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朋友们从昨天开始,就被麦当劳(中国)改名为“金拱门”的消息刷屏了。 自从1990年麦当劳在深圳开设第一家快餐店开始,这二十多年来,我们就一直把这家店叫做“麦当劳”。而“金拱门”,消费者表示我们要吐槽: 比如说给它拟个新菜单: 冰镇褐饮应该说的是可乐吧233333 再比如说顺道给其他品牌也起个“金拱门”式的名字: 在网友们的一番调笑之后,我们要问了: “金拱门”这名儿真的土吗? 首先我们来看下,金色拱门形状的Logo到底是怎么来的。 能引起对母亲双乳的联想,这个Logo我们要啦 如果你看过那部讲述麦当劳诞生的传记电影《大创业家》,你就会明白,麦当劳和别的商业帝国一样,背后也有激荡人心的创业故事。 奶昔搅拌机推销员雷·克洛克在上世纪50年代,遇到了经营汉堡快餐的麦当劳兄弟。雷在嗅到商机之后,于1961年用270万美元买下了麦当劳兄弟的汉堡连锁,将其打造成了全球最大的快餐王国。 而麦当劳的Logo,也是一步步才变成了我们今天熟悉的样式。 麦当劳Logo流变 1948年创办初期,麦当劳还叫做 McDonald‘s Famous Hamburgers,直译过来就是“麦当劳驰名汉堡”,确实蛮土的。1953年,它的名字缩短成了“McDonald‘s”。而直到1961年,我们熟悉的金黄色“M”才出现在Logo里。 这一标识由 Stanley Clark Meston 设计,代表了当时麦当劳建筑的标志性特征:从屋前贯穿到屋后的发光拱形的双道拱门。
虽然此后贯穿屋顶的建筑形制不再被使用,但双拱门的Logo设计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据说金色的M形Logo曾经也被老板考虑换掉,但最后被营销专家路易斯·契斯金阻拦,他的理由是: 这个Logo能引起小朋友对母亲双乳的联想,蛮好的嘛。 虽然直到今天,中国人民早已习惯了“麦当劳”这样的音译,但学术大拿们和我们普通人却不太一样。 人家学术界,早有“金拱”这一说了 一个比较严肃的小知识是: 早在20年前,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就是《世界是平的》那本书的作者)就提出了“预防冲突的金色拱门理论”(Golden Arches Theory of Conflict Prevention),认为任何两个开设了麦当劳(McDonald’s)门店的国家都不会彼此开战。 后来,他将这个闹着玩的理论更新为“预防冲突的戴尔理论”(Dell Theory of Conflict Prevention),认为任何两个处在同一全球供应链上的国家都不会彼此开战,因为经济上的损失实在太高。 虽然不一定严谨,但至少说明,“金色拱门”这个提法一点都不乡土,还是蛮高大上的嘛。 而不仅是托马斯·弗里德曼的理论,“金拱”也曾被别的学术著作提及,用来指代麦当劳。 2015年3月,浙江大学出版社就曾出版过相关作品,来介绍麦当劳如何以不同方式融入当地文化,以及更好地进行市场营销。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金拱向东》。
这本书的作者是詹姆斯·华生,是美国哈佛大学的人类学教授,曾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本书是他组织几位人类学家对中国大陆、香港、台湾、韩国、日本等不同东亚国家和地区的麦当劳进行了考察,最终写就的一部麦当劳东亚发展史。 这样看来,麦当劳(中国)的新名字“金拱门”其实是有据可查,而且合情合理。 更别提,别的国家的麦当劳的名字,可能比“金拱门”邪魅多了。 比如说新加坡的麦当劳,正名叫做Hanbaobao Pte. Ltd。 你读出来试一下~ 看得出来,正是因为麦当劳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品牌,并且备受喜爱,所以这次改名风波才会引来众多吐槽。 但还好麦当劳(中国)已经对改名事宜进行了回应:
所以,在呼朋引伴去吃饭时,我们的台词依旧可以是“去吃麦当劳吧”,而不是“去吃金记吧”。 想到这一点,还是觉得很欣慰嘛! |
|