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走马观碑”说到《孟子》中的一句话

 arney 2017-10-26 发布于上海

“火车过处诵廊坊”的包袱,是相爱者都耳熟能详的了。使这个包袱时,多是从苏秦走马观碑说起。其实,按照现在能看到的史书和考古资料看,苏秦苏季子的时代,应该还没有刻字的石碑呢。

据金其桢先生考证,碑的起源,是从春秋时代开始的。他讲那时候的碑有三种。一是放在院子里边测量太阳影子计时的;二是立在庙里,拴祭祀用的牺牲的。其实,这两种都很难说是现在我们说的碑的起源。多数学者认为,碑起源于墓碑,而墓碑源于竖立在墓穴四角的石柱,即金先生说的第三种碑。

为什么要竖立石柱呢?其实是出于实用的、工程方面的考虑。下葬时,棺木甚或棺椁,都挺大挺沉的,古代又没有滑轮组起重机什么的,就在墓穴四角竖立木头或者石头的柱子,上边打好眼,穿过绳索,才好用绳子慢慢儿地把棺木放进墓穴中。后来,人们想到在这些柱子上刻字,也就演变成了墓碑。我见过汉朝时候碑的拓片,形状是下边方上边尖,碑上还有个圆洞;六朝时候的好多碑保留到了现在,上边也有圆孔,就是这种演变的证据。

在墓碑的基础上,又衍生出来为记功、祭祀、纪事、保留书法等等目的而刻的碑,碑的形状也逐渐变成上圆下方的样子,上边的孔洞也没有了。

有意思的是,几天前看到一本书,说碑是生殖崇拜的产物。要说“见利忘义”是古已有之,这么“见形起意”的说法,还真是头一次见。不由得想起《孟子》中告老夫子的那句话来了--“食色,性也”啊!

[本贴由作者于2004-4-22 14:45:49发表于中华相声论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