       景星見於冀。
四十八       2154年   丁卯       十二年中,水患有增無減。
五十         2152 年   已巳       乘素車玄駒遊首山。
五十三       2149年   壬申       祭於洛河。
五十八       2144年   丁醜       使稷放帝子朱于丹水。
六十         2142年   已卯       舜以孝聞。         
六十一       2141年   庚辰       諮詢四嶽 令鯀治河。堯命夏鯀治水,九載無績。
六十二       2140年   辛巳       大禹六月六日生於四川省汶川縣石紐村高密家。  
六十九       2133年   戊子       鯀治水失敗被黜。        
七十         2132年   已醜       在位七十載得舜,咨使四嶽賜舜命。      
七十一       2131年   庚寅       舜三十歲而被試用, 堯許二女嫁舜。      
七十二       2130年   辛卯       舜納二妃於大麗。
七十三       2129年   壬辰       正月上日,帝堯辟位,舜受統于文祖。
七十四       2128年   癸巳       巡狩四岳,至於泰山,柴望山川。
七十五       2127年   甲午      流共工於幽州,令禹治河,皐陶、禹十四歲。
七十六       2126年   乙未      驅三苗于三危(敦煌);殛鯀於羽山;放獾於崇山。
八十         2122年   己亥      八年水厄解,禹告成功。歲乃大旱,民無食,禹又哀之。
八十一       2121年   庚子      封伯禹有夏;封契于商;封稷于邰。
八十六       2116年   乙巳      司空入見 贊用玄圭。
八十七       2115年   丙午      西王母獻盆地圖,舜後改九州為十二州。
八十九       2113年   戊申      巡遊于陶,領群臣禪泰山。
九十         2112年   已酉      居陶,識舜二十年後老,薦舜攝政王位。
九十一       2111年   庚戍      舜年五十攝行天子事。
九十七       2105年   丙辰      司空巡十二州。
九十八       2104年   丁巳     
九十九       2103年   戊午      堯辟位二十八年崩,舜年五十八堯崩,帝陟于陶。
一百         2102年   已未      踐位。
一百一       2101年   庚申      載格,舜六十壽慶。
舜年概說
舜得舉用事二十二年,堯使攝政,攝政八年而堯崩,三年喪畢,讓丹朱,天下歸舜。舜年二十以孝聞,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史記. 五帝本紀》
依據眾書 “舜在位50年,101歲亡,以及‘帝舜薦禹於天,為嗣,17載而帝舜崩’ ” 。原文應是:三十九年,南巡狩。踐帝位(四十八載)崩於蒼梧之野。
  
  舜年大事年記

元年       2100年   辛酉     六十一踐帝位,作《大韶》之樂。
三年       2098年   癸亥     令皐陶制象徵刑法。
五年       2096年   乙丑     二月東巡狩至中州,與三公諸侯臨觀于河。
七年       2094年   丁卯     作《大唐》國歌。
九年       2092年   己巳     定“三年考績”制度,西王母朝貢玉環、國圖。
十四       2087年   甲戌     慶雲見,作頌歌《南風》,令禹代舜事。
十五       2086年   乙亥     令禹有事於太室,作《咸池》歌。
十六       2085年   丙子     作軍歌《 大章韶》。
十七       2084年   丁醜     春二月,入學初用。
二十       2080年   辛巳      舜八十一即真。
二十五     2076年   乙酉     息慎氏前來朝貢弓箭。
二十九     2072年   已醜     命子義鈞封于商。
三十       2071年   庚寅     葬母后育於渭河。
三十一     2070年   辛卯     預薦禹於天,十七年後舜崩。
三十二     2069年   壬辰     命禹總師,逐徏方嶽。
三十三     2068年   癸巳     正月元日,禹受命于神宗,遂複九洲。
三十四     2067年   甲午     九十五而使禹攝政。
三十五     2066年   乙未     舜咨禹,征有苗,有苗朝貢。
三十九     2062年   己亥     禹攝政五年,舜踐帝位三十九年有苗氏叛,南征巡狩。
四十二     2059年   壬寅     玄都氏朝貢寶玉。
四十七     2054年   丁未     帝居鳴條,冬暖無霜,次年南巡狩。
四十八     2053年   戊申     辟位。 舜陟蒼梧,葬於九嶷。
四十九     2052年   已酉     踐位。
五十       2051年   庚戍     載格。                  

禹年大事年記

元年    2050年   辛亥   元月初一,禪位於冀地崇山,頒夏時于邦國。
二年    2049年   壬子   舉益為相,薦益于天,封堯子丹朱于唐,舜子商均于虞,作歌“大夏”樂。
三年    2048年   癸醜   皐陶卒,無緣帝位。禹封其後于英六。皐陶十四歲始佐禹。
四年    2047年   甲寅   親毀三星堆古城,以九州九牧之貢,鋳九鼎。
五年    2046年   乙卯   巡狩,五歲政定,周行天下,會諸侯于塗山。
六年    2045年   丙辰   辟位。春,抗洪救災,戳防風氏;秋,諸侯會稽,計功而崩。
七年    2044年   丁巳   踐位。
八年    2043年   戊午   載格。
夏啟大事年記
元年   2042年    已未    夏啟元年。
二年   2041年    庚申   伯益歸政就國。
三年   2040年    辛酉   伯啟伐有虞氏,大亭於鈞台。
四年   2039年    壬戍   放季子武觀於河洛,作九歌以頌,作“五子歌”以戒。
五年   2038年    癸亥   令彭伯壽征河西之叛,武觀得歸。
六年   2037年    甲子   伯益在巴被害,夏啟年以犧祀。
八年   2035年    丙寅   使孟塗如巴涖訟(闢謠破案)。孟塗司神于巴,見血即執。
九年   2034年    丁卯   啟王於九年崩,享年九十一歲。

                         夏桀(後癸)大事年記

元年    1672年  已巳     桀為王。契封于商,十二傳而至主癸。
三年    1670年  辛未    毀靈台,築傾宮,犬夷侵岐以叛。
六年    1665年  甲戊    岐山踵戎來賓。
七年    1664年  乙亥    癸妃生成湯。
十一年    1659年  已卯    大會諸侯,有緡氏逃,桀滅有緡氏。
十三年    1657年  辛巳    遷于河南,初作輦。
十四年    1656年  壬午    命扁伐岷山,山民獻苕華琰、苕玉琬二女,二女無子。
二十二年    1650年  辛已    公劉避桀居幽,變易政綱,幽地戎狄。
三十三年    1639年  壬寅    伐蒙山,有施氏獻妹喜。桀棄元妃,納妹喜于傾宮。
三十五年    1637年  甲辰    封湯于亳為商侯。其時“五星錯行,星隕如雨,洛山崩,三河竭。”
三十六年    1636年  乙巳    征葛。葛因殺成湯童子而被滅。
三十七年    1635年  丙午   成湯得伊伊。妹喜與伊尹作禍功同(內應外合)。
四十年    1632年  已酉   伊尹去商適夏,醜有夏複歸於商。
四十一年    1631年  庚戍   湯伐有洛,克之。遂征荊,荊降。
四十二年    1630年  辛亥   商侯朝命於桀,桀囚湯于夏台。
四十三年    1629年  壬子   商侯成湯因賄賂桀獲釋。
四十六年    1626年  乙卯   商侯成湯滅溫。
四十八年    1624年  丁巳   昆吾侵商,商會諸侯于亳。遂取韋征顧。終古奔商。
四十九年    1623年  戊午   商師取顧,伯益後裔費伯昌離夏奔商。
五十年    1622年  已未   王會諸侯,有緡氏叛而被克,瞿山崩,商師征昆吾。   
五十一年    1621年  庚申   王鑒池為夜宮,男女雜處,三旬不朝。諫王不聽,終古奔商。
五十二年    1620年  辛酉   關龍逄持皇圖,諫桀王遭虐殺。
五十三年    1619年  壬戍   鳴條大戰,商克昆吾。桀敗夏亡,成湯獲桀于焦門,放桀于南巢。
昔在文王  商周並立  紂為天子  周為公侯  昌為西伯
西元前   干支        帝王年  (周曆)             事例
1650年  辛已     公劉    元年          公劉避桀居幽。
1168年  癸巳     武丁    三十四年       周王季歷朝商。王賜地三十裏,好馬十匹。
1166年  乙未     武丁    三十六年       古公亶父逾梁山,遷歧避狄,民從如市。
1165年  丙申     武丁    三十七年       季曆伐西滿鬼戎,俘二瞿王。
1123年  戊寅     古公    元年          古公建國,季曆稱王,複號曰:周。
1111年  庚寅     季曆                  古公亶甫死。
1108年  癸巳             季曆          季曆元年,太伯托偽采藥去蠻荊
1085年  甲寅     文丁    元年          文丁命季曆為牧師,周克餘無之戎。
1084年  乙卯     文丁    二年          季曆伐燕京之戎,戎人大敗周師。
1080年  己未     文丁    三年          文王出生在東夷豬棚。
1079年  庚申     文丁    七年          周人伐始呼之戎。
1073年  戊辰     文丁    十二年        季曆被囚於塞庫,文王初元。
1072年  已巳    帝乙     元年          命季曆為牧師,加九命作伯。
1165年  丙申     帝乙    七年          帝乙、季曆同年相陟。
1063年  戊寅     紂王、文王元年        紂王元年,初封九候,西伯為昌,文王次元。
1061年  庚辰       三年                有雀生鸇。
1060年  辛巳       四年                大蒐于黎。
1059年  壬午       五年                紂王築南單之台。
1058年  癸未       六年                西伯昌初禴于畢。
1055年  丙戍       九年                王師伐有蘇氏,獲其美女妲己贈紂王。
1054年  丁亥       十年                正月,文王自商至程。
1053年  戊子       十一年              居程三年,遭大荒。
1052年  己醜       十二年              作《大匡》以詔牧其方。
1049年  壬辰       十五年              文王生太子發,後為周武王。
1042年  已亥       二十三年            紂醢鬼侯,脯鄂侯,囚文王於羑裏。
1038年  癸卯       二十六年            春三月,西伯率諸侯入貢紂王。
1037年  甲申       二十七年            文王狩獵,初見呂望得計謀。
1036年  乙巳       二十八年           文王獲釋,諸侯送其歸陳,文武制命。武王初元。
1033年  戊申    三十一年               文王得呂尚以為師。
1029年  壬子    三十五年               周大饑,西伯由陳遷豐。
1028年  癸醜    三十六年               正月,諸侯朝周。
1027年  甲寅    三十七年               周作辟雍。
1025年  丙辰    三十九年               商臣辛甲奔周。
1024年  丁巳      四十年               治兵于畢,封姬發為將軍,呂望為軍師。
1023年  戊午    四十一年               周作靈台,紂王授膠鬲向文王求玉版。           
1022年  已未    四十二年  武王次元     歲在鶉火,文王受命,改元立國,斷虞芮之訟。
1021年  庚申    四十三年      二年     伐邗滅崇,崇侯虎降。建豐都,作《酆寶解》。
1020年  辛酉    四十四年      三年     伐密,密人自縛其君,迎歸西伯。
1019年  壬戍    四十五年      四年     武王營鎬, 伐犬戎昆夷。
1018年  癸亥    四十六年      五年     伐耆,作《小開解》。
1017年  甲子    四十七年      六年     向摯奔周獻商圖。  
1016年  乙丑    四十八年      七年     辟位  “春三月,文王陟。”
1015年  丙寅    四十九年      八年     踐位“受命八年”,遺憾而終。
1014年  丁卯      五十年      九年     載格 “四年後,有甲子之事”。
1013年  戊辰(紂)五十一年    十年 (1)   武王繼位為季元,此年伐黎。
1012年  已巳      五十二年  十一年 (2)11月戊子,孟津演兵、申命,不戰而歸。
1011年  庚午      五十三年  十二年 (3)  紂剖比干,囚箕子,驅商容。
1010年  辛未                十三年 (4)   巢伯來賓,武王伐紂,歲在鶉火,東面迎歲。
1009年  壬申                十四年 (元)  紂死商亡。王訪箕子,大封諸侯,四夷成賓。
1008年  癸酉                十五年 (二)  武王有疾,周公作《金藤》。
1007年  甲戍                十六年 (三)  秋滅蒲姑,箕子來朝,遷鼎於洛。嫁女南公。
1006年  乙亥                十七年 (四) 辟位。12月王崩,成王誦立。
1005年  丙子                十八年 (五)。踐位“七年致政成王”,因幼而周公攝政。
1004年  丁醜                十九年 (六) 載格。十有九年,二月王崩。《通鑒前編》
西元前1022年 21.20.19.18.17.16.15.14.13. 12.  11.   10
周武王  元年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文王改元前年  43 44 45 46 47 48 49 50《史記》“文王即位50年。”
文王改元後年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漢書》“大統九年未集。”

注:西元前1026年,即文王三十七年,周作“辟雍”。 “辟雍” 就是立堯舜、夏、殷、周之歷史研究專科學校,以為史鑒。周居國中,虞居北,夏居東,殷居西,皆為大學。
又建校于京郊,夏稱序于州,殷謂校於黨,都為鄉村小學。不分王公庶人,滿八歲入小學,十五歲進大學。春秋兩季教禮樂,冬夏教詩書。《四庫通鑒》
大王季(曆)因困而死,文王苦之,難忘羑裏之醜,時未可也。立十二年而成甲子之事。十有九年二月,(武)王崩。《通鑒前編. 卷六》
史籍既有“二月王崩” 又有“十二月王崩” 這是因為當時所用三曆的不同而致。所謂“七年致政成王” “十有九年” 都是已將喪事辟位、載格、踐位年算入其內。
此處“二月王崩” 是言周曆,“十二月王崩” 是用夏曆。“文王四十二年改元立國,立後十二年而成甲子之事”是言“文王受命於已未” 此年“歲在鶉火” 。“文王四十二年,即西元前1022年,立後四年而亡,亡後八年有武王伐紂,其後有甲子日克商之事。1022-(4+8)=1010
注一:宋朝張行成根據《皇極經世》推算:堯即位至五代恭帝末,凡3316年。現今將堯之後各帝王逐年相加,得出堯即位至五代恭帝末為3160年。由此可見前數3316可能是抄錯或印錯,或由所謂“堯之元年,丙丁無疑” 而得。因丙子,則得3163年。原堯元年干支“甲辰” ,也為庚辰之誤。
二. 《帝王世紀》啟三十五年征河西,是由“啟王於五年征河西” 而錯。同樣,古《竹書》言:啟三十九年亡,是由“啟王於九年亡” 而變。
三. 《史記》言禹“十年巡狩” ,是將毛筆字“七或六” 去尾缺筆所誤。
四. 古人有大禹治水八年、十三年、之說。十三年之說,是言大禹自受命治水到“贊有玄珪” 。大禹治水五年成功,古籍言治水八年,是言至“贊用玄圭”是對大禹治水的成績作最後肯定時止。“玄圭”既是獎牌,又是官牌,上朝議事時,捧在胸前,作為通行身份證。
五. 現有人言“大禹四十歲治水”,此為數據錯位。若為四十,則大禹應一百二十六歲亡,于史不符,顯然為誤。
六.古籍又言:大禹三十歲尚未成親。此又為資料錯位,實際上大禹是十四歲治水,故有大禹治水,成親四日離家,成為“新婚別”。婚後不久,大禹治水,初過家門,恰逢啟生,呱呱嬰啼,能入其耳,難改其心,大禹至公,心堅似鐵,難留其步,思慮再三,不入家門!
七. 有人錯解《九天傳》原意,誤言大禹生於河南登封縣,河南登封曾是大禹的京都。大禹實生於四川茂州汶川縣石紐鄉刳兒坪,其父鯀,其時封為西伯。其都即為今日四川三星堆。四川偃江等地,還存有鯀神古廟。古時茂汶縣石紐鄉為今日四川省文川縣南十裏處。刳兒坪,因大禹破腹產而得名。
“帝禹有夏氏,母曰:修已。……修已背剖,而生禹于石紐”《宋書. 符端志》。
還有人誤以為塗山為大禹出生地,今日安徽當塗懷寧縣只是大禹妻子的祖籍。大禹是隨其父親鯀治水時認識的青梅竹馬。又有人認為塗山位於西夏三塗,此為大錯。
“塗山,宋時名:濠壽。蓋淮(河)、(長)江之間,非中土也!”《通鑒前編》
更糟糕的是後人將大禹奉為神靈,言其象孫悟空一樣生於石,而且其子夏啟也生於石頭。只因古人將“禹生石紐” 將地名石紐誤解或漏“紐”成石。孫猴子生於石雖是神話,但絕非是偽科學,今日科學家不也正想從火星殞石裏面尋找生命的起源。
近日有人根據新發現的青銅彝器盨上的金文,方認為大禹治水不是神話,而是確有其事,疑古派不再認為“大禹僅是神話中的人物”。並認為此發現可將“大禹治水歷史向前推許多年”。可悲!可笑!可歎!可憐!其實早年發現的周代“齊侯鏄鐘”銘文中就有:“少臣惟輔,鹹有九州,處禹之都”之辭。沒有大禹之人,何來“處禹之都”?唉!也不知可悲的疑古派何日方得有醒?極左思潮實在是害人不淺!
八.《漢書》“文王受命九年而崩,武王克殷七歲而亡。”都是算至載格。
“凡武王即位十一年” (4+7=11) 是算自文王崩後至武亡喪事“踐位”。 “崩後四年,武王克殷” 。《呂氏春秋》曰: “周文王立國八年。” 是算至文王喪事後第二年“踐位” 。
九. 《尚書大傳》雲:“文王受命,元年斷虞芮之訟,二年伐邘,三年伐密須,四年伐犬夷,五年伐崇,六年伐崇,七年而崩。”加上三喪事。言其九年。
文王受命後征伐諸侯次序,史籍眾說不一,尤其在伐崇上,可能是崇沒被一次攻下之故。也可能為後人抄錯。崇侯虎,國小勢弱,舊說位於豐、鎬之間,距周最近,因怕被周滅,故向紂王打小報告,害得文王被囚七年,因此周視崇侯為眼中疔,肉中刺,非滅之不可,只因崇有準備,故沒有首次攻成。
《史記. 周本紀》的次序是:元年稱王而斷虞芮之訟,二年伐犬戎,三年伐密須,四年伐耆,五年伐邘,六年伐崇,七年西伯崩。
今人考證:邘 ,今日河南沁陽縣;崇,河南嵩縣;朝歌,河南淇縣;耆黎,山西長治縣;密須,甘肅靈台縣;羑裏,河南湯陰縣內。豐,今西安西王村一帶,鎬,西安洛水村一帶。焦門,巢湖,古名焦湖,焦門,當為巢縣城門內。
十 . 堯舜時期開始,王崩當年名:辟位。崩後第二年曰:踐位。第三年稱:載格。古人在計算帝王在位年數時,是將這“三年舉喪”一起算進的。此時期,帝王是事先預薦接班人,王崩後,即由被舉薦人負責喪事、政事三年。在此三年中,諸侯百姓有權根據其表現,有選擇自己意中人的自由。這就是:譂讓制。
舜年八十一即真,八十三而薦禹,九十五而使禹攝政,攝政五年有苗氏叛,(舜)南征,崩於鳴條,年百歲。《韓非》
舜以堯二十一年甲子生,五十一年甲午徵用,七十九年壬午即真,百歲癸卯崩,有苗氏叛,虞舜南征,崩於鳴條,殯用瓦棺。《帝王世紀》
前者言“舜年八十一即真”, 後者又言“七十九年即真” 此中二年之差誤,就是源自對“三年舉喪制” 的不明。《帝王世紀》言“舜以堯二十一年甲子生,”應是“舜以堯四十一年甲子(日)生,” 此錯是之因,是古人妄斷成湯伐桀年,將成湯為侯18年及二年戰爭時間,一起算入殷商總年。定商為629年,故會多算20年,使舜早產。
《堯舜禹帝王紀年大事》的誕生,可解“譂讓”之謎,可明三代舉喪之俗,可平千古文字之獄。是給“禪讓制”懷疑者的清醒劑,也是對那些非禮恨儒不講民主人的回擊和諷刺。尚若至今還有人對堯舜禹的真實性表示懷疑的話,真可謂如毛主席所說是“花崗石腦袋,”要他們信服,除非堯舜禹能死而復生地站在他們面前,並告訴他們“此乃真情!”但我做不到。
當此之時,我認為很有必要將範文瀾、郭沫若兩前輩的話摘錄如下作為史鑒,其目的是要我們在考證歷史時應引以為戎,對先秦歷史不要輕易肯定或否定,否則將會使自已難堪。
據宋健同志說,郭沫若先生在1929年曾斷言:《史記》開始于黃帝,《尚書》是開始于唐、虞,但這些都是靠不住的,商代才是中國歷史真正的起頭。《郭沫若全集. 一卷》
按此之說,中華文明也只有三千多年,只相當於三十個百歲壽星相傳。具有極左思潮的人,看問題就是這麼簡單。所以往往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損害最大。
範文瀾前輩的《中國通史》把五帝、夏禹列為“傳說” ,並在夏、商年代後都畫上問號,將夏代遺址視為“假設” 。
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大學教科書《世界史.古代史》更是不見五帝,唯有“成湯滅夏建商” 。中國悠久的文明史在疑古派心中,變得越來越年輕。
十一.《竹書紀年》言:禹元年壬子,即位于冀,頒夏時于邦國。二年皐陶亡,五年巡狩,會諸侯塗山,八年春,會諸侯(會稽),殺防風氏。
文王被囚時武王尚幼,文王原本來是打算讓長子伯邑考為太子,作為自己的接班人的。又誰知伯邑考救父心切,忘了文王被囚前的告戒,自投虎穴,救父不成,反遭紂害。
長子被殺,次子尚小。這也是紂王未殺文王的原因之一。文王剛被囚時,武王只有五、六歲,而不是象史籍所錯為五、六十老人。至文王被釋時,己有十三、四歲。
王季(曆)因困而死,文王苦之,難忘羑裏之醜,時未可也。立十二年而成甲子之事。十有九年二月,(武)王崩。《通鑒前編. 卷六》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君王的孩子成材早。此時武王被封為太子,大將軍。到文王受命改元立國,成為不王之王時,武王也近三十歲的成人了,更是集黨政軍權一身,故後人也把這一年定為武王元年。此為武王第個二元年。
十二. “ 鳴條大戰,商克昆吾”。因成湯伐桀,克昆吾為同一年,故歷來都有人視成湯克昆吾的鳴條大戰為成湯伐桀,將兩者合而為一。因此分不清東南西北,將南巢與鳴條等同相混。
十三.顓頊元年為西元前2358年,而新《竹書紀年》卻言大禹之父親生於顓頊三十年,顯然為誤。不但漏記帝嚳70政年,而且又漏掉帝摯9年政績。
十四.通過堯舜禹的紀年,我認為我們的歷史作家編者,不應該再胡說什麼夏代是“中國古代第一個朝代。”以及“根據文獻記載和古代傳說,隨著中國原始氏族社會的逐漸解體聚居在中原地區黃河中下游兩岸的夏部族,通過與周圍地區其他部族聯盟的形式,首先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代王朝。”《中國通史全編》
凡是認真看過《史記》、《漢書》及《資治通鑒》的人,是絕不會得出此種錯誤結論的。因為古人並沒有這樣的認為,所以在他們的著作中,因此也就不會存在“夏代是中國古代第一個朝代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代王朝。”的言論文字。
既有天子帝王便有王權,三皇五帝之說之所以能傳至今,就說明他們都是代表中國,代表中央集權。我們不能因為種種歷史原因造成的不明,而輕易否定他們的存在。否定容易求證難,為什麼會難,倒不是因為歷史事實不真而難,而是因為年代久遠,更多的原因而是因為中華歷史上愚昧的焚書滅史者太多。不管怎麼說《中國通史全編》編者比起那些言:“秦始皇是中國第一位皇帝,第一位中央集權者”的先哲們,要進步1820多年。
所謂的“中國原始氏族社會”,只是中央集權下的諸侯,與周代春秋戰國時的諸侯國沒有什麼多大區別。仍然是要受到中央集權的管轄和受封。稍有反抗,便會受到中央政權的政權的無情鎮壓和消滅。蚩尤、共工、西夏、三苗、鯀等的滅亡或受罰,便是中央集權統治的結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