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元节水官相关习俗

 循天园 2017-10-26 发布于广东
水官大禹的诞辰
下元节的来历和道教密切相关。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道教诸神中有三官大帝三位神仙,分别是天官职责是赐福,地官职责是赦罪、水官职责是解厄。
关于三官的来历在民间有这样的有一种说法是,道教最高天神元始天尊“飞身到太虚极处,取始阳九气,在九土洞阴,取清虚七气,更于洞阴风泽中,取晨浩五气,总吸入口中,与三焦合于一处。九九之期,觉其中融会贯通,结成灵胎圣体”。后分别于农历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从中吐出三子。三子“皆长为昂藏丈夫,元始语以玄微至道,悉能通彻”。三子降临人间为三位传说中的帝王尧、舜、禹,  “皆天地莫大之功,为万世君师之法”。尧规定了天时,使七政相等,因此被任命为天官;舜把中国分为十二州,使全体百姓安居乐业,因此被任命为地官;后来,禹治理洪水,使家家户户安全,因此被任命为水官;于是三人就被元始天尊敕封为三官大帝。
话说“三官神”各有生曰:“天官”是正月十五日生,“地官”七月十五日生,  “水官”十月十五日生。民间把这三天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由于下元节是水官的诞辰,也是水官解厄之辰,即水官根据考察,上报天庭,为人解厄,民间为了纪念他的功德,便在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
在这一天,道观做道场,人们祭祀祖先、持斋诵经,迎接水官大帝,以求得困厄的舒解与人生的安详。四川绵阳、广安和湖北汉口等地,这天城隍出巡,到厉坛祭祀。四川乐山、山东济南,富户做水官解厄醮。在江苏盐城,村民集资设供,祭祀三官,祭完后,聚众宴饮。湖北英山多设饭食赈孤。在台湾,将“水官大帝诞辰”称为“三界公诞”,彰化俗称“三界公生”。宜兰各家焚香,备牲醴,烧金纸,做三界寿。在基隆,漳州籍人家午夜以后、黎明之前准备鲜果、香花、牲醴祭祀水官大帝;泉州籍人家则不祭。一些寺庙演戏酬神,或献牲醴祭拜,祈求平安。这些习俗一直传到现在,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的愿望。
下元节——水官解厄之辰
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此时,正值农村收获季节,在民间有做糍粑等食俗,人们在家中做糍粑并赠送亲友。武进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用新谷磨糯米。做小团子,包素菜馅心,蒸熟后在大门外“斋天”。又,旧时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原来道教谓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门外均竖天杆,杆上挂黄旗,旗上写着“天地水府”、“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灾降福”等字样;晚上,杆顶挂三盏天灯,做团子需三官。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民国以后,此俗渐废,惟民间将祭亡、烧库等仪式提前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币  吋举行。
这一节日严格来说是一个道教节日,来源于道教所谓上元、中元、下元“三元”的说法。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中华风俗志》也有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官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宋吴自牧《梦粱录》:“(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又河北《宣化县新志》:“俗传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斋者。”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人生在世,难免遭遇苦厄,而信仰道教的那些古代人民,或者说,虽不信仰却对其文化内涵有一定程度认同的老百姓,都很看重水官大帝“除困解厄”的神通。
水官生日的相关习俗
农历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节”,又称“下元日”,旧时人们又尊是日为“水官生日”。在江南水乡,农村多种水稻,副业捕鱼捉虾、驶舟航船等,而这些都是与“水”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农家对“水官生日”特别重视,多于此日“斋三官”(祭祀天官、地官、水官),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斋三官”之俗起源甚早。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官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可见唐宋时代道教对此已极为重视。而道教诸神之中,“三官”地位颇高,特别是在黎民百姓之中影响较大,其起源乃是土生土长的原始民间信仰中人们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另据《典略》,东汉时早期的道教就吸收了传统的原始民间信仰,奉天、地、水“三官”为主宰人间祸福的神灵了。至宋代又将“三官”与“三元”(正月十五“上元”为天官生日,七月十五“中元”为地官生日,十月十五“下元”为水官生日)联系起来,称“三官”为“三元”。  “三官大帝”全名为“三元三品三官打的”。后来,随着道教的逐步衰落,百姓对“三元”的认识逐步模糊,三官生日也越来越淡化了。
可是,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农业活动,“斋三官”的风俗在一些地区便一直传承下来,到了近代,主要是新米磨粉做团子。武进农谚云“十月半,牵砻做团斋三官”(注意:斋三官的团子是通常的小团子,不是“十月朝”的“糍团”)。有些农家还按古制,在大门口竖起高高的“天杆”,白天在杆顶张挂杏黄旗,旗帜上写“天地水府”、“风调雨顺”等字样,到了晚上则换上三盏“天灯”,以示祭祀天、地、水“三官”。解放以前,东门外“三官堂”香火极盛,届时前往烧香念佛的善男信女云集坐夜,通宵达旦诵读《三官经》。但是,坐夜念佛的婆婆多数没有文化,念佛口耳相传,有口无心,难免以讹传讹,穿凿附会,错误百出,往往闹出许多笑话来,所以常州民间谣谚中有“瞎传三官经、丝瓜炒面筋”之句,常州方言也有“瞎缠三官经”或“瞎串三官经”的说法。清代,城内每年十月十五“下元节”也自有一番热闹。诗人洪亮吉《南楼忆旧》中有诗为证:“才过中元又下元,赛神箫鼓巷头喧。年来台阁多新鲜,都插宫花粉杏园。”亮吉自注云:  “赛神会中每用七、八人扛一桌,上扮金元院本诸故事,名台阁。”说当时民间行会新鲜热闹、丰富多彩。此俗辛亥革命以后逐渐废除。其实下元节与上元节和中元节一起,是先民对于人生感受、祈福、赎罪、解困等完整的生命体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