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注解及临床运用(八)第二十四期讲座(之三)

 秦岭之尖 2017-10-26 发布于陕西

中医杂谈,等你一起来谈中医,谈学习,谈养生,谈经验,谈行医故事!

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注解及临床运用(八)第二十四期讲座(之三)

导引


大家好!学而后用,医术的高明在于经验之丰富 ,今天带大家继续来学习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注解及临床运用,让大家了解特色中药药剂及其合理的使用 。

中医杂谈

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医案

NO7

【标题】清利湿热治疗白塞氏病。

【提要】白塞氏病证属湿热内盛,以《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加味,清热利湿。

【病历摘要】杨某,女,31岁。

一诊:2015年7月2日。

主诉:口腔溃疡10年,加重一月。

患者2005年因搬住新房子受潮劳累,出现口腔溃疡,并发双下肢结节性红斑,诊断为白塞氏病,经服用激素、转移因子疗效不佳。

近一月前到成都,因受潮热、劳累,原病加重,舌尖、舌体右侧及舌根后有几处溃疡,外阴亦有溃疡,时好时坏。大便正常,一日1—2次,今来我院用中药治疗。

查体:见舌体右侧两处0.3×0.3厘米大小溃疡。舌淡黄、苔薄白,脉弦滑。

西医诊断:白塞氏病。

中医诊断:狐惑病。

辨证:湿热内蕴。

治法:清利湿热。

方用:《武威汉代医简》所载“鲁氏青行解解腹方”加减。

麻黄10g 大黄10g 厚朴15g 石膏30g

苦参15g 制川乌5g开水久煎 制附子5g开水久煎

藿香10g 黄连5g 砂仁 10g 甘草5g

7剂,水煎服,一日一剂。

二诊:2015年7月10日。

患者诉舌体右侧有两处溃疡,舌尖、舌根溃疡消退,口唇部溃疡减轻,阴道溃疡减轻。

查体:面色晄白,舌体右侧可见两个黄豆大小的溃疡。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

继守原方,石膏加大到60g,加龙骨30g,牡蛎20g,地骨皮10克.

7剂,水煎服,一日一剂。

三诊:2015年7月27日。

口唇、口腔内溃疡全已消退,精神愉快,情绪饱满,纳食正常,睡眠亦好,时有口干。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

麻黄10g 大黄10g 厚朴15g 石膏30g

苦参15g 制川乌5g(开水久煎) 制附子5g(开水久煎)

焦栀子5g 藿香10g 黄连5g 砂仁 10g

升麻10g 麦冬20g 天冬20g 天花粉20g

甘草5g

7剂,水煎服,一日一剂。增麦冬20g,天冬20g,天花粉20g 意在养阴清热而减轻口渴之证。

7剂,水煎两次,分三次服(饭后)

四诊:2015年8月7日。

述7月30日、8月5日两次出现舌体小溃疡,但1~2天后就自行消失。现仍有少量出汗,余无任何不适。本人对其治疗效果满意。

辨证治法同前,因有少量出汗,故上方中麻黄量减至5g,继续服用7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白塞病(Behcet disease,Behcet病)又称白塞氏综合征(Behcet syndrome),或眼-口-生殖器综合征,或贝赫切综合症,相当于中医的狐惑病。是1937年由土耳其皮科医生Behcet首先报告。白塞氏病不仅侵犯眼、口及生殖器,还可使全身多个系统受累的血管炎性疾病,只不过各系统及器官病损发生的时间先后不同。有些病人先出现1-2种器官的病损,以后才有其他器官的病损,由此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

在西医治疗方面,没有特效药,对因治疗,控制症状,减少复发,促进愈合。主要是采取激素治疗。目前治疗主要通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进行规律性治疗,减少和控制病情的复发。

白塞氏病与自身免疫有关,具有易反复,不易治愈的特点,发病也表现为反复的口腔溃疡,眼部炎症等。

白塞氏病属于中医'狐惑'病范畴,最早对该病进行描述的汉代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其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等均作了论述。中医认为其主要病因病机为湿邪侵淫、热毒内蕴、脾肾阳虚、寒凝血瘀、湿聚热蕴,或肝肾阴虚挟湿,湿热毒邪弥漫三焦,流注五官七窍而致本病。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嘎,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白塞氏病为反复发作性疾病,在无重要脏器损伤阶段,一般预后良好;若反复发作,且累及重要功能或进行性加剧,预后较差。

我们采用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加味治疗。全方以清热化湿为主,佐以小剂量川乌、附片以防大黄、苦参之类过于苦寒伤胃,又有温补之意,纠正久病伤阳之弊。病称狐惑阴阳毒,以湿邪侵淫、热毒内蕴所致,故在方中再加焦栀子、黄连、藿香之类,增强清热化湿之力,常在临床获效,且在治疗单纯口腔溃疡效更佳。

NO8

【标题】清热化湿治疗白塞氏综合征。

【提要】白塞氏综合征证属湿邪侵淫、热毒内蕴,治疗以《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加味,清热利湿。

【病历摘要】胡某,女,26岁。

一诊:2015年7月31日。

口舌溃疡10余年,外阴溃疡5年,伴发双下肢结节性红斑8年。

患者于10年前出现口舌溃疡,喉中不适,5年前继发外阴溃疡,瘙痒难忍,不能久蹲,严重时影响行走,或不能上班。伴发双下肢结节性红斑8年。容易出现毛囊炎,以额部、口唇多发,头皮、胸部亦出。时有双膝、双髋关节痛。常掉头发。怕光。白带多,月经量少,大便干。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血压正常。心率稍快。

西医诊断:白塞氏综合征。

中医诊断:狐惑病。

辨证:湿邪侵淫、热毒内蕴。

治法:清热利湿。

方用:《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合“瘀方”加味。

麻黄5g 大黄10g 厚朴15g 石膏30g

苦参15g制川乌5g(开水久煎)制附子5g(开水久煎)

当归20g 川芎15g 丹皮10g 黄柏10g

桂枝5g 藿香10g 花椒5g 牡蛎30g

甘草5g

7剂,水煎两次,分三次饭后服。

二诊:服上药阴道溃疡痊愈,现仅有舌体右侧色红有米粒大小溃疡一处。头皮、额部亦有毛囊炎出现。下肢结节性红斑基本消失。大便仍干燥。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

辨证、治法同前。

上方加肉苁蓉30g。嘱大便仍干燥,其大黄后下,以增其润下通便之力。

麻黄5g 大黄10g 厚朴15g 石膏30g

苦参15g 制川乌5g开水久煎 制附子5g开水久煎

当归20g 川芎15g 丹皮10g 黄柏10g

桂枝5g 藿香10g 花椒5g 牡蛎30g

肉苁蓉30g 甘草5g

7剂,水煎两次,分三次饭后服。

电话回复,服上药2剂后,大便变细软,取肉苁蓉继续服用,大便正常。外阴、舌体溃疡全退。

2016年1月24日星期日电话询问,经上述治疗偶发小面积口腔溃疡,而外阴溃疡未复发,因准备要孕育小孩,未再服药。

【按语】本例虽中西医诊断与上例病案相似,伴发双下肢结节性红斑,容易出现毛囊炎,时有双膝、双髋关节痛。说明气血不和,脉络不畅。故在“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基础上合用“瘀方”增加活血化瘀之力,取效速捷。

NO9

【标题】清热化湿,助阳胜湿治疗湿疹。

【提要】湿疹证属湿热蕴内,阻于皮下,治疗以《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加味,清热化湿,助阳胜湿。

【病历摘要】韩某,男,32岁。家住古浪县古浪镇。

一诊:2015年4月15日.

背部出现红色皮疹一年余。

一年前因受过潮湿,出现背部红色皮疹,呈片状,逐渐扩大到整个背部,甚痒,遇干燥环境则减轻,遇潮湿则加重。未作特殊治疗,今专来诊治。

背部成片红色皮疹,皮疹大小不一,高低不同,部分皮疹似有快要化脓溃破之势。

中医诊断:湿疹

辨证:湿热蕴内,阻于皮下。

治法:清热化湿,助阳胜湿。

方用:《武威汉代医简》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加味

麻黄10g 大黄10g 石膏30g 苦参15g

厚朴15g 制川乌5g(开水先煎) 制附片5g(开水先煎)

土茯苓20g 蛇床子20g 地肤子15g 苍术10g

地骨皮10g 砂仁10g 甘草5g

水煎两次,分三次饭后服。

二诊:2015年 4月24日.

患者皮肤及皮疹颜色明显变淡,瘙痒程度大有减轻,大便变软,余无特殊。

辨证治法同前,原方继服7剂。

一月后随访,皮疹全部消退,瘙痒症状消失。

【按语】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瘙痒剧烈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分急性、亚急性、慢性三期。急性期具渗出倾向,慢性期则浸润、肥厚。有些病人直接表现为慢性湿疹。皮损具有多形性、对称性、瘙痒和易反复发作等特点。

湿疹(eczema)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为自觉剧烈瘙痒,皮损多形性,对称分布,有渗出倾向,慢性病程,易反复发作。

湿疹病因复杂,常为内外因相互作用结果。内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内分泌失调、感染、新陈代谢障碍等,外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均可影响湿疹的发生。外界刺激如日光、寒冷、干燥、炎热、热水烫洗以及各种动物皮毛、植物、化妆品、肥皂、人造纤维等均可诱发。是复杂的内外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

古代中医文献无“湿疹”之病名,根据其临床特征,主要归属于“浸淫疮”、“湿毒”之范畴,

本病之发生,古今医家均认为内、外因兼有之。内因主要与体质、情志、腑脏功能失调有关;外因主要与外感风、湿、热邪及饮食不当相关。

该患者因受过潮湿,背部出现红色皮疹,呈片状,逐渐扩大到整个背部,甚痒,遇干燥环境则减轻,遇潮湿则加重,病史一年余。湿疹惯用治疗多用清热化湿,该病人病久伤阳,选用《武威汉代医简》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加味,少佐温通,助阳胜湿,疗效卓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