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舞谱头条 | 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汇总

 星空下起舞 2017-10-26 发布于山东


藏族舞


一、主要的四种歌舞形式:

1、堆谐,汉语称“踢踏舞”,属于表演性较强的歌舞形式。
2、果谐,是围着圆圈歌舞的意思。也是藏民喜欢的一种古老、群众自娱性较强的集体舞。
3、,汉语称“弦子”以音乐曲调悠扬动听,舞蹈动律松弛柔美著称。
4、卓舞,汉语称“锅庄”,是一种、劳动气息浓厚,粗犷豪迈的古老歌舞形式。


二、体态动律特点:

由于长年生活在青藏高原上,他们习惯上身总是很松弛并略带前倾。动律上膝部分别有连续不断,小而快的,有弹性的颤动或连绵柔韧的屈伸。而有颤动或屈伸的步法 形成的重心移动,带动了松弛的上肢运动,使手臂动作多系附随而动,不管是颤动还是屈伸,都要求膝关节保持松弛状态,既要有柔韧性还要有弹性,上身动作决不能有丝毫的主动。


三、元素介绍:

1、踢踏:膝部上下运动频率快,形成了上下颤动的动律。膝部松弛而富于弹性,使膝踝关节灵敏,增强了膝、踝松弛协调配合的动作意识,以它丰富的节奏、音色、力度变化,极有效的训练了学生的节奏感。

2、弦子:膝部上下运动频率放慢,形成屈伸的动律,弦子连绵不断流动性强,达到了对膝部柔韧性、连贯性、控制能力的综合训练。同时弦子以优美著称,它上身随重心移动而晃动,上肢随上身的晃动形成动作和造型一环扣一环的运动规律,使人在下肢、躯干、上肢三部分协调配合的整体并表现出一种动人的优美感。


四、颤类动作:

第一、二基本步,退踏步、连三步、连五步、抬踏步共同规律:

1、是动作过程中保持有弹性的块而小的,连续不断的颤动。

2、是起步时多是第一拍以双膝沉后提起动 作腿,支撑腿伸直后又屈。


五、屈伸类动作:

嘀嗒步、第三基本步,七下退踏步,七下转身步、悠踢步、悠滑步等。这类动作多属支撑腿屈,动作腿抬得动律,借着支撑腿下牙的力量,提拉起动作腿,顺着支撑腿松弛还原的力量,动作腿踏落地,形成压起踏落的动感。



蒙古舞

一、风格特点: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保留节目有'筷子舞'、'马刀舞'、'驯马舞'、'盅碗舞'、'挤奶员 舞'、'鹰舞'、'牧民的喜悦'、'祝福''鼓舞'等。

怎样跳好蒙古舞呢?首先是通过肢体训练达到肢体的解放,肢体的解放是把握蒙族舞气质的基石;其二是把握民族气质;其三是在把握气质的前提下恰到好处的处理动作节奏。

二、肢体训练:

目的就是要使训练者具备蒙族舞的基本素质。就是全面掌握蒙族舞的动态特征。在蒙古舞蹈的风格中,体现在动态上的最鲜明、最有表现力的特征部位是肩、臂、腕。蒙族舞中有柔肩、耸肩、弹肩、甩肩、抖肩六种“肩功”,练就一番炉火炖青的肩功同样不应寻求什么捷径,而应一步一个脚印的从单一的硬肩训练起。如从硬肩到柔肩,柔肩即具有对硬肩的“夸张化”的特征,在相同的动态中柔肩应发力缓慢,形成对硬肩的聚集规律,通过训练在松弛自如的状态中具有力度韧性、弹性和灵活性。同样,在训练臂腕的过程中,也应以单一的提压腕开始练习。


三、肩部动作:

蒙古族民间舞蹈中,常见的肩部动作归纳起来,有以下六种:

一、硬肩

二、柔肩

三、绕肩

四、耸肩

五、甩肩

六、碎肩(碎抖肩)。

(1)硬肩:

双肩放松,用背阔肌以上的斜方肌,背部深肌。三角肌的放松和胸大肌的收紧致使左、右肩胛骨前冲(推出)、后缩(收回),以此轮番交替着连续运动,构成双肩在平线上,交错推出、收回的动作,称为硬肩。硬肩的基本动律,是整个肩部动作的基础元素。

规格与要领:腰直立,上身挺拔,双肩放松,动肩要保持平线上直出、直收,动的过程快而脆,有停顿感,不能抠胸、挺肚子。7位手(即叉腰)和身体平行,不能向后裂开,用7位手(握空心拳)叉腰或用掌心叉腰均可。 

(2)柔肩:

按硬肩的基本动律,双肩交替动的时候,用斜方肌、背部深肌、三角肌和胸大肌之间的拧动,把肩推上去,压下来,以此交替,形成双肩在弧线上交替动。肩动的过程慢而柔韧、内在、含蓄、连惯。  
规格与要领:除了上面谈的几点之外,其它规格要领与硬肩相同。

(3)绕肩:

每一个单肩,各自以自身为轴心,向后环动。当双肩合起来,交替着向后环动,便形成了以胸为轴心的双肩交替着向后绕圆的动作,便是“绕肩”。手在7、5、位上绕腕或做硬腕,到高年级可手持筷子、盅子等道具练习。
规格与要领:上身挺拔、微向后仰,双肩放松,以肩自绕为主动,腰随之双肩的交替环动左、右摇晃。身体保持正,肩的环动要柔和、连贯。 

(4)耸肩:

双肩在松弛状态下,由三角肌有规律地收缩、放松致使肩脚骨上、下移动而引发双肩上下起落的运动形态,就叫耸肩。可做单或双耸肩。它长于表现热情、幽默、轻松愉快的情绪。
规格与要领:上身挺拔,双肩平、正、放松,颈、头自然。双肩的耸动,小而轻快,每一次耸起的时间短促,起落的过程快,不要有端肩的感觉,重拍在下。

(5)甩肩:

用三角肌、胸大肌收缩的力量,把肱骨、肩胛骨向前收回来,再快速,有弹性地向后甩出去、再还原,于是构成了肩部的甩动,就叫甩肩。手的动作,用1至6位上的甩手、弹拨手、硬腕,柔臂均可。

规格与要领:腰部挺立,双肩放松,肩—每一次收回来后带一点颤动,甩出去还原后:也带有颤动,肩的甩动要有弹力,身体的感觉要向上,挺拔。

(6)碎肩(碎抖肩):

腰部挺立,双肩极度放松之后,按硬肩的肌肉活动规律(但肌肉收缩、放松的时间缩短,速度加快)从而使肩脚骨在原位上颤动引起双肩的抖动就叫碎肩(即碎抖肩)。手在1、2、3、4、6、7位上静止或做1、2、3、6位上的柔臂。

规格与要领:腰、后背控制好,双臂放松,不能蹩气,双肩抖动要快而碎,节奏均匀、流畅。



维吾尔族舞

一、风格特点:

维族舞蹈主要有六种样式组成,即“多朗”、“赛乃姆”,以及“盘子舞”等道具舞蹈。我们主要学习“多朗”、“赛乃姆”两种。多朗舞是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包括齐克提麦(节奏慢而平稳,舞蹈以二步一踏为骨干动作,并贯穿于整个舞蹈的始终)、赛乃姆(节奏的舞蹈,以滑冲步为骨干动作,这个动作的本身就具备了膝部微颤动作的特点)等四种节奏的动作。

挺拔而不僵、微颤而不窜;

上身撒得开,脚步不离散;

全身带摇头,耸肩绕手腕;

技巧多旋转,节奏多符点。


二、基本动律:

以多朗的颤步和滑冲步为代表的两种,以赛乃姆的垫步、三步一抬为代表的一种,还有女性舞多用的摇身点颤基本动律。

赛乃姆的舞蹈姿态大多是从生活中提炼的,如最常见的有托帽式、挽袖式、拉裙式、了望式、抚胸式等。其次赛乃姆在步伐上的特点是膝盖既有控制又不僵硬,小腿灵活轻巧,和鼓点结合紧密。步伐用得最多的是三步一抬(前三步), 脚步平稳,略有微颤。走第四步时动力腿脚掌蹭着地向后小踢,显得步法非常干脆、灵巧。赛乃姆舞蹈风格特点,是和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性格、服饰等特征分不开的,在当地生活中,当他们遇到开心的事情时,头部和颈部就情不自禁地摇动起来,这些动作被吸收在赛乃姆中,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风趣乐观的精神面貌。


三、基本体态:

昂首挺胸、头高高昂起、立腰。挺拔而不僵——指体态立腰、拔背、挺胸、昂首。 手形:曲掌基本手位:曲掌形、绕腕手、开式小七位绕腕手,七位绕腔手,权开式三位绕腕手式五位绕腕手摆式六位点肩张腕手,绕四位点肩平。 常用位置:旁点步,后侧点步、前点步、踏步、踏步半蹲,蹲步后侧点步。


四、基本动律:

垫步:小腿灵活轻巧,在流动中膝上提,双膝始终保持靠拢、两腿部腕不间断地向内侧滚动、另一小腿部扣脚掌支撑地面一步紧跟一步做身体的移动。保持上身立腰、挺拔、昂首为体态,手移横向流动的动感。

颤步:膝部规律性的连续颤动,即一步两颤一小一大、颤时有力、扬眉、动目、动肩、移颈。


五、骨干动作:

三步一抬、后踢步、横垫步。



朝鲜族舞


一、动作特点:

朝鲜舞是有特点、十分细腻的,体态和手、脚型的特点皆贯穿在动律中,形成独特的舞姿风格,它以气息的运用带动膝部的屈伸和步法,并贯注全身,有明显的连续 性。朝鲜舞动律应概括为垂直的屈伸动律和平移的屈伸动律两种,运动线多为上抛弧线和涌浪式的下弧线。此两种基本动律皆要求膝部和腕部的控制力,即:动中有线,静时线不断。

基本体态:吸腹、收臀、含胸、垂肩。

基本脚型:绷脚背、勾脚趾。

基本手型:食指、中指自然伸直,无名指、小指自然微屈,大拇指接近中指。男为自然手型。


二、各节奏型风格特点:

朝鲜族舞蹈各种不同的性格化的具有独特而鲜明的节奏特点,给舞蹈提供了丰富细致的内心节奏及表现力。例如:从感情上表现含蓄,深情的“古格里“,节奏是均匀而缓慢的节奏;表现活泼、明朗的带有跳跃的是“安旦”节奏;表现深沉而有力的是“他令”节奏。这些节奏对于训练内心节奏及表现力方面都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并行之有效的教材内容。


三、呼吸:

呼吸运用是朝鲜族舞蹈中的一大特点,也是一个重要环节,人们常常把呼吸的运用看成是动作的延续发展和把握住动作分寸的内在力量。这样在训练朝鲜族舞蹈时十分注重贯穿于整个动作过程的始终,并贯穿于身体的各个部位,甚至细致到手指,脚腕和脚趾,而呼吸的节奏、长短、轻重、缓急等 又是体现朝鲜民族舞蹈风格特点,对于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内在感情,以及形与神的统一等方面都具有特殊的训练价值和意义的。


四、步法类动作共同点:

屈伸动律和以此紧密相连的气息(屈时吐气,伸时吸气)每个步法迈步之前,都有一腿弯曲,另一腿抬起的动势特点。

脚抬起到落地都有从脚跟,脚心,脚掌或脚掌经过脚心到全脚一节一节的脚腕控制力的存在。




傣族舞

一、动作特点:

傣族民间舞蹈风格浓郁,特点突出,感情内在而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感。傣族舞蹈中上肢的手和下肢的脚以及头都极富有表现力,下体多保持半蹲状态,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体与手臂形成丰富多彩的三道弯造型。舞时双腿半蹲,双手叉腰,上身向旁倾斜为基本舞姿。舞时一般前脚掌着地,但不强调有力地踏和跺,落地时轻而稳。傣族舞除下肢有丰富的步伐,小腿的灵活运用外,手和上身丰富的舞姿也极具特点,手式多样,同一姿态,同一动作,手式不同就有不同的舞蹈形象和含义,上 身的挺胸、收腹与头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以及柔中带刚的舞蹈韵律,使傣族舞既有动态的韵律美,又有静态的造型美。



二、动律特点:

傣族舞蹈舞姿造型的“一顺边”“三道弯”是经过多种优美的舞姿线条相融合的,表现出傣族舞蹈独特的安详、舒缓的动律。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傣族人们 的生活也是如此。傣族人们生活环境犹如世外桃源,人们的生活淡然自得,白日劳作,晚饭后大家一起唱着歌、跳舞,一起分享一天的劳作成果与内心的喜悦心情。在傣族人们的心中,舞蹈是不可缺少的,舞蹈有如他们的生命,这体现了傣族人们与舞蹈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增强了舞蹈本身安详、舒缓的动律氛围。


三、舞姿造型:

“一顺边”“三道弯”的舞姿造型不仅仅是傣族舞蹈的风格特征,也是其他民族舞蹈的风格体现。由于傣族人民的生活环境的影响,所以傣族舞蹈“一顺边”的舞姿也源自傣族地区的劳动生活环境,人们劳动时手与脚同出一侧形成了“一顺边”的特点。这是傣族舞蹈的又一特色造型特点,然而作为傣族舞蹈舞姿的“一顺边”,又和审美情趣有关。此外我们都知道傣族人们喜欢动物,对孔雀、大象等比较崇拜,也因此傣族舞蹈的“三道弯”就是傣族人们对孔雀与大象图腾崇拜演变而来的,从古代对蛇鸟图腾到傣族的孔雀崇拜,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傣族人们通过对孔雀的生活及动作的仔细观察,发现孔雀的自然形态也有“三道弯”的特点。而傣族舞蹈“一顺边”与“三道弯”融和,体现出傣族民族审美情趣。


四、手位:

一位手:大拇指向回扣,放在大腿前侧。

旁一位手:双手手腕蛇回来,手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在大腿2侧。

后一位手:双手放在臀部后面,不能*在一起,稍稍分开,手不能离身体太远,手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

侧一位手:双手放在身体的一册,和一位手差不多。





胶州秧歌


一、训练价值:

胶州秧歌的训练价值,主要表现在从脚部、膝部以及腰部到双臂的全面支配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上和对乐感 时控的表现力,以及舞蹈修养和素质的全面提高能力上。

它的训练具有系统性。先脚步到腰部的训练,掌握拧碾得步态特点,达到脚下的韧性和力度感,而后腰部的训练。它是通过肋部的力量促成腰部的转动,形成拧碾中的三道弯的体态,要在流动中形成特殊的体态美,所以必须掌握腰部的灵活和控制能力,才能在缓慢或快速动作中 运用自如。如缓慢时动作能贯满每一音符,真正融化在音乐中来表现舒展、委婉的美感。真正融化在音乐中来表现舒展、委婉的美感,而快速时也能一丝不差地灵活地扭出瞬间的节奏变化。最后在双臂和扇花的训练上,也必须通过细致的磨练才能掌握在缓慢动作中延伸向外抻的内在节奏韵律,以及小嫚扭两臂快速交替划满8字的协调性和姿态性。

综上所述,通过系统的训练,掌握拧、碾,抻、韧的四大特点,只有体现出这四大特点,才真正掌握了胶州秧法的拧碾而形成的,也和原来踩寸子表演有直接关系,如果能对胶州秧歌的动律进行剖析,体态特点的形成也更加明晰了。


二、步伐:

胶州秧歌脚下动作并不丰富,但却独具一格,很有特色。有动律代表性的步伐是丁字三步倒丁字碾步。前者突出了拧,后者强调的碾,共同的外部特点是双膝略弯,腰部拧动,概括起来就是:抬重、落轻、走飘。细琢磨小嫚扭的过程,是提抬起步,经过一个拧动换另一脚起,先落脚跟,再落脚外边,经过脚外缘的滚动来完成重心过渡,垫后脚支撑,再换另一只脚提抬起步。以上动作过程基本上把这一舞蹈的动律勾画清楚了,即:脚下的拧劲儿,促成了膝部的粘劲儿,带动了腰的扭劲儿和手臂的抻劲儿。要想掌握这些规律特点,应在实践中一步一步的将其各部细节动作连贯起来,并习惯而协调地反映出来,才能舞出风韵来。




云南花灯


一、基本形态:

云南花灯是在云南汉族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歌舞,在历史上是被作为“社火”中民间舞蹈的一部分而流传的。舞蹈朴实明快,优雅别致,曲调柔美,风格鲜明,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并以别致的“崴”动为特色,没有高超的技巧,全在于它的自然平衡的摆动所产生的一种十分自然流畅的美感。我们的教材选择了小崴、正崴、反崴三部分,女性多为小崴为主,男性以反崴为主。云南花灯的主动律和主动作是崴,可以说没有崴就没有云南花灯。

基本体态:略含胸。

常用手位:体旁扇、头旁扇、头上扇、胸前扇。

常用脚位:正步位,踏步位。


二、风格特点:

舞蹈扑实明快、优雅别致,曲调柔美,风格鲜明,胯、腰、肋三部分在松驰状态下运动。道具舞蹈。


三、基本动律:

崴动膝部上下兼左右的运动走向,带动了胯部及上身的左右悠摆。


四、骨干动作:

以肋、腰、胯(以膝为主)三部分协调配合形成独特的动感形象。


五、基本动作:

小崴团扇、小俏步搬扇、小崴放扇、正崴合扇、正崴扣扇耳旁绕花,正崴扣飘扇、反崴摆扇、吸跳踮崴扇。

崴动律的根源在于膝部,它是上下兼左右的运动走向,这一运动形式带动了胯部及上身的左右悠摆,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动感形象。要掌握住这一动感特点 就要求学生胯、腰、肋三部分在松弛的的状态下运动,并协调各部位的运动。训练的意义首先是解放胯、腰、肋部,尤其是对胯的解放,并要求具备松驰协调运动能力。

小崴:

是崴中最基本的动律,很容易被看成是胯部主动,其实不然,它是在双膝自然略屈的基础上,划出一个小的上弧线,一膝靠向另一膝的重心移动而形成的。小崴因节奏较快,在腰、胯、肋三部分中胯部崴动较为明显,决不意味着胯的主动。

正崴:

是经支撑腿的弯曲,在动作腿落地移动重心的同时,形成了明显的自下而上的动力,促成了胯、腰、肋三部分成弓背形向上崴动。在动律上与小崴相反,它是经过一个下弧线,有明显的向上的特点,多用于中板,有优美明快的特点。

反崴:

动律的主要特点是上身平行横移,迈步也经支撑腿弯曲,在较短促的时间内变换重心,强调横移的上身及上下肢动作拉长到尽头,形成流动中的三道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